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uhao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chuhao

博文

按标题搜索
我对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建议--需要考察学生提出重要科学问题的能力
热度 3 2023-4-11 12:09
又是一年研究生招生季,一些学校和老师反映难以招到好的研究生。怎样才能招到真正适合从事科学研究的学生呢?我的建议是在全国研究生入学考试中,无论是初试还是复试都需要考察学生提出重要科学问题的能力。 因为科学研究主要是两个方面的内容。1. 提出重要的科学问题。2. 用科 ...
810 次阅读|5 个评论 热度 3
我们该怎样培养人才?
2021-10-7 17:00
现在全国的中小学生都开始减负了,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发展学生的个性,然后在大学及研究生阶段根据个人爱好等对学生进行分流,在我看来这是和发达国家的教育接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但是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认为从中小学开始,应该着重培养学生两方面的能力。 &n ...
2586 次阅读|没有评论
宇宙演化的根源可能是对称性破缺。
2020-4-23 16:49
今天看了程老师的科普,我想谈一谈自己的想法。 有生于无也好,真空涨落也好,都是因为对称性破缺。因为对称性破缺导致了演化,宇宙演化的根源是对称性破缺。宇宙形成之前,没有时间,没有空间,也没有能量。对称性破缺导致了宇宙的形成和演化。才开始有了时间、空间 ...
2318 次阅读|没有评论
直立人是怎样进化出来的?
2019-10-29 11:59
人类的进化是从古猿、直立人、智人三个阶段进化而来的。 直立人在人类的进化过程中起着重要的过渡作用,直立人告别了古猿四肢趴在地上的历史,从此站立起来了。 现有的解释认为直立人是环境变化,导致古猿被迫用两条后腿走路, ...
7128 次阅读|没有评论
光真的不能同时以粒子和波的形式存在吗?---再论“光是波动的光粒子流"。
热度 2 2019-9-10 13:45
前几天南京大学的研究人员在《自然---光子学》发表论文称通过延迟选择实验,实现了单个光子的粒子态和波动态处于相干叠加态,即光的波态和粒子态的量子叠加态,这个结论的前提是延迟选择。但是现在的研究认为,在自然条件下,光的波态与粒子态不能同时存在。 ...
5271 次阅读|5 个评论 热度 2
量子纠缠的本质是什么?有可能是“对称性”也即"守恒性"
热度 1 2019-9-10 09:25
量子纠缠的本质现在还没有被发现或者证实,从量子纠缠的特性来看,我认为量子纠缠的本质应该是“对称性”,也即“守恒性”,这是受到“诺特定理”的启发突然想到的。 量子纠缠表现出信息的“ 对称性 ”,也即信息的“ 守恒性 ”。 &nbs ...
3979 次阅读|没有评论 热度 1
光线能以螺旋方式传播------我早就预测到了并且发表在科学网上了
热度 1 2019-7-3 16:55
7月1日 科技日报报道:光线能以螺旋方式传播,并且此结果发表在国际著名杂志Science上。 报道说之前没有人预测到光线传播的这种现象,其实我早就预测到了并且与2016年发表在科学网上了,见我2016年的博文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02380do=blogid=9962 ...
2710 次阅读|2 个评论 热度 1
一个精确的宇宙演化模型及其与波浪理论的关系
热度 1 2017-10-20 11:50
今天看了《知识分子》上蔡一夫及金庄维老师的一篇科普文章,文中提到世界各国学者提出的宇宙大爆炸理论的几种模型,包括震荡宇宙模型、火劫模型、反弹学说模型等等,我认为这些理论模型并不彻底,并不精确。 在仔细分析了宇宙演化的原因后,可以发现推动宇宙运动变化即宇宙演化的根源一定是一对 ...
4458 次阅读|2 个评论 热度 1
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我对量子世界的理解
热度 3 2017-6-18 13:29
这几天网络上闹得沸沸扬扬的是朱清时院士关于量子世界的学说,我上网认真拜读了他的两篇文章,终于明白了是怎么回事。 这两篇文章包括: 1 :物理学步入禅境---缘起性空 (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4/0204/21/13431327_349832319.shtml )。 2: 不可思议的量子意 ...
4015 次阅读|12 个评论 热度 3
为什么进化过程中只有人类最聪明?
2017-3-27 11:27
智商是动物生存、认识及改造世界的能力。 情商是动物群体生活中协调动物之间关系的一种能力,核心是协调力,目的主要是保持和提高个体及群体的生存能力。 老虎、狮子的捕食及防止捕食的能力很强,相对其它动物来说,获取食物轻而易举,所以不需要刻 ...
3222 次阅读|没有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4 11:2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