闵应骅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min 一位IEEE终身Fellow对信息科学及其发展的看法

博文

大数据与大科学(140728) 精选

已有 7048 次阅读 2014-7-28 08:48 |个人分类:计算机|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大数据, 大科学

大数据与大科学(140728

闵应骅

 

   最近去武汉参加第八届全国测试学术会议,包括硬件测试、软件测试,碰到许多老朋友和新朋友,大家议论了许多。我和大家交流在CACM本月号上看到的“Big data meets big science”,也颇有感触。斗胆写出来,供大家讨论。语言难免过激,欢迎吐槽。

   在斯坦福的国家加速器实验室,大气观测望远镜到2020年要安装一个32亿像素(3.2GP)的照相机,10年以后每晚每隔15秒摄取极高分辨率的天空图像。该系统需要存储10亿亿字节(100PB)的数据,相当于2千万个DVD。当然,通过这个照相机的原始数据比这还要多得多。这个照相机的视野里面有400-500亿天文目标。长久存储这些像素几乎是不可能的,只能实时处理和提取关键数据。大型科学仪器,从大型强子碰撞型加速装置到高级光束处理器和分子成像工具产生大量数据,是目前的并行超级计算机所无法处理的。

   可目前看到的现实是:

1.摩尔定律已经失效,因为晶体管尺寸已经达到物理极限。

2.超级计算机已经不能再这样用CPU堆下去了。成千上万,甚至几十万的CPUGPU堆起来的超级计算机,耗电惊人,而并行计算实际上很难实现。大部分时间,CPU闲着,而Memory忙得要命。

3..诺伊曼计算机体系结构非改不可了。存储-计算的方式已经不适用新情况。对于许多应用来说,实际的瓶颈不是处理时间,而是需要不断地存取存储器。

   一个明显的事实是,虽然我国的天河超级计算机几次排名世界第一,但美国最近基本不参与这个排名的竞争,排第几它也不关心了。

  对于大数据的问题,怎么解决?科学家们主要采取三个途径:一个是从观测开始各环节设法减小数据集;一个是从私人企业学习基于云计算的经验;另一个是探索新技术,譬如量子计算。量子计算对于破解密码、因子分解、量子物理模拟可能很有效,但是,对组合优化、航空调度、绝热算法是否有效,还很难说。所以,大科学产生大数据,大数据技术要靠大科学。物理学、光学、生物学、计算科学一起来,研究这些数据的收集、分发、存储、处理。不能单靠计算机。前几篇博文我一直说:大数据技术靠计算机,大数据分析要靠各领域的专家,现在看来,大数据技术也要靠大科学的专家。文章给出的下图是美国阿贡国家实验室化学家Karena Chapman 凝视着新的硅劳厄单色仪的真空罐,该单色仪装进阿贡国家实验室的先进光子源,大大提高了X-射线流量,提高样本的光量子数17倍。

   在这样一个创新的关键时刻,中国人应该有所作为。不要天天想着发SCI、投CNS、提职称、发牢骚,想想这些大问题吧!但是,我跟与会的朋友们说,不管计算机怎么变,容错计算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在量子计算中,人们也在密切关注容错计算。高端容错计算机的实用价值就更不用说了,大家都懂的。

 

Ps(7/29 10:15 ),我想补充几句话,我在“产业和科研不是一回事(140526”中已经提到,微纳电子产业现在还很兴旺,市场仍然很大;超级计算机,特别是其应用还是要搞。我这里说的是从科学研究的角度讲要有些前瞻性。我原以为搞微纳电子和超级计算机的网友会出来评论,博客不要写得那么天衣无缝,影响大家参与评论。一天多未见此类评论,特此补充。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90937-815199.html

上一篇:骆驼运香蕉问题(140714)
下一篇:学会为什么要收会费?(140811)
收藏 IP: 60.10.69.*| 热度|

27 许培扬 武夷山 柏延臣 惠小强 王小平 张磊 李盟盟 邬建勇 黄永义 李健 董征 张能立 杨宁 赵美娣 杨正瓴 王保魁 段庆伟 张利华 杨学祥 周健 李本先 王启云 党中华 黄富强 陆泽橼 truth21ct dulizhi95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6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07:1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