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ME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beckzl 他们的故事才是对科技最好的诠释,关注科技故事。微信公众号:SME

博文

62年前他烧掉所有资料毅然回国,用生命换来了中国核武器事业发展

已有 3756 次阅读 2018-1-22 21:08 |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中国科学院校园的一片不起眼的绿丛中,有一座半身塑像洁白如玉,立在一条小径的尽头。


它年年都吸引着无数学生前来缅怀、将一束束白菊敬献于塑像前。


碑下葬的就是那位被授予“两弹一星”称号的元勋中、唯一获得“烈士”的科学家——郭永怀。


他也是唯一一位在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研制三个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



而大多数人最耳熟能详的故事莫过于:在他飞机坠毁前,选择与自己的警卫员紧紧相拥,只为了保护一份热核导弹国家机密文件。


可以说,他在生命最后几秒,心系的仍是中国的科技事业。

事实上,他一生都在为祖国科学事业而奋斗。



郭永怀,一个农民出身却热爱学习的平凡子弟。


他寒窗苦读十余载,最终以优秀的成绩考上了南开大学预科理工班公费生,成为四乡八里的唯一一个大学生。


但满身的乡土气息使大学同学们不愿过多与他为伍。

这样倒好,他就一头扎进了知识的海洋,不闻窗外闲事。


南开大学早期建筑木斋图书馆


那时,郭永怀是南开大学唯一一位物理专业的学生,师从物理学教授顾静薇。


因为当时南开大学还没有正式开物理系,但顾静薇瞥见了郭永怀在物理上的天赋,经常给他单独开课。


本科毕业后,他被重点推荐到北京大学的物理系继续深造。


在人才济济的北大校园里,郭永怀凭实力拿到了奖学金,也有幸遇到了饶毓泰、吴大猷、周培源等大师。


饶毓泰:中国近代物理学奠基人之一


1938年抗日战争开始之后,郭永怀跟着学校迁往昆明。

即便当时西南联大在大后方,他也经常目睹日军的飞机在头顶上肆意横行。


可无奈当时的空军力量极其落后,只能被动挨打。

那时他意识到单学理论的东西并不能及时救国。


破旧的西南联大


所以,1939年底他参加中英庚款留学生招生考试时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力学专业。


说来也巧,原本该专业只准备招一名分数最高的学生,但郭永怀与钱伟长、林家翘三人五门课总分居然一样。


最后,在叶企孙、饶毓泰教授的极力争取,三人才被一同录取。


  1940年8月,第七届留英公费生在俄国皇后号邮轮上。

前排左起第一人为林家翘,第五人为钱伟长,后排右三为郭永怀。


1940年1月,郭永怀等一批踌躇满志的青年到上海集合,准备启程。


当出国护照刚发下来,郭永怀等人发现护照上有日本领事的签证,并让他们中途在日本登岸逗留。


正值国难当头,他们愤怒地向英代办提出强烈的抗议,坚决要求更改护照。



可英代办却以取消留学资格来威胁,正当有人准备妥协时,一向木讷寡言的郭永怀一反常态,猛地站出来说: “宁可不出国,中国人也要有自己的骨气!”


最后,听闻此言的22名留学生全体下船,拒绝出发,毅然返回了昆明。


直到大半年之后他们才再次集结上海远涉重洋,前往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求学。


现代多伦多大学一景


留学不到一年,郭永怀就凭借《可压缩粘性流体在直管中的流动》这篇具有独特见解的论文,获得了硕士学位。


他于1941年5月进入加州理工大学,师从素有“航空之父”之称的流体力学大师冯·卡门。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里他遇到了影响他一生的知己师兄——钱学森。两人交情甚笃,那时钱学森最喜欢的是开车带着他四处兜风。


出国留学前的钱学森


博士期间,郭永怀选择了当时最有挑战性的“跨声速流动研究”当作自己的论文选题。


要知道当时航空工业蓬勃发展,但当人们尝试进行跨声速飞行时,也就是说,飞行速度超过每小时1200公里的声速时却遇到了极大的困难。



一旦飞行员达到这种速度,就会发生一系列蹊跷的现象:飞机受到的阻力剧增,头重尾轻,甚至机翼、机身发生强烈振动等等问题。


许多勇敢的飞行员试图逾越这一障碍,结果往往都是机毁人亡,以失败告终。


而阻挡了世界航空工业发展的世纪难题,人们也称它为“声障”



郭永怀向这个几乎全世界科学家都无法攻破的难题发出了挑战。


仅4年的时间,他就完成了有关跨声速流动不连续解的出色论文,在跨声速领域里达到了无人企及的高度。


图为一架“超级大黄蜂”战斗机在纽约航空展上,表演突破音障的精彩瞬间。


其中,他和钱学森一起提出了上临界马赫数的概念,更是为解决跨声速飞行的世纪难题提供了理论基础。


后来,人类终于在1948年突破了“声障”,跨声速飞行获得了成功。


可以说,郭永怀的研究成果在其中起了重大作用。


创建美国康乃尔大学航空系的五员大将。左一为郭永怀


郭永怀名声大振,并在同门师兄力邀下成为了康奈尔大学的航空研究院创立者之一。


但他一进校门,就向校方声明: “我来贵校是暂时的,在适当的时候就要离去。”


校方为此不愿意让他从事机密工作。



可偏偏空气动力学,存在一些令人烦畏的数学难题,不得不请郭永怀处理。


他们便要郭永怀填一张表格,在“如果发生战争,是否愿意为美国服兵役?”一栏中,郭永怀填了个大大的“不”字。


从此他也失去了查阅任何秘密资料的权利,连他的英国朋友纷纷替他感到遗憾,但他却从未有过后悔之意。


郭永怀与夫人李佩


1949年新中国诞生了,郭永怀就恨不得立即飞回祖国,参加建设。


可当时中美关系正蒙着一层阴影,海外留学生回国阻力重重。


直到1955年,他的好友钱学森顺利回国了,郭永怀才看到希望,整日筹划归国事宜。


当时他身边的美国朋友都劝他别回去那贫穷落后的家园,继续留在环境优越的美国学习研究。


郭永怀是铁定了心要回国:“家穷国贫,只能说明当儿子的无能”。



眼看回国之日将要到来,为了避免被美方为难,他竟直接在公开的送别会上将大半辈子积累的科研资料和讲义文稿通通烧掉。


在场所有人既惊讶又感到无比惋惜,郭永怀却淡淡地说:“没关系,知识都在科学家的脑袋中,谁也拿不走。”


钱学森和郭永怀在中国科学院力学所


1956年底回国后不久,郭永怀就与钱学森一起担任刚成立不久的力学研究所学术领导工作。


他每天八点就准时到所里开展一天的工作。虽说身为副所长,但他的工作日程表永远排得比其他人来得满。


他刚跟力学界其他同事制订完学科发展规划,就立马要赶去参与主持力学前沿研究的会议。



他总是不知疲倦地在工作着,一有空闲时间就抓紧研究国际上近代力学和尖端技术发展的新动向。


所以在短短的几年内,我国力学科学突飞猛进,甚至在某些方面已经接近世界水平了。


郭永怀亲自辅导学生


同时,在他的带领下培养出了一大批既懂实验技术,又会理论分析的力学人才。

之后,这些人也为我国成为力学各方向研究的中坚力量,也为后来的人造卫星打下扎实的基础。


钱学森在1980年出版的《郭永怀文集》后记中写道:“郭永怀同志归国后奋力工作,是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的主要学术领导人;他做的比我要多得多。”


然而这并不是他的全部工作,因为郭永怀还接受了一项秘密的任务。



早在1958年,针对美国的核讹诈,我国的核武器计划在苏联的帮助下开启。


但是随着中苏关系破裂,苏联也单方面撕毁协议,1960年便撤走了所有专家,并拒绝提供原子弹模型及设计资料。


面对残局,中国还是选择不服输,用自己人的力量去研发核武器。


就这样,他和实验物理学家王淦昌、理论物理学家彭桓武一起,组成了中国核武器研究最初的三大支柱。



那时候,研究生活条件极为简陋,然而郭永怀在意的却只有时间。


他一边进行秘密核武器的研制、一边兼顾着力学所的正常工作。


他不仅为大家安排了各种研究课题,自己还亲自动手作了大量的计算工作,解决了核武器研制中的许多重大疑难问题。



俗话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郭永怀还争分夺秒地组织起一批精悍的研究队伍。


他亲执教鞭,给大家讲授爆轰学这门涉及流体力学、固体力学、高温物理学和化学的边缘学科。


他带领当时的技术委员会,一一攻克核武器遇到科学和工程技术的难关。


在他和同志们的共同努力,我国核武器的水平也在短时期内迅速接近于世界水平。


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旧址


转眼到了核武器研制的关键时刻,国家决定把郭永怀和北京的专业研究队伍直接迁往青海核武器研制基地。


在高海拔地区,他与许多同事产生呕吐、头晕等高原反应。尽管如此,他们在那里也只能喝碱水、住帐篷、过着风餐露宿的生活,可谓是异常艰辛。

除此之外,郭永怀还得频繁往来于北京和青海基地之间,而每一次艰难的往返都会增加身体的不适,但为了能加快核武器研制的工作,这些他丝毫不放在眼中。


可尚不过半百的郭永怀两鬓已是斑白,看起来一日比一日苍老



一般来说,核弹是依靠包围在外面的炸药来起爆的。而爆轰物理实验就是为了寻找到一个最好的引爆方式。


为了找到最佳方案,郭永怀甚至亲自跑到帐篷里去搅拌火药,这让周围的同事们一度相当紧张,他们深受感动的同时,也倍感核武器成功研制的迫切性。


当时他还为了取得满意爆炸模型,郭永怀带领队员反复试验,甚至自己跑到帐篷去搅拌炸药。


最后由郭永怀确定的最佳方案,一举帮助了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而这种方案后来被应用于整个中国第一代武器研制过程。



那一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装置爆炸试验取得圆满成功。


蘑菇云升起时,与全体工作人员沸腾极不和谐的,是郭永怀倒地的身影。


原来他已经夜以继日地工作了好几个月,身体本不好的他实在是被累趴下了!

可当醒来之后,他开口第一句话就是询问工作进度。


60年代,查看爆炸成型实验结果,右1郭永怀,右2钱学森


富有远见的他清楚地知道,要想让原子弹真正成为核武器,就必须有一个办法将它送到预定的目标里才行,那就是拥有导弹。


所以,早在空爆之前,郭永怀就已经付出了大量的精力用于导弹的研制了。

在第一颗原子弹爆炸之前,仅用了两年的时间,我国第一颗装有核弹头的地地导弹飞行爆炸成功了。


这样的速度就连美国也望尘莫及。


1960年代初郭永怀在现场查看爆炸成形试件


然而,郭永怀并不满足,他又开始投入到我国热核导弹的研制。


1968年12月5日,郭永怀在青海经过两个多月的试验中发现了一个重要线索。


为了赶时间,他带着最新得到的数据一刻不停地踏上了飞回北京的班机。


让中国早日拥有自己的核武器,不再受外国人的欺负。这也许是郭永怀一生中最大的愿望。



可就当飞机降落到离地面仅400多米时,它突然失去了平衡,猛地坠落。


大概不到10秒,它腾起一团火球,机毁人亡。


当人们从机身残骸,吃惊地发现他的遗体同警卫员紧紧抱在一起。


烧焦的两具遗体被吃力地分开后,中间掉出一个装着热核导弹数据的绝密文件公文包,竟完好无损。


东风-2弹道导弹


就在郭永怀牺牲的第22天,我国第一颗热核导弹试验获得成功。


1968年12月25日,郭永怀被授予烈士称号。1999年,他被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是唯一以烈士身份被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科学家。


而郭永怀一辈子都心系祖国科学事业的精神也一直在感召着世人,尤其是中科大的学子。


在它建校45周年校庆之际,学校特意筹专款20万元,设立“郭永怀奖学金”,以此让学子们不忘郭永怀的科学伟绩。



2007年,他的夫人李佩将全部存款一分为二,分别捐给力学所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用来设立和补充郭永怀奖学金。


几乎每一个中科大的学生来说,他们一入学时就会被告知了郭永怀一生的事迹。



想必年轻的学子们无不被他执着的科学精神和热忱的爱国情怀感动,并在心里暗暗许下各自的宏愿。


而他也在远方默默守望着这片土地科技的腾飞。



*参考资料

钱学森.写在《郭永怀文集》的后面[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2011,33(06):535-536.

李大庆. 中科院力学所缅怀科学大师郭永怀[N]. 科技日报,2009-04-04(001).

彭继超. “两弹”功勋郭永怀[N]. 大众科技报,2004-08-12.

央视网:《两弹元勋郭永怀》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966991-1096256.html

上一篇:电气巨匠被遗忘的传奇故事
下一篇:弄明白ABO血型很了不起?说来惭愧,当年也就独揽了诺奖而已
收藏 IP: 120.197.53.*| 热度|

5 黄仁勇 汪育才 程帅 田云川 yangb919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10:2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