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星社会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benlion - 太空医学与天体生物学

博文

系统生物科学(总结)

已有 2761 次阅读 2012-1-10 19:46 |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20年研究工作总结, 1991年到2011年

系统医学与系统药物学提出(1992年)于中国,系统遗传学(1994年)和系统生物工程(1994年)也是提出于中国,然后是北京举办的第一届国际转基因动物学术讨论会(1996年)到在德国筹备1999年国际系统生物科学与工程协会和2001年北京国际会议倡导系统论和实验、计算与工程方法的生物系统与人工生物系统研究2003年成为系统生物学与合成生物学界的概念共识)。

国内系统医学与系统药物学和系统生物工程中文论文英译时为“From positive to synthetic medical science”“On the concept of systems biological engineering”国际上1999年底到2000年开始形成趋势,2001年同时从不同学科领域发表系统生物学等论文,2003年开始系统医学、系统遗传学、系统生物工程等科学趋势之后开始文章论述,从而形成了90年代到21世纪初的系统生物科学与工程研究范式的建立时期,目前已经进入常规科学时期。

组织第一届国际转基因动物学术讨论会(1996年)到在德国筹备(1999年)国际系统生物科学与工程协会和北京国际会议(2001年)时期是国际化时期 - Hood(胡德)、Kitnano(北野宏明)等系统生物学都是开始于1999-2000年(合成生物学也是这个年度,实际用的是系统生物工程概念)。

系统医药学是在中国国内的中医药现代化研究之中提出,系统生物科学与工程的理论基础是生物系统的结构论(1986-1996,英译为“The structure theory of biosystems”这个理论包括systemsintegrationsyntheticconstruction,国际上系统生物学又称为整合生物学,合成生物学又称为建构生物学,2007-2008年开始国际上发表论文论述系统生物学与合成生物学的structural模型理论和structure theory基础)。

组学只是研究系统生物学的方法和技术之一,构成系统生物学(交叉学科)的不止于组学,还包括系统建模(涉及生物数学等,1999年我的概念中构成之系统论和系统的结构理论部分)、组学(概念中的实验部分-omics和分子生物技术等)、生物计算(包括生物信息学等是概念中的计算computational部分)和工程(涉及微电子学、计算硬件工程和基因工程、转基因等是概念中的工程方法部分),以及生物系统原理(生物学部分涉及代谢系统、信号传导网络和基因调控系统等是概念中的另一部分-1999年我在德国建立的网用biosystem network就是指这部分,又network biologynetwork medicine之说)等构成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在国内常将概念的部分单独看成“什么什么”的系统生物学不是提出这个体系本来意图,只能是系统生物学研究的某个方面。

另外,结构论有3条规律 - 这一条规律是dynamics,behaviouroscillation,stability也是来源于中医药(经络和子午流注)现代化的研究而提出(现在系统生物学与合成生物学大量论文涉及这部分方法) - 总之,是在中国国内时期的中西哲学、中西医学比较研究之中提出的结构论及其系统医药学、系统遗传学和系统生物工程然后为整个系统生物科学与工程体系(1996年北京-1999年德国)及其概念。

实际上也不难,只要方法正确掌握了,因为这个学科领域的研究范式在国际上已经建立起来,简单地可以说是:概念的第一部分是理论(理论生物学和系统科学理论需要数学基础)应用,最后部分是研究对象(胡德的系统生物学定义实质是这一部分-定义什么是分子生物系统)-这部分的复杂性体现在1992年系统医学模型里(分子相互作用到神经内分泌免疫细胞通讯系统再到器官系统等层次及其节律stabilityoscillation,现代系统与合成生物学非常多研究基因调控等时间节律模型的论文),中间部分是技术方法包括生物实验室和计算机实验室部分。

复杂生物系统研究,核心观点来源于实验与理论、分析与综合、基础与应用整合或偶合的研究体系,具体课题必须首先设定一个研究对象(感兴趣的具体子系统 - 信号通道或代谢系统等为多数科学家采用或整体方案,这后者在胡德是所有分子系统 - 这个所有或全部分子是不清晰的概念)。

 

评论[17-22]Nature 系列文章,中西医学大碰撞!(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8405&do=blog&id=524908)”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86952-527781.html

上一篇:太平洋 – 2)中国与美国
下一篇:论现代化转型
收藏 IP: 61.143.108.*| 热度|

2 孟津 方晓汾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09:0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