gaoguanzhong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gaoguanzhong

博文

天津访剧作家曹禺故居

已有 3886 次阅读 2016-11-11 16:53 |个人分类:中国名人|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曹禺故居纪念馆留影

 

 

作者高关中(德国汉堡)2016-11-11

1110日第二届世界华文文学大会安排海外作家到天津进行文化考察。一天时间里,到市区的意大利风情区(旧日意大利租界)瞻仰了梁启超故居、曹禺故居,参观了位于天津大学的分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晚间观看了霍元甲文武学校(位于西青区精武镇小南河村)的武术表演,晚上11点多才回到北京,日程安排得满满当当,但收获良多,这里就说说瞻仰曹禺故居的所见和观感。

曹禺故居与梁启超故居相距不远,都在天津火车站附近,海河以北。其中梁启超故居在火车站西侧不远的民族路上,参观后,我们信步折向与民族路相交的民主道,没走几步,就看到一座意大利风格的两层小洋楼,大门前铁栏杆横幅上写着“曹禺故居纪念馆”几个大字。

 

 

曹禺故居

曹禺,是鼎鼎有名的大剧作家。说到中国现代文学,通常会用“鲁郭茅,巴老曹”作为代表人物,这就是“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和曹禺”,曹禺赫然名列其中。虽然我对戏剧所知有限,但《雷雨》、《日出》这些话剧都是看过的,对他很敬佩!

进入故居大门,只见庭院里竖立着曹禺的半身铜像,穿着西装,戴着眼镜,双目炯炯有神。文友们排队在曹禺铜像旁留影。

小楼墙壁镶嵌的铜牌上写着“曹禺故居曹禺(1910-1996),原名万家宝,字小石,生于天津,祖籍湖北潜江。曾创作多幕话剧《雷雨》、《日出》、《原野》,后又创作、翻译了《北京人》、《胆剑篇》、《王昭君》、《罗密欧与朱丽叶》等著名剧作。作为中国的‘莎士比亚’,在此度过了他的童年和青少年时光,这幢小洋楼里‘终日弥漫着的忧郁、伤感的环境,熔铸了一个苦闷的灵魂,使他早早地就开始思索社会,思索人生,思索灵魂’。‘他笔下的许多人物或多或少都隐含着他童年那段经历的影子’。故居分为前后两楼,均为意式建筑风格。”

从火车站西到海河边的这一片,历史上曾为意大利租界,1902年开始建设,如今辟为意式风情区,是目前亚洲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意大利风貌建筑群,这里融汇了意大利各个时期不同风格的建筑,且有很多是近现代历史名人的故居,如梁启超故居,袁世凯家族宅邸,冯国璋故居,汤玉麟私宅等。来到这里就仿佛置身于意大利街区,空气中弥漫着浓郁的地中海浪漫气息。曹禺家能建在高雅的意大利区,家境一定富裕。果然,馆内介绍说,他的父亲万德尊曾留学日本学习军事,与阎锡山为陆军士官学校同学。学成回国后,受到晚清直隶总督端方的赏识,担任直隶卫队标统(团长)。后升任镇守使、都统,并担任过民国总统黎元洪的秘书,被授予中将军衔。这样的官宦之家,自然有能力在此高档区建筑“万公馆”,而且是两栋楼,共计600多平方米。大小客厅,餐厅,居室,储藏室等等,一应俱全。曹禺作为万家小儿子,不仅有卧室,还有自己的书房。

前楼以14个板块组成的展览,通过照片、手稿、书籍等元素的展示和文字解说,展示曹禺的生平经历和对戏剧事业的杰出贡献。后楼主要展示曹禺青少年时期家庭环境的恢复性陈设。

据介绍,曹禺为笔名,是由繁体字萬的草字头,谐音为曹,加上下边的“禺”,合成曹禺。曹禺生母早逝,妈妈的胞妹怕别人照顾不好孩子,做了继母。继母酷爱戏剧,常携曹禺观看戏曲和文明戏,培养了他对戏剧的爱好。1922年,曹禺进入南开中学。这是一个富有民主精神的学校。学校的南开新剧团是当时全国有名的的学校演剧团体,周恩来曾在该团演过戏。1925年曹禺加入南开新剧团,并成为重要骨干。在剧团里,校长张伯苓的弟弟,早期话剧活动家张彭春(1892-1957)给了他很多教益,被曹禺视为恩师。

在古典剧作方面,曹禺喜欢古希腊、莎士比亚和莫里哀的作品。在现代剧作方面,他特别推崇易卜生和奥尼尔。易卜生(1828-1906)是挪威戏剧家。张彭春曾送给曹禺一部英文的《易卜生全集》。曹禺的戏剧造诣受到易卜生很大的影响,他从易卜生的剧作中了解到话剧艺术原来还有这许多的表现手法。曹禺曾男扮女装,演过易卜生代表作《娜拉》(又译玩偶之家)话剧中的娜拉。奥尼尔(1888-1953)20世纪世界杰出的戏剧家之一。他先后四次获得美国普利策奖,并荣获1936年诺贝尔文学奖,被誉为美国当代戏剧的奠基者。曹禺很早就喜欢奥尼尔的《悲悼》(又译哀悼),在戏剧创作上受其影响颇深。

当然,曹禺从现实生活中也汲取了许多东西。他书房旁边有个储藏室。曹禺回忆说:“这是放东西的地方,放着许多箱子,放着火腿,一打开,就是一股霉味。家里有个佣人叫陈贵,非常有才,画释迦牟尼和观世音菩萨画得很好,常常有人求他的画。父亲很尊重他,他就常常把门关起来慢慢地画,谁也不能进去。”曹禺说,这个陈贵就是《雷雨》中鲁贵的原型。曹禺还从保姆段妈那里听到农村生活的惨状。事实上,曹禺经典戏剧中的许多人物和故事都与天津这段生活有关联。

 

 

四大名剧

1930年,曹禺进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学习。1933年大学毕业前夕(23岁)即创作出话剧《雷雨》,轰动剧坛。26岁又写成话剧《日出》。次年,话剧《原野》问世。1940年,曹禺又发表话剧《北京人》。短短几年时间,四部话剧“喷薄而出”,被誉为曹禺的“四大名剧”。其中前三部剧作从家庭、都市、农村三个视角透视中国社会的黑暗、愚昧和落后,表现作者对光明的憧憬,艺术上达到了第一个高峰。第四部《北京人》则描写一个封建世家的败落,进一步加强了对现实的批判力量,代表着作家创作的第二个洪峰。

这些话剧表现了鲜明的时代特点和深广的历史内容,久演不衰。以其深邃的思想,雷雨般的激情和精湛的艺术,批判旧的世界,呼唤新的社会。为此奠定了他在中国现代文学和中国话剧史上的地位。曹禺的剧作既继承了中国古典戏剧高度凝炼的审美特色,又创造性地吸收了西方几千年戏剧的精华养分。它们随着岁月的推移,长久地保留在中外剧坛上,焕发着超越时代的艺术生命力。

话剧《雷雨》最富于传奇故事性,它通过周鲁两家8个人物的历史和现实纠葛,反映了清末民初几十年的复杂社会生活和冲突。故事写某矿董事长周朴园,年轻时遗弃了为他已生二子的婢女侍萍,长子周萍留在周家,侍萍携次子投河遇救,离乡远走。周误以为她已死。后周家亦北迁,与侍萍再嫁的鲁家共居一地,互不相知。鲁家父女皆在周家为仆,次子大海在矿上做工,周妻繁漪与长子周萍有私情,后来知周萍爱鲁女四凤,繁漪欲遣去四凤乃召来侍萍,两家关系始被揭开。周萍与四凤知为异父同母兄妹,双双自杀。繁漪之子周冲为救护四凤也触电身亡。大海为罢工代表,在周家受辱被殴,逃奔而去。侍萍和繁漪一呆一疯,只剩下周朴园茕茕孑立(qiong qiong jie li)、形影相吊。

《雷雨》的问世,使中国有了足资同世界优秀剧作相媲美的话剧作品,它是中国话剧走向成熟的一个标志。纪念馆里特别引用曹禺的话,介绍了话剧《雷雨》的创作过程:

我写《雷雨》有一段酝酿过程。我刚读完南开中学,便立志想写《雷雨》这一类的剧本,因为我在自己的生活圈子里已经看到了一些象繁漪和周朴园这样的人物。《雷雨》中的每个人物都有真实的影子,但又不是一个人,而是集中了很多人物的特点,再加以我的创造。我写剧本有时是从头到尾按顺序写出来的,如《日出》。但《雷雨》不是这样,我先写的是最吸引我的一些片断,如第三幕四凤对母亲发誓和以后周萍推窗进入四凤卧室的戏,又如第一幕中喝药以及第二幕鲁侍萍和周朴园相认的戏。后来如何穿插,又费了一番思考,才组织成这样一个剧本。其实动笔写的时间倒并不多,连反复修改,不过七、八个月。

据介绍,曹禺在清华学习外国文学期间,依然热爱戏剧,积极参加清华的演剧活动。他在清华潜心攻读中外戏剧的历史、理论和剧作,仅剧本就读了数百部。在清华期间,他始终没有停顿《雷雨》构思,所写的人物小传就塞满了床下。他终于在1933年暑假,完成了他的处女剧作《雷雨》。《雷雨》诞生80年来,屡演不衰,至今仍然是舞台上最受欢迎的剧目,成为中国话剧的经典。

 

 

作品何以这样少

纪念馆墙上的曹禺生平表引起了我的注意。当他30岁时,就已完成四大名剧。此后由于战争等原因,作品不多。1949年新中国成立,大规模的战争停止了。这时,曹禺39岁,正是年富力强的盛年。可是此后几十年的和平时期,直到1996年逝世,曹禺仅仅写下《明朗的天》(1954)、《胆剑篇》(1961年以越王勾践的故事鼓励人民群众度过饥荒)和《王昭君》(1978)3个话剧,不仅数量上屈指可数,艺术魅力也大不如前。这原因在哪里呢?故居纪念馆没有给出答案。我们读一下曹禺的女儿对父亲的回忆吧。

人民网/文史2012326日转载了《曹禺女儿:父亲绝不是勇敢的斗士》(作者吴娟,邓佩梨)一文,来源于《时代周报》。文中写道:1949年,是曹禺创作的重要转折点,他“再也写不出东西了”。在巨大的时代裹挟之下,创作力急速衰退。曹禺不得不忙于各种纷繁政务,创作搁置,违背了自己的内心所求。

曹禺女儿万方(中央歌剧院编剧)说:

我的爸爸绝不是那种斗士。但我深知他是一个真正的艺术家。当美好的东西被彻底打碎,所有的路被堵死,他觉得自己没有任何的力量,绝望和恐惧就会把他压垮。关于“文革”,他也有过一些记录,《十年浩劫回忆录》,那是一个很薄的练习本,写了不到一半,那上面最后一行字是:“当时,我整天担心随时被抓进去……”

看来主要是两个原因,影响了他的创作力。1949年后给他的荣誉不少,职务不少。曹禺长期担任中央戏剧学院副院长,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院长,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但实际上这些职务和繁琐的行政事务对一个艺术家来说,简直就像枷锁,剥夺了他宝贵的创作时间。

其次是无休止的政治运动和思想改造带来的恐惧和束缚。用曹禺自己的话说:都是党给的任务,心里坠着东西怎么写得出来?……从批判《武训传》开始,虽然我没当上右派,但是心都不敢跳了。画家黄永玉曾经写信给曹禺,直言不讳地说:……你是我极尊敬的前辈,所以我对你要严!我不喜欢你解放后的戏,一个也不喜欢。你心不在戏里,你失去了伟大的通灵宝玉,你为势位所误!从一个海洋萎缩为一条小溪流……万方说:最最可怕的时候是刚刚文革开始,六几年,红卫兵可以随时冲到家里,随时把他抓走。我父亲曾经跟我母亲说,你能不能想个办法,你把我弄死。然后我妈妈说,那你能不能先把我弄死。在我心里啊,我就想到了他们那种极度的绝望。万方又说,文革之后,曹禺又恢复了名誉。但是像他这样头上虽然戴着桂冠,但是这颗头却随时可以可以被摘掉。作为搞创作的人,如果没有一颗自由的心灵,怎么写东西呢?这是曹禺晚年苦闷的原因。这也是那一代人的悲剧。象钱钟书写了《围城》之后,就去写《管锥篇》,搞古代的研究了;沈从文去研究中国古代服饰了(参见20101119日艾看园有关美国纽约举办纪念曹禺诞辰100周年研讨会的报道)。

曹禺故居纪念馆在前言中称曹禺为中国的“莎士比亚”,但莎翁一生留下37部剧作,而曹禺只留下8部,这样的对比实在值得人们深思。

不管怎么说,曹禺毕竟为我们留下了长演不衰的“四大名剧”。曹禺故居东侧建有一座曹禺剧院。内设“雷雨厅”、“日出厅”、“原野厅”三个小剧场,主要演出曹禺经典剧目和城市时尚话剧。曹禺剧院是曹禺故居纪念馆的延续,一楼大厅有“曹禺戏剧生涯纪念展”,让我们更多地了解了曹禺剧作的情况。可惜时间紧,我们没能在曹禺剧院亲身感受和欣赏话剧表演艺术,领略曹禺经典剧目的魅力。

5张照片见

http://blog.sina.com.cn/s/blog_a065430e0102xdzd.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032375-1014176.html

上一篇:少林寺记行
下一篇:第二届世界华文文学大会北京记
收藏 IP: 123.124.17.*|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9 14:4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