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ring87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pring87

博文

清洁工作,简单却不简单 精选

已有 7779 次阅读 2011-6-4 08:35 |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清洁工作, 实与空

清理工作,最初的理解,就是对生活场所等物品方面的清理。重新审视,发现清理工作其实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来理解。简单划分,包括实际空间物品、虚拟空间物品和精神思想三个层面的清理。

 

第一层,实际空间物品的清理。主要是指日常的卫生打扫,家具及其他生活、办公用品的规整与摆放等等。一般而言,实物清理主要基于三点考虑:一是对房间里的有限空间,做到合理摆放,充分利用;二是满足健康生活的需要,将垃圾、灰尘等清理干净,以防止危害身体健康的细菌和病毒的长期寄居。三是满足审美需求,家具及其他生活用品的摆放整齐,再点缀部分装饰品,尤其凸显个人或家庭的风格偏好如温馨、时尚、简约、书香等等,都是生活情趣美的来源。人们对于居室、场所、室外环境等各种地方都有着清理需求,但程度上各不相同。极少出现极端的“洁癖”或“邋遢”,但出于中间地带的程度差异,也可看出人们对环境以及自我要求层次的高低。古人云“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正是这种程度高低的直接评价。现代亦有“细节决定成败”之说,以凸显日常清理工作对人生带来的重要影响。虽有“成大事者不拘小节”之说作为反面论据,但往往像是站不住脚的借口,人们对此表示理解,但若要天天与这类人打交道,却绝不会乐意。尤其是平日很爱干净的人,遇到这种情况,常常会有崩溃之感,直到尽可能远离。

 

第二层,虚拟物品的清理。在二十一世纪,我们生活中有一样东西,可以上升为“必需品”的地位,那就是电脑。在电脑有限的内存空间里,如何有效地利用?这是很多电脑拥有者并没有特别关注的问题,通常情况是,先大致分类,再随意保存,不久将面临着电脑内存不够,影响运行速度的纠结局面。此时,大部分人就会“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找到一部分可能用不上的资料或程序,直接删除,空出一部分资源。此谓暂时缓解之道,但不久又将面临同样的问题,接着继续使用缓解之道,继续解决同样的问题,如此循环下去。也有人通过另外一种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就是买上一个内存很大的活动硬盘,将可能需要的资料储存起来。但这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即对存储文件的规范性和清理不必要的内容的即时性重视度不够。原因在于:一方面,“狠不下心”。不舍得将一些可能一辈子都用不上的资料或程序删除,总感觉未来的某一天,可能需要用到这些东西,结果就越积越多,直到感觉无法清除,最后因狠不下心而遭受“格式化”的毁灭性破坏。另一方面,自我要求太低。每次在保存文档或程序的时候,命名、归类等方面没有一个统一的规范,本应该存在A文件夹中的东西,跑到B文件夹中,串乱的情况时有发生,或者是经常出现找不到文件的情况,即使采用搜索这种最直接的方式来解决,也会因为过了很长一段时间,连文件名也不记得了的窘样。这样既因盲目查找浪费时间,也因找不到文件而重新下载或重复写入而占用电脑内存资源。

 

第三层,精神层面的清理。学习重在知识结构的横向与纵向的延伸、扩展,不论是扩展知识面,还是提高修养,从某种意义上都可解释为是在进行大脑开发。有研究指出,一个人的脑细胞总量超过150亿,而人穷其一生只会用到其中的百分之几,像爱因斯坦、苏格拉底和爱迪生之类的天才,他们也只用了不到10%的脑力。人类的智慧仍然存在着无限可待开发的潜力。基于这种大脑开发论的引导,人们学会了不断地往大脑中填充东西,却忽视了如何对大脑进行清理工作。龙应台在《为什么需要人文素养》中曾说:“如果鲁迅的小说使你看了现实背后的纵深,那么,一首动人、深刻的诗,我想,它提供了一种‘空’的可能,‘空’相对于‘实’。空,是另一种现实,我们平常看不见的、更贴近存在本质的现实。”确实,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学会了“实”,尤其是如何获取更多以充实自我。但很少人意识到这种看不见的“空”的重要性。在精神层面的“空”,除了龙应台所提倡的这种看不见的“空”的理解外,我想还有一些其他理解的可能性:

 

一方面,是否想“空”?“固执己见”即为拒绝“空”的最好诠释。“固”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大脑的僵化,再也无法融入其他思想、观点、资讯信息等等,让人们只停留在过去已有的思想层面上,而忽视了更多可能性的存在,拒绝争取让更多更好的思想来充实自己大脑的机会。反之,若保持一种开放心态,则能海纳百川,从而是让更多更好的东西来充实提升自我。

 

另一方面,如何“空”?有位老师曾一针见血地指出的:学生习惯于“认死理”,一开始就认定老师或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然后就寻找各种论据以说服自己,同时还特想说服他人,这只能强迫自己上自己的当。这其实是拒绝“空”的一种表现,要如何改变,如何“空”,一种办法是学会在动态探索中达成认识或作出决策。另外一个方法,我想《如何阅读一本书》中的一个观点可给我们提供思考的方向,即:“毫无理解便同意只是愚蠢,还不清楚便不同意就是无礼。”我想愚蠢之人多,无礼之人更多。有些是显性的,还有很多则是隐藏在表象背后的,我们也许尚未发觉。有一种心智模式,叫做“习惯性防御”。交流双方,不论是处于强势还是弱势,这种基于防卫本能的习惯性防御都有体现,而在弱势一方的表现更为明显。当对方发出一个信号,不论是中性还是有利的,都会被解读为攻击性和敌对性的,并随即做出抵制性或攻击性反应,从而习惯性说No。在管理学中,一直在强调领导者或管理者要学会说NO。但是,当说NO不再是为了达成具体目标,如减少管理者的负担,使其能够更好地抽身于组织中更有价值的决策等事务,不再是针对具体的内容,而是针对说的无论是什么内容的某个人时,这种拒绝就成为了一种自我提升的阻碍。“冬吴相对论”中的主持人之一吴伯凡提出的“N病毒”。其实我们身边有很多人都染上了“N病毒”,而不断地在同一块石头上跌倒。原因在于不少人早已经染上“N病毒”,将这种“习惯性防御”演化到防卫过度的局面,不自觉之间,就让自己沦落为“无礼之人”,只是自己不知道而已。

 

清洁工作,是简单,确确实实又不简单。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87086-451461.html

上一篇:“惋惜”与“欣慰”常共存
下一篇:如何汇报工作?
收藏 IP: 220.169.30.*| 热度|

18 田兆贤 张志军 吕荣 张亚红 李莎 王守业 左正伟 赵凤光 杨月琴 曾新林 吕喆 刘阳 杨远帆 葛肖虹 刘全慧 陈远建 黄锦芳 guotao1988

发表评论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07:3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