俊杰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baul 地质学需要更多交流!

博文

按标题搜索
2023年2月6日Mw7.8级地震同震地表破裂特征与典型破裂带特征
2023-2-15 22:14
国家自然灾害防治研究院地震灾害研究中心 任俊杰翻译和汇总,感谢Ersin Ö ZDEM İ R教授的分享 l 2023 年2月6日Mw7.8级地震发生在东安纳托利亚断裂带的中南段,该发震段落是长时间没有发生地震的空区段,由于Mw7.8级地震释放了大量的弹性能量,造成多段破裂。这次地震表明,东安纳托利 ...
个人分类: 科研|1686 次阅读|没有评论
澜沧江断裂带北段晚第四纪活动特征及其构造与地震危险性意义
2022-8-30 23:51
澜沧江断裂带北段因为青藏高原东部的高山峡谷和强烈的侵蚀,断裂几何展布和晚第四纪活动仍不清楚。另外,作为羌塘块体内部一条断裂,其在青藏高原东部应变分配中承当什么作用仍不清楚。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41941016 , U2139201 , U1839204 )的资助下,应急管理部国家自然灾害防治 ...
个人分类: 研究论文|2041 次阅读|没有评论
2021年青海玛多Ms7.4级地震同震地表破裂、位移分布与三维发震模型及其构造意义
2022-3-7 10:11
2021 年 5 月 22 日,青海玛多发生 Ms7.4 级地震。这次地震导致了三个“想不到”:( 1 )过去二十多年,大多数大地震发生在巴彦喀拉块体的边界上,而这次地震发生在块体内部;( 2 ) InSAR 结果显示玛多地震形成了明显长于利用全球震级与破裂带的地表破裂带长度估计值;( 3 )玛多地震的同震破裂没有完全沿着已知的断裂 ...
个人分类: 研究论文|2621 次阅读|没有评论
2020年6月26日于田6.4级地震历史地震活动与地震构造分析
2020-6-26 09:44
北京时间 2020 年 6 月 26 日 5 时 5 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于田县南部发生了 Ms 6.4 级地震,这次地震是继 2008 年 3 月 21 日于田 Ms 7.3 级地震和 2004 年 2 月 12 日于田 Ms 7.3 级地震,在 12 年的时间里在该地区发生了 2 次 7 级以上的地震之后,再次发生的一次强震。通过对阿尔 ...
个人分类: 科研|4003 次阅读|没有评论
榆木山东缘断裂带晚第四纪活动特征及其构造意义
2019-2-19 09:30
榆木山断裂带位于青藏高原向北最新挤出运动的前缘,晚第四纪活动强烈,是祁连山 - 河西走廊活动断裂带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与周围其他主断裂的走向不同,该断裂呈弧形展布,依据几何形态可以分为北西西向的北缘断裂和北西向的东缘断裂两个分支。目前对于北缘断裂晚第四纪活动研究较多,显示其表现为左旋走滑为主兼有逆 ...
个人分类: 研究论文|2935 次阅读|没有评论
川西1933年叠溪 M 7.5级地震发震构造与松坪沟断裂
2017-11-23 10:37
每当我们沿岷江而上,路经美丽的叠溪海子时,让人马上联想到1933年发生在叠溪古镇那场灾难。1933年叠溪7.5级地震是川西地区二十世纪以来除了2008年汶川地震以外伤亡人数超过万人的地震。因为当时中国正处于军阀混战时期,又加上该区域山高沟深,地震发生后缺少详细的地质调查,至今对其发震构造仍存在很大的争论:(1)一 ...
个人分类: 研究论文|5394 次阅读|没有评论
康定地震发生在鲜水河断裂带上
2014-11-22 17:34
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11月22日16时55分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康定县(北纬30.3度,东经101.7度)发生6.3级地震,震源深度18千米。震中位置投影到Google earth上可以判定,该地震是 鲜水河断裂带康定段—色拉哈断裂活动 的结果。 鲜水河断裂带展布于中国四川西部地区 , 是青藏高原东缘一条著名的强震活 ...
7246 次阅读|没有评论
2014年于田7.3级地震的发震构造及动力学背景
热度 1 2014-3-14 17:28
2014 年 2 月 12 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于田县发生了 Ms7.3 级地震,其发震断裂为阿尔金断裂带西南段的贡嘎错断裂。由于地处高山无人区,区域历史地震活动存在漏记, 1970 年以来 5 级以上地震活动是完整的,近 20 年来强震活动增强。综合分析认为, 2008 年于田 Ms 7.3 地震可能加速了本次地震的发生。根 ...
个人分类: 研究论文|6690 次阅读|3 个评论 热度 1

本页有 2 篇博文因作者的隐私设置或未通过审核而隐藏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05:5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