闵应骅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min 一位IEEE终身Fellow对信息科学及其发展的看法

博文

飞机上的黑匣子(100828)

已有 5331 次阅读 2010-8-28 10:36 |个人分类:杂谈|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飞机, 黑匣子

飞机上的黑匣子(100828)
闵应骅
    8月24日,河南航空公司EMB190/B-3130号飞机,执行哈尔滨-伊春航班任务,在距跑道头约690米处坠毁。机上共96人,其中54人生还,42人遇难。飞机两个黑匣子已送至北京并由专家进行解码。黑匣子成为分析空难最重要的依据。
    但是,2009年6月1日,法国航空447航班,一架A330-200飞机坠入大西洋,216名旅客,12名机组人员全部遇难,黑匣子却没有找到。飞机掉得很深,黑匣子上的声纳信号听不见。法国海军曾派潜艇去搜,看来声纳的电池已经耗尽。于是,只得去寻找飞机失事前传来的地面信息。但很少,推断不了事故当时的情况。
    这使人想起:黑匣子可不可以改一改呀?
    黑匣子是澳大利亚一位年青的航空工程研究人员David Warren于1953年发明的。当时,这匣子是黑的,是怕保存数据的胶卷曝光,而且采取了许多加固措施。现在已经采用亮橘黄色,易于辨认。如下图是埃及航空990在1999年10月事故中在大西洋里打捞出来的黑匣子。到1970年代,记录信息改用带自激的超声波束,在水下通告可达30天,每秒保存256不同的数据流和参数,从写入开始保留25小时,最后的录音记录180分钟。这些数据都存在半导体动态RAM存储板里。
    黑匣子保存的信息有限,而且在飞机坠毁的过程中损坏的可能性很大,甚至根本找不到。所以,有人提出一个玻璃匣子方案,也就是一种透明匣子的方案。基于地面监管系统,就像诊断计算机病毒、信息攻击一样。现在有了卫星、无线通信这些手段,更精确地分析空难应该完全可能。当然,这里面也不是完全没有困难。按照美国联邦航空局的规定,要记录88个参数,例如相对于基本高度的高度变差、时间、飞行速度、垂直加速度、机头方向、燃料流量、飞行表面控制器的位置、发动机数据等。每秒4个12位的采样。对于玻璃黑匣子,这些都不是问题,而且,一个专家系统还能对它进行自动地分析。问题是这180分钟的录音,同时几千架飞机,要用无线传输实时地记录、传送,会有困难。所以,还需要这个玻璃黑匣子记录录音信息。而且,不断的地面监视,也使飞行员不爽。我想,正因为这个原因,这个方案已提出10年,现在仍然未能推广。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90937-356983.html

上一篇: 灾难应对中的信息“尖兵”
下一篇:现实挖掘(Reality Mining)(100904)
收藏 IP: .*| 热度|

1 吕喆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05:1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