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coliugy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ecoliugy

博文

从国家科学图书馆到798艺术区

已有 4472 次阅读 2012-8-31 17:39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图书馆, 科普, 艺术, 实体书店

798艺术区内一家集收集、展出与销售为一体的艺术书店

 

今早在豆瓣上读《哈佛自然史》的几篇文章,讲述了哈佛大学自然博物馆里收集、整理、展示的一些相关内容。作者从自己游历博物馆的经历生动讲述了哈佛大学自然博物馆里所藏生物的有趣故事。从动物分门别类,到颌的进化;从海星的体外消化到人的生死等等,枯燥的科学语言变成了生动的故事,非常有意思。

 

这让我想起了一个星期之前的《科学与艺术》会议。中科院科普联盟与北京市科协在国家图书馆举办了一场关于科学与艺术的会议,探讨网络在科普传播中的作用。中国式会议总是这样,议题价值连城,内容空无一物,充满了哲学般的苦逼思考和政治意味。选择性听了几场报告之后,我偷偷溜进了国科图的藏书室,之后又陪同事去了798艺术区。

 

C.P.斯诺提出“两种文化”的概念已过半个世纪,人们依然在讨论着科学与人文间的关系,苦苦思索而未进一步。科学与文化沟通时如此困难,讨论会的举行意味着中国在科学传播上又再次迷失了。一位老先生在台上说,科学精神在上个世纪社会畸变之后迎来了口号式的大传播,让相信科学不迷信的观念深入人心,然而人民却从未真正意义上的认识到科学。随着网络的发展, “假道学们”一次次被实用主义的网友戏称为“砖家、叫兽”,虚拟空间的扩张和儒学的复兴,正吞噬着中国仅存的丝丝科学精神。

 

科技论文的激增遮不住中国科学基础薄弱的真相。漫游走在国科图里,边走边思考如何做好科普无疑是非常有趣的经历和旅行。为什么先辈们要建立国家科学图书馆呢?网络时代的国科图现在还有什么价值?国科图里能否找到中国科学半个世纪来的成果呢?一大堆问题涌上心头。 确实,昔日建立国家科学图书馆是个相当美妙的提议。国科图里除了可以让科学家查阅资料之外,另一个非常重要的意义就是可以让普通大众也认识和欣赏到浩瀚的自然科学。

 

有位老先生还特地对比了科学与艺术间的相似性,一言以蔽之,即科学与艺术的终极追求乃真善美也。科学求真,艺术求美,科学重事实,艺术重感情,侧重点不一样而已。艺术教育的现状又如何呢?美学教育与科学教育是否有共通之处。下午,我和画家同事去逛了逛798艺术区。后来,一位中央美院画家在吃饭时透露,真正的艺术家不去798艺术区。虽然在这位艺术家朋友眼里,798艺术难登大雅之膛,然而,第二次访798的我还是颇有另一番感觉。美育与科普之间还是存在较大的差异。

 

科普有图书馆、科技馆和植物园等基地,而美育则有艺术展览馆、798和艺术书店等;798虽有点沦为街头杂货店的感觉,但一些古怪的设计、排列和收集还蛮有一些新意,且少数商店颇有创意,出售特定的艺术类书籍,让参观者可随意选择,主动参与。虽然与经典艺术还有较大差异,但互动性上要稍强于传统的艺术展和教条式教育模式。面对在当下国民的基本艺术素养,798的生命力似乎也要高一些。科技馆也有这样的意味,各种光电、声影奇异设备,看似眼花缭乱,但多数的东西与科学也没有太大的关系。

 

显然,科学精神并非积极主动的参与几个科普活动便可培养得了的。科学精神的培养需长期有计划的培养方可形成。虽然对初高中教育有所异议,但正规学校教育才是真正培养科学精神的唯一选择。

 

参与性是科学与艺术讨论会中大家讨论最多的话题。无论是实地的植物园、展览馆还是虚拟的网络科普,公众参与成了最广为接受的议题。耗金无数的这馆那馆,这技术那媒介,若没有公众参与,还不都是白搭。原北京科技馆馆长也苦口婆心,站在讲台上掩饰一番,极力推荐科普要引领公众参与,活动设计要利用元认知等心理过程来激发兴趣。有趣的是,几乎所有的讲座都潜意识的认同了一种观点-----科普活动便可培养科学精神。实际上却不是这样的,科学精神又那是积极参与就可培养的出来的。试问,骑自行车的人会思考物理学平衡问题吗?玩ipad的青年会思考信息科学问题吗?吃大米的会思考大米是如何种出来,水稻是如何驯化的科学问题吗?显然,科学精神并非积极主动的参与几个科普活动便可培养得了的。科学精神的培养需长期有计划的培养方可形成。虽然对初高中教育有所异议,但正规学校教育才是真正培养科学精神的唯一选择。

 

很多时候,公众并非缺乏激情与兴趣,而是没有获取信息的渠道。边远农村孩子往往缺少最基本的读物,饥渴而死;城市的孩子则被淹没在过多的娱乐信息之中,娱乐至死。试问,有多人有机会读过《生活科学文库》这样的经典科普丛书呢。可见,长期以来无论出版、新闻、网络和教育如何发展,最有价值的信息基本都处于缺乏的状态。遑论随着大量实体书店的倒闭,一直门庭冷淡的科学知识变得更难以获取。表面上网络科普红红火火,叫嚣得风生水起,但个人感觉科学传播实则越来越难发挥其功效了,整个国家的科普教育事业成倒退之势。

 

可能是藏书稀少且深奥,国科图也是冷清得很,三三两两地有几个人,反观798艺术区的几家书店却颇有人气。也许科普教育可以学习一下艺术传播中的一些做法,在众多的科技馆、博物馆或植物园建立专业的书店,收集、展览,并销售学科相关的书籍,不仅可展出本领域的一些科学成果,提供传统经典和新兴的科技成果信息,还可通过公众自愿购买以提高互动性,确为一种比较好的普及教育方法。植物园、动物园、博物馆、艺术馆均可建立艺术、语言、民族、建筑、植物、地质、水文、考古、气象等小型专业的书店,兼售一些相关的开发产品。这方法无疑既能链接历史,展示过程,具有相当时效性。让公众在满足购物、消费的同时,顺带学些科学或艺术知识,激发一点点的理想和审美方面的思考。顺便可以拯救一下苟延残喘的实体书店行业。这也许是在当下畸形科研之下,提高中国公众科学素养最好的科普形式之一。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00114-607870.html

上一篇:风摆残荷的蠼螋
下一篇:关心粮食和蔬菜
收藏 IP: 159.226.249.*| 热度|

5 陈沐 朱晓刚 姜虹 魏玉保 ddsers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23:3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