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纳世界大,和谐天地宽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张海霞 四世同堂,单纯的幸福

博文

Alice Wonderlab最新成果:仿指纹式的多功能电子皮肤 精选

已有 7011 次阅读 2017-8-9 18:15 |个人分类:科研心得|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张海霞, 摩擦纳米发电机, 类指纹传感器

仿指纹式的多功能电子皮肤

【引言】: 皮肤作为覆盖人体最大的器官,在保护人体的同时,其内部的庞大的传感网络,可以实时进行压力,温度等多种物理信号的检测,是人体与外界交互最重要的方式之一。电子皮肤通过模拟人类皮肤的物理特性和传感功能,在可穿戴设备、生物医疗以及机器人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日益受到各界人士的广泛重视。在有限的空间集成更多的功能,成为该领域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

【成果简介】:近日,本人所带领的Alice Wonderlab研究小组在材料能源类重要期刊Nano Energy上发表题为“Fingertip-inspired electronic skin based on triboelectric slidingsensing and porous Piezoresistive pressure detection”的研究进展。博士研究生陈号天同学为论文第一作者。

课题组以人类指纹结构为突破口,通过研究皮肤传感的生理机制及手指的生理结构,创新式地将摩擦式动态传感与压阻式静态传感相结合,设计了一种新型基于指纹结构的多功能电子皮肤。指纹结构的双螺旋电极的摩擦发电机用于检测滑动信号,通过摩擦电压的输出频率检测滑动物体的粗糙度,首次提出了数字式摩擦检测的方案。真皮结构的多孔CNT-PDMS用于检测静态压力,通过接触电阻的变化检测压力大小,合理调控纳米导电网络及多孔率可以使灵敏度的大幅提升。该电子皮肤集成动态滑动检测和静态压力检测,使得机器人在智能控制领域实现更复杂的操作功能。

【图文导读】

图一:仿指纹电子皮肤结构示意

(a) 人体皮肤结构与电子皮肤结构对比;(b) 指纹状双电极摩擦发电机结构及工作原理示意;(c) 真皮状多孔传感器结构及工作原理示意。


图二:摩擦传感部分的工作原理

(a) 在工作过程中电荷的转移路径示意;(b) 三维有限元仿真反应电势分布;(c) 仿真结果与工作原理对应。


图三:影响摩擦传感的关键参数

(a)-(c) 仿真结果(a)及测试结果(b, c)反映间隔数目对输出的影响;(d)-(f) 仿真结果(d)及测试结果(e, f)反映间隔大小对输出的影响;(g)-(i) 仿真结果(g)及测试结果(h, i)反映电极螺旋数目对输出的影响。


图四:多孔CNT—PDMS的压阻特性

(a)-(c) 不同多孔率(1:2,1:3, 1:4)的样品的SEM照片;(d)(e) 理想六边形模型用于分析多孔材料压缩过程;

(f) 多孔材料的应力-应变曲线;(g) 不同CNT浓度不同多孔率的样品的初始电阻比较;(h) CNT浓度相同下,多孔率对压阻特性的影响;(i) 多孔率相同下,CNT浓度对压阻特性的影响。


图五:多功能电子皮肤应用展示

(a)-(c) 多功能电子皮肤用于检测不同粗糙度材料;(d)-(f) 多功能电子皮肤用于检测相同材料不同方向;(g) 多功能电子皮肤用于执行抓握-放松-抓握任务功能检测。


【总结】:本文以人类指纹结构为突破口,以人体皮肤传感机制及结构为启发,创新设计一种同时可以检测滑动和压力的多功能电子皮肤。通过摩擦传感原理,实现数字化的动态滑动检测;通过多孔材料的压阻特性,控制纳米导电通路及多孔率,实现压阻传感灵敏度的大幅提升。通过集成滑动检测和压力检测,体现了该多功能电子皮肤在执行复杂任务的强大能力,显示了其在机器人传感领域的巨大潜力。

 

【文章链接】:

Fingertip-Inspired electronic skinbased on triboelectric sliding sensing and porous piezoresistive pressure detection  (Nano Energy, 2017, DOI:10.1016/j.nanoen.2017.08.001)

全文下载:http://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2211285517304706


欢迎同行们交流和探讨。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99-1070346.html

上一篇:川藏西行漫记跋
下一篇:封面故事:可用于能量采集和健康监测的复合式纳米发电机
收藏 IP: 124.205.77.*| 热度|

4 黄岚 王春艳 shenlu biofans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18:3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