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纳世界大,和谐天地宽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张海霞 四世同堂,单纯的幸福

博文

张海霞︱房客贵波

已有 4574 次阅读 2019-10-8 10:02 |个人分类:国际交流|系统分类:海外观察| 贵波, 日本, 中国, 世界

 2019-10-08

前段时间看了一篇文章《告别受害者心态与“战狼”式爱国—现代中国应该建立怎样的世界政治观?》(感兴趣的可以搜这篇博文:清华教授:中国人深藏一种中国与西方势不两立、你死我活的文化意识),这是最近看到的最为理性的一篇文章了,对当下中国“悲情与孤傲”心理并存的问题根源分析得很透彻,其中悲情的心理结构的产生:

从晚清到改革开放前,中国的国家处境没有根本的改变。即便中国的独立自主有了政权保障,但由于没能跻身世界强国之林,弱者的处境及其心理态势,也就没有结构上的改观。因此,以悲情为方法审视世界的思维惯性也就延续下来,并沉淀为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

一点都没错,我老爸就是典型的代表:很长一段时间在我们家客观地谈一下日本是根本不可能的,他阶级愁民族恨立马就洪水一般地冲过来了,无法接茬。我第一次去日本的时候,更是在这种情绪下坚持了一个月没有剪指甲—就是要把垃圾扔到日本去!多么地幼稚和滑稽!可是,那时候就是这样的,在日本看到那么多平和善良友好的日本人以后,真的很怀疑自己是不是看错了,回家以后跟家里人说日本的真实见闻、被老爸一顿猛批:可见“以悲情为方法审视世界的思维惯性也就延续下来,并沉淀为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我自己也无法自拔,十分纠结。

直到几年前我们家住进来一个日本房客。

事情的起因是孩子上初中以后,学校距离我们的房子几公里,不像之前那样走路就可以接送,有两个选择:每天坐公交车上学(我们两个工作太忙不可能开车接送,爸妈和奶奶年纪大了,不可能开车接送),或者搬家,后来全家商量还是搬家吧,于是在中学附近的黄庄小区租了一套大一点的房子,距离学校走路5分钟,而且学校的门口就在小区里,孩子自己上下学就行了,算是省了很多心,可是问题来了:黄庄的房子租金很贵!无奈只好想办法把我们自己这套房子租出去补贴一部分费用。

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来自日本的留学生----依田贵波成了我家的房客。

开始我们都不知道,直到不停地听爸爸提起这个名字:

贵波今天叫我跟他一起去公安局办手续呢

贵波又叫我跟他去办理银行手续呢

贵波……

听多了,我就不耐烦:爸,不就是租个房子吗?贵波咋这么烦啊?

没想到爸爸替他说话:贵波是个日本人,来中国留学要办好多手续呢,这个都需要房东帮忙证明。

喔,原来是这样,贵波是个日本人!

爸,你不是讨厌日本人吗?咋这么帮贵波啊?咱家房子又不是租不出去。

你不知道,贵波中文可好了,我一开始都没认出他是日本人,不过他人不坏,挺利索的,每次都把材料准备得好好的,我只要去就行了……

那就好,不惹麻烦就行。

就这样,贵波在我家房子里住了大概1-2年直到留学结束,他回国退房的那天,我印象无比深刻,晚上我下班回到家,看爸爸妈妈在那里看着手机照片聊得热火朝天,我好奇地凑过去:

爸,这是谁家啊?这么干净。

这是咱家****啊,看不出来了吧?

啊!不可能吧!你请清洁工去打扫了?

不是啊,我和你妈也在这里奇怪呢!今天依田贵波退房回日本了,给我还钥匙的时候,也把我吓了一跳,真没想到他把房子打扫得这么干净收拾得这么整齐啊,真是一尘不染!你再看看这里,他把各种抹布和拖把摆得整整齐齐,还特别写了说明呢!

天哪,真是个认真的日本娃!

我以前啊特别瞧不上日本人,可是贵波这个日本孩子真的不一样,刚才我跟你妈还说呢:要是咱家Lily以后找个这样的日本男孩也不错啊,看他多规矩多懂事啊!

听着老爸说出这样的话,我简直是长大了嘴巴不敢相信自己:依田贵波,一个日本留学生,竟然用他的实际行动改变了我这个顽固的老爸!

所以,怎样才能改变我们的心态和顽固的心理预设呢?就是要和世界人民接触、交流,我们才能发展地看问题、看世界、学会和世界和谐共处。

感谢依田贵波,这个我从未谋面的日本房客,希望以后我们的孩子在其他国家做别人房客的时候,能够像贵波一样,用实际行动融入世界、打动世界。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99-1201046.html

上一篇:张海霞︱出世的心,入世的奔
下一篇:张海霞︱女博士嫁给谁?
收藏 IP: 221.205.50.*| 热度|

11 郑永军 杜芳 夏炎 杨金波 武夷山 姚远 文端智 朱晓刚 梁洪泽 徐长庆 韩枫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7 06:2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