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星社会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benlion - 太空医学与天体生物学

博文

未来目标 - 走向星辰大海的征程

已有 2033 次阅读 2020-10-12 18:28 |个人分类:未来文明|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行星际文明, 火星城市, 人工生态

人类文明进步的根本,在于走向知识化社会。在轴心时代奠定了文明的基石,经历丝绸之路和大航海时代的发展,建构了社会管理机制、经济运作模式。人类的知识体系,就是对世界的认知,而科学是客观求证的过程,体现在去虚无(假象)与去神秘(玄奥)的发展机制。

整个宇宙的演化,就是从星球、生命到人类及其发明机器的历史,从而,形成了四大学科体系:1)宇宙与物理科学;2)医学与生物科学;3)人类与社会科学;4)机器与人工科学,机器(软件和硬件)的设计与制造,包括,仪器、乐器和工业设备等,构成农业、医疗、建筑、交通和传媒等产业发展的核心。

从经验知识和工艺美术与工程技术到近现代科学与设计艺术和机器化工业的发展,关键在逻辑实证主义的方法论建立,形成了科学研究与信息传播的知识链、艺术设计与工程制造的产业链,以及工业标准件与装配流程的生产规模化。

1865C.贝尔纳论述了实验医学和实验生理学与生物化学的方法体系,在19921994Bj.Zeng阐述了系统医学和系统遗传学与生物工程的方法体系。

1996-1999Bj.Zeng*筹备国际会议和协会,倡导生物系统的科学与工程(系统与合成生物学的BSSE偶合模式)研究,2000Bj.Zeng邀请M.Tomita参与组织200110月第一届国际系统生物科学与工程会议(因911事件而取消,2007年瑞士ETH大学成立BSSE研究中心),M.TomitaH.Kitano在东京2000年第9JST会议举办第一届国际系统生物学会议(200110月出版论文集),AP.Arkin参加了这届会议,2001年发表合成细胞生物学的工程设计方法和2003年成立贝克利大学的合成生物学研究中心。

20072012Bj.Zeng论述了四次科学革命和四次工业革命,之后是2012年美国论述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和2013年德国汉诺威提出的工业4.0,再后是美国的未来科技规划蓝图(实际的技术内含)等。

从大航海时代到火星计划时代,经历科学与工业革命的发展,探索生物界的演化与动物和人类的社会行为模式,不知是否真有昆虫学家法布尔的这么一个实验;但是,人类行为也是多数是跟从,只有少数冒险的开拓者,更只有少数的思想家,无论宗教的创立,或是科学与技术的领域开拓,甚至艺术风格的创建,都是极少数,就如探险队或先遣部队,都是为了后面的跟从者,能够安全实现生存的目的。

人类文明的发展路径,根本问题会是在哪里呢?那就是有什么样的思想家,有什么的开拓者,总之,在于是否有一个社会的摩西和亚伦,带领大众走过红海,走向流奶与蜜的应许之地。

人类的幻想与努力,就从嫦娥奔月和愚公移山开始。人类走向太空探索新世界,只有地球文明的升级,人类才不至于如同恐龙那样,在未来的地球上遭遇灭顶之灾。

*:系统医学和系统生物学与合成生物学,19911996Bj.Zeng(包括,引用了有关1910年合成生物学和1968年系统生物学术语的文献)提出网络拓扑学和生物电子学的方法和定义了概念 - 生物系统的结构论和实验、计算生物学方法整合与人工生物系统的工程设计,包括,1995年在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北京)做的基因片段组装合成方法等。

1968M.Mesarovic系统生物学的提出是理论生物学概念,合成生物学1910S.Leduc提出的物理化学概念,1980Hobom B.的概念是基因工程2000年斯坦福大学E. Kool重新提出来是人工DNA分子合成,概念是1994Bj.Zeng在中国提出的系统生物工程概念。

19951996年(北京)和1998年(特拉维夫)到1999-2000年(汉诺威),Bj.Zeng在筹备国际会议与协会的大规模通信,包括,美国胡德和华盛顿州生物医学协会,日本M.Tomita和美国N.Seeman等。2000L.Hood在比尔盖兹资助下成立了西雅图系统生物学研究所,2003D.EndyT.Knight在MIT大学建立iGEM竞赛,后来,L.HoodD.Endy都成为了总统科技顾问。

- 宇宙探索飞向火星 - 征服星辰大海 - 未来的太空任务 - 生物制造与火星生活,等。

---2011-2020年网络日记)---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86952-1254121.html

上一篇:小科学、大科学与工业化科学
下一篇:人类的宇宙 - 生物系统与人工机器
收藏 IP: 117.136.41.*|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14:3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