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ngheng229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angheng229

博文

《带你了解科研界》最新版本

已有 3884 次阅读 2016-10-14 20:23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博士, 科研, 研究生, 科技, 导师

   大家好,《带你了解科研界》的最新版完成了,分享链接是http://pan.baidu.com/s/1hrPahXa,pdf版本方便传播,word版本方便大家随手批评指导,内容以pdf版本为准。

   要说的话都在书里了,附上前言和目录,希望多多传阅,谢谢大家。

   我新浪博客的网址是http://blog.sina.com.cn/u/1847690183,欢迎大家去看看评论,一起讨论。


前言

为什么要写这本书

当今中国蓬勃发展,日渐繁荣,但一些问题也不可不早作打算。例如过去二三十年伴随着经济发展所带来的侵占耕地、环境污染。施行计划生育使中国即将进入老龄化社会,社会劳动力在全部人口中的比例逐渐减少,老年人比例逐渐增大,经济如何持续发展,又如何养老。石油、煤炭等能源资源日渐枯竭,水电站发电能力逐渐趋于饱和,核电站安全问题又始终是个隐患,如何解决能源危机。人口平均寿命逐年增大,然而很多人虽然活着却疾病缠身,如何提高生活质量。如何增强企业创新能力,使其产品更具创新性,在国际市场上进一步占得先机。如何能实现创新企业的不断涌现等等。解决这些问题全都可以借助一种伟大的工具:科技。

国家对教育和科技的投入可以说是成倍增长,教育设施建设从未停止,中小学义务教育早已实现,大学本科、研究生不断扩招,引进海外人才的政策越来越优惠、教师待遇不断提高、科研基金逐年增加等,从这些事例中可以看出国家对教育和科技的重视程度。这些努力使国家在科学技术方面取得了巨大进步,但与科技强国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最直接的证据就是我们直到2015年才获得了第一个科技类诺贝尔奖。其实,即使获得一两个科技类诺贝尔奖也不能证明我们的科技水平就大幅度提高了。我们要的不只是几个诺贝尔奖,而是科技水平的整体飞跃,就像我们要的不只是奥运冠军,还要全民健身,如果整体水平提高,不断出现世界领先的科技成果就成了水到渠成的事情。

为什么投入这么多却没有太多收获呢?俗话说对症下药,要治病需要先找到病因。作为一个从6岁半入学一直在中国学校里读到博士后毕业的人,我对这个问题有一些自己的理解。我将用很小的篇幅,易懂的文字,带你了解这个大部分人不曾接触的领域,了解师生的喜怒哀乐,了解是什么原因阻碍了科技的发展,了解我们究竟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措施。书中所举事例是真实存在的,在我个人看来也是普遍存在的。这本书并不以“揭秘”之类的字眼哗众取宠,也不以“必须要大刀阔斧的改革”为口号蛊惑人心,只是好像一个打了一辈子仗的老兵,拼尽全力还是大败而归,也许再没机会踏上战场为国效力,只能在风烛残年之时,平心静气回顾一生所历大小战斗,如庖丁解牛般细细斟酌,分析原因而不带情绪,指摘过失却不含恩怨,只为一个目的:为后来人所借鉴,期待他们披挂上阵,横扫千军,也算是遂了未了的心愿。

   认真读读我这本书吧,从头读到尾,您会发现我思想的变化、认识的升华。大家一般会把科研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归咎于科技体制,认为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是科技体制改革,但您真正在科研领域里待久了以后会发现,科技体制问题根本不是主要问题。为什么在现在的科技体制下我们依然有人能获得诺贝尔奖呢?又为什么还是在这样的科技体制下这样世界级的成果又不多呢?真的应该把所有问题都归咎于科技体制吗?如果国外的科研成就来源于先进的科技体制,把他们的科技体制立即全面移植过来是否一定就能扭转乾坤呢?我体会到了科技体制之外更强大的东西在各个层面都产生着巨大影响,也许我们在专注于科技体制改革的同时,还应该在另一个方面更加努力,两条腿走路,一劳永逸地从本质上解决问题,力求科技体制没问题的时候我们的科研能迅速发展,科技体制不那么完美的时候,我们也能实现进步。

俗话说有粉涂在脸上,我还要给出一位网络读者的评论,给大家一点阅读这本书的动力,这个评论是一位叫“老金”的网友在阅读我这本书连载在网络上的最早版本时写的,读完他的评论之后相信您一定愿意读完这本书,内容如下:“杨博士的长文,没有全看,但从看过的章节产生了一些感受:因为对‘科技江湖’身临其境,感同身受,因此,洞察深;又因初生牛犊不怕虎,看到了就想说出来,敢于针砭时弊。我想,他的观点未必全对,但他的这种勇气,他对我国科技现状和问题的探讨,比他取得一项研究成果的意义更大。他勇于对科研界这个小世界进行观察,描绘和剖析,引起读者的或共鸣或思考或感叹或惊醒,此文,对于我国如火如荼的科技创新,也是众人拾柴火焰高的贡献吧。”十分感谢老金的大力推荐,他应该也十分关心我们的科研事业。

   这不是一本以否定为目的的书,不否定任何全身心付出的人,也不否定已经取得的伟大成就,这本书的目的是激发,激发还没有全身心付出的人,使我们的科学研究产生质的飞跃。我们的科研还大有潜力可挖,还远远没有达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的最佳状态。科研人员也面临着诸多干扰,阻碍着他们所有能力的完全释放,对于科研界整体而言,我们的顶级科学家还不多,大多数人还没有发挥出自己应有的水平,即使对于已有成就的科研人员个体而言,如果再做一些微调,也还有上升的巨大空间,中国科研的前途一定会是一片光明。


目录

1.      这个群体很勤奋··· 1

2.      中国科研的进步与差距··· 11

3.      科学技术简述··· 21

4.      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25

5.      为什么我们很少获得科技类诺贝尔奖··· 28

6.      为什么要搞科研?··· 29

7.      搞科研需要具备什么素质?··· 31

8.      理想的科研环境是什么样的?··· 33

9.      我们怎么选拔和培养人才··· 35

10.        我们的科研流程··· 39

11.        学术期刊是什么?··· 40

12.        被学术期刊绑架的中国科研界··· 43

13.        学术造假和基金滥用··· 56

14.        日渐庞大的科研大军··· 60

15.        热闹非凡的科学会议··· 63

16.        重压下的导师和研究生··· 66

17.        好学生不一定能当好导师··· 68

18.        尊师重道与科技创新的矛盾··· 70

19.        课题组:可以是导师一个人的天堂··· 75

20.        导师的杀手锏··· 77

21.        导师与研究生的明争暗斗··· 81

22.        无路可退的研究生··· 84

23.        科学研究需要快乐··· 87

24.        研究生毕业后的就业情况··· 90

25.        现在和未来的精确把握··· 93

26.        对科研人员的一些误解··· 95

27.        诺奖引发的争论:坚持还是改变··· 99

28.        改变需要志气··· 104

29.        无规矩不成方圆··· 107

30.        精神层面的改变最重要··· 110

31.        科技政策与科研人员的互动··· 128

32.        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130

33.        质疑精神的体现,自我批评的声音··· 134

34.        师生平等,导师回归实验室··· 139

35.        杰出人才的精心培养与自学成才··· 148

36.        科技人才的流失与回归··· 156

37.        科技领域向社会领域的拓展思考··· 164

38. 全书总结··· 166

39. 仅供参考的个人读研经验··· 168

40. 后记:说说心里话··· 171

致谢··· 175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854112-1008722.html

上一篇:《带你了解科研界》阅读说明
下一篇:杨衡讲科技系列讲座 第一集 制作完成,欢迎大家批评指导
收藏 IP: 114.254.142.*|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02:0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