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到老Never too old to learn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tangchangjie

博文

让学生看钢铁是怎样练成的,而不只看练成的钢铁---巡课笔记之12

已有 10263 次阅读 2014-12-8 17:29 |个人分类:教学科研|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巡课笔记, 教方法, 教思想, 科研方式的学习

让学生看到钢铁是怎样练成的,而不只看练成了的钢铁---巡课笔记之十二(唐常杰)

在最近几周的教学督导听课中,看到一些老师在课堂上教思想、教方法,收到了好的效果。现把他们的好方法介绍给朋友们。

基于角色轮换的实验课。在小小的学生开发团队中,编程、测试和撰写研究报告是每个学生都应掌握的基本功。为了比较完整、高效地训练这些基本功,在《数据结构与算法》实验课中,Yqh老师采用了基于角色轮换的考评方案,一个规模适中的开发任务,分成三个相对独立模块、各块依托不同的主要结构(栈、树、链表、图等等),合起来有实现了一个有实际背景的应用,如快递送货路线之优选等等,3-4人的小团队成员按如下方式轮换角色:


队员甲
队员乙
队员丙
子课题1
编码(50分)
报告20分)
测试(30
子课题2
测试(30分)
编码(50)
报告(20
子课题3
报告(20)
测试(30
编码(50

“跳起来、摸得到”的实验选题学生的许多实验项目,好像老师做横向开发项目,但有不同类型的难度:老师的横向项目的绝对难度大,而学生实习项目的相对难度大(相对于已有知识和技能),我们的实习要求“三个一定”----有一定意义、具一定规模,有一定成熟度(能运行),这对于许多同学,毕竟是人生第一次。

学生小团队遇到的第一个难点就是选题。好的题目应该是“跳起来、摸得到”,有一定难度,一定规模,才有训练价值;要能做得出来,才有一定的成熟度,学起来才有信心。

数据库系统课程中, LC老师组织了几次选题的课堂讨论会,实验小组选题后,写出论证(背景、意义,平台,方法,可行性等),在课堂讨论中发言,请老师同学点评,LC老师做了很好的讲评,讲系统规则,讲目标任务,点评逻辑设计,物理设计,……

在课堂上,笔记见识了学生们活跃的思想,禁不住插话,用“粤菜和川菜”比喻了选材与技巧的平衡:粤菜选材好,简单的清蒸也能卖好价钱,川菜技巧高。简单的粮食也能做出麻辣脆,强调了选题。

学生的项目大多数由近及远,贴近生活:例如《面向中学生填志愿的大学排序系统》,表达了高中毕业生的“我的大学我做主“的诉求,又例如构思的电子游戏《英雄联盟》的发言人之“阿伦三问”:为什么选这个题目?。这个题目的外延含义?这个题目有多大的难度?表明学生知道要选“跳起来,摸得到”的题目。

像研究论文那样引入新概念观察到,我们的老师有两种讲新概念的方法:

1)从定义出发,(就像目前许多教科书,特别是数学性强的教科书),新概念就像古龙小说中的少侠,横空出世,说来就来,一个比一个厉害,刚蹦出的形式化的概念,为了准确和凝练,稍有点难懂,部分学生会迷茫几分钟,等到讲完例子,“喔,原来这么一回事”,又有点上当感。

2)从需求出发,把观察到的对象摆出来,说明对新概念的需求。几位老师在讲离散数学的新概念时,或多或少地采用了第二种方法,虽然时间多用两分钟,但这是研究式的方法,把听讲者当做研究伙伴,师生一同观察,一同提炼,一同抽象出-新概念,学到的方法可能比那一项概念有更长的时效。

计算机科学中,科研论文的第一段(概述或前言)比较难写,讲动机、讲意义、讲需求、讲前人的成果和不足,并且引出新概念新方法,通常这一段要由老手来撰写或修改。如果我们的学生,从大一大二就得到这种研究式的训练,到写论文的时候,写前言之难可能就小一些了。


从简单到复杂--让学生看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曾经见到过两位老师用下列的两种方法讲解图连通的矩阵演算,

1)从一般到特殊,在黑板上板书,用n阶矩阵的乘法;由于黑板版面较小,写了擦,擦了再写,看到第三黑板时,也许第一黑板的内容又忘了;虽然老师备课认真,对教材熟悉,但讲者和听众都比较辛苦。

2)从特殊到一般,在PPT描述了n=2n=3的情况,然后,作为课堂练习,让学生在纸上试写关于一般的n的演算,最后让一位做得好的学生做几分钟报告,省时省力,还有课堂交互,不打瞌睡。

第二种种方法可比喻为重走“探索之长征路”,也许,若干年前的发现者就是在 n=1,n=2,n=3的特例基础上,猜出了规律,才做出了一般的论证。

第一种方法比较简洁,有一定数学美,,适合写书,学生看到的是拆卸了脚手架的大厦,是“练成了的钢铁”,也许,学生以后写论文可以用这一方法;

第二方法寓一般于特殊,从简单到复杂,是研究的方法,是讲课的方法。让学生看到看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讲课,化难为易,把听众讲懂才是硬道理,;让学生学思想、学方法才是硬道理。


相关博

让PPT灵动而又吸引眼球—巡课笔记之一

课件内容之处理:思路、方法、深浅和详略(原名《照念PPT陋习之分析与解决》)---巡课笔记之二

互动是课堂的活化剂和清新剂 ---巡课笔记之三

享受学习,享受实践---喜看学生“玩”电脑,----巡课笔记之四)

享受听课和享受讲课—巡课程笔记之五

谁是“那位同学 ”---巡课笔记之六

记一次带”民意调查的课堂讨论(图&文)---巡课笔记之七

秀秀我们学生的实习作品 ---巡课笔记之八

带个相机去上课—巡课笔记之九

展现教师魅力的开学第一课----巡课笔记之

半期考察:种瓜见瓜,种豆见豆--- 巡课训科笔记之十一

让学生看到钢铁是怎样练成的,而不只看练成了的钢铁---巡课笔记之十二(唐常杰)

讲话重尾习惯的数学模型及其矫正 ----巡课笔记之13

反木桶效应 与 985/211本科资历--巡课笔记之14

马航MH17的辩论 兼 反思一次课堂辩论的组织



其它系列博文的入口    唐常杰博客主页     科学博客主页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87179-849395.html

上一篇:冷灶vs 热灶: 选题不一定要最高,而要最适合
下一篇:虽有苦痛折磨,还是觉得幸福更多--也说办会
收藏 IP: 182.150.135.*| 热度|

26 毛宁 侯成亚 赵继慧 章迅来 武夷山 曹聪 刘洋 杨正瓴 赵君渝 洪海云 李归华 于远帆 李学宽 赵美娣 段石松 王达伟 元云芬 徐旭东 封力军 王娜娜 左嘉陵 强文丽 马萧萧 陈爱玲 qzw dulizhi95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8 22:5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