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瑟琦智库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idmresearch

博文

【聚焦双一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任重道远

已有 2781 次阅读 2017-8-25 21:09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2015年国务院发布《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吹响了向世界一流大学大进军的响亮号角,各个地区也相继出台了“双一流”支持政策,高校“双一流”建设也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学界、媒体及排名机构为此不遗余力地开展研讨争论,“双一流”已经成为时下高教领域中最热门的话题之一。

关于一流大学与一流学科,一直有各种各样的争论、定义和解释,无论从学科、人才、资源还是从影响、声誉等各个方面不一而足,就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方方面面,讨论地都很充分。从当前形势看,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不仅仅对大学自身而言,对国家乃至整个社会而言,从目前来看都是一个潮流、一个趋势,已经成为滚滚洪流,势不可挡。这里面既体现了国家意志和国家责任,又有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上层建筑的必然需要,更有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与文化的需求。

当前,中国的经济总量已经跃居世界第二位,经济社会发展程度、科技发达程度、国际地位与国际影响达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高度。《管子》中有“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之言,当经济发达、社会繁荣,人民生活安定的时候,更高层次上的文化需求日趋强烈,教育领域的迫切需要自然是题中应有之义。因此,国家战略实施的重大出发点与落脚点,正是基于此,同样也是社会发展阶段的必然需要,也应对了马克思所说的社会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的论断。

摩洛哥教育经济学家、世界银行高等教育协调员JamilSalmi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挑战》中给出了世界一流大学的操作性定义:人力资源的聚集、丰富的资源、良好的治理。这里面同时蕴含着人力、物力与管理三方面的特质,他还指出了判断一所大学是否为世界一流大学的一些必要特征:科研卓越(Jamil Salmi提出的核心概念)、学术自由与知识氛围、卓越的院校管理、充足的资源(资金、设施等)。Jamil Salmi认为,这些对一所世界一流大学来说是至关重的。国内学界、媒体等也有大量的文字论证和说明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定义与标准,如一流学科、一流人才、一流师资、一流成果等方面,这些方面固然有一流的标准与含义,应该说以上方面具备了于世界发达国家大学进行比较的相对标准。然而,仅仅这些远远不够,我们还要考虑到,其中部分建设内容的本质内涵不具有通约性,带有中华文明传承特质的学科领域如何实现世界一流的问题,带有中国文化与社会发展特色的社会学科,如蕴含中国传统学术思想的学科领域,再比如中共党史、思政教育类学科、校园文化建设等,既要考虑文化传承与创新,又要考虑国情与意识形态的特殊性;既能“扎根中国大地”,又具有包容性,不断吸收世界其他优秀文化为己用,实现“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也要同时为世界的未来发展提供中国方法,贡献中国智慧。甚至在更高层面上“走出去”,当好传播中国文化的“使者”,以学术的方式讲好中国故事。

一百年前,时任哈佛大学校长的查尔斯艾略特提出“美国新型大学不是外国大学的摹本,而是植根于美国社会和政治传统而逐渐地、自然地结成的硕果;是富有开拓精神的,因而是世界无双的。”他提出了三个方面:本土特色、植根美国、开拓创新。这是美国一流大学的建设路径与方略。中国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与一流学科,同样也面临这样的问题与形势,如何扎根中国大地,如何推动创新,如何表现特色。这既是重要的学术问题,又是明确而紧迫的现实问题,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进程中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也是促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科学快速发展“躲不开、绕不过”的一个关键问题。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与一流学科的进程中,一流的内涵、怎样实现一流的路径、一流的标准,是当前的理论与现实需要。

从本质意义上说,“扎根中国大地”是办好中国大学的根本立足点,无需质疑,特色是什么呢,特别是“中国特色”如何准确界定,无疑是一个难点。笔者以为,办好中国大学,要从考虑其基本职能与任务着手,目前中国大学的主体是公立大学,从《高教法》来看,国家举办高等学校,高等教育的任务有三项: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国特色”即应以“扎根中国大地”为本,以服务国家、服务社会为目标,能否为国家培养出杰出的人才,能否做出影响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能否为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做出重要贡献,在这些方面做出卓越成就并一直领跑世界,拥有这样一批处于世界高等教育金字塔尖的大学,这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中国梦”。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与一流学科的标准究竟是什么,如何衡量“一流”的建设成果,也是目前大家热议的话题,目前来看没有明确答案以及客观可量化的标准。欧美发达国家的一流大学,形成了独特的发展路径和标准,从Jamil Salmi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挑战》中给出的定义中,可见一斑,《光明日报》(2017年08月02日)刊登的《比肩世界一流大学呼唤远见和智慧》给出了这样一组数据:“世界排名百强大学中有超过八成的教师从世界百强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吸引了全球超过八成的诺贝尔奖和菲尔兹奖获得者;世界百强大学中,研究生占学生总数的平均比例超过35%,有些甚至超过70%;世界排名前50的大学每年获得授权专利3万余项,平均每所学校700多项,而且保持着年均8%的稳定增长态势;美国一流大学的科研成果转化率达到70%左右。”从数据方面印证着欧美大学的一流标准。从历史角度来看,真正现代意义的大学在中国诞生不过百余年,若干学科与知识体系框架大多借鉴西方大学,这些东西基本以舶来品为主,因此我们还是要学习借鉴西方大学的优秀理念。我们要向西方发达国家学习,学习先进的思想文化,但是切不可忘记“师夷长技以制夷”,建设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一定要立足中国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创新能力。

我们跳出高等教育以外,站在国家和社会需求角度来看中国的高等教育和大学建设,国家与社会对高等教育的期望与需求十分迫切,中国要实现到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203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2050年成为科技强国的宏伟目标,迫切需要大批优质人力资源的智力保障,需要一批世界一流大学与一流学科的力量支撑,要求一流大学在国家崛起、民族复兴、社会进步、产业革命、文化繁荣中要肩负重大使命并担当重要角色。精准定位大学的角色,谋求解决中国面临迫切问题,探索未来的发展道路,满足国家的战略需求,在大学建设的发展实践中“找到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特色和优势”,这才是中国大学建设的应有理路和目标方向。

丁学良教授在北京大学演讲“何谓世界一流大学”时曾说,“在21世纪,一个中等规模以上的国家,如果不拥有世界水平的大学,那么它就永远只能充当国际分工的小配角,拣人家的残余,当‘大脑国家’的‘手脚’。”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大学的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具体体现,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国家的科技、教育和文化发展水平。从世界科学活动中心的转移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出,一个国家能成为世界科学中心的重要支撑力量就是拥有一批世界一流大学,从而成为世界第一流强国。中国要实现强国梦想,建设和拥有一批世界一流大学是必由路径,对当前的中国高等教育来说,既是挑战又是机遇,期待中国在未来成为下一个世界科学中心,实现一流大学和强国梦想。

(作者:宋金宁,南开大学战略发展部)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903646-1072743.html

上一篇:【智库数据】高校入选“111计划”基地数量排行及地域分布
下一篇:【大学排名】2017软科排名中的“长尾”现象
收藏 IP: 101.94.249.*| 热度|

1 罗汉江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07:4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