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有待分类| 科技查新| 信息分析| 医学科普| 科技评价| 知识组织| 知识发现| 开放获取| 信息检索| 引证分析| 学习方法| 学科分析| 肿瘤研究| 心血管病| 肝脏病学| 呼吸病学| 肾脏病学| 神经科学| 精神病学| 心理障碍| 肥胖减肥| 老年健康| 信息素养| 科学素养| 科学研究| 传染病学| 代谢病学| 口腔健康| 中医药学| 科学出版| 女性健康| 男性健康| 网络技术| 儿童健康| 遗传病学| 药学研究| 生物信息| 教育问题| 神经科学| 情报机密| 血液病学| 消化系统| 社会文化| 军事科学| 基因组学| 蛋白组学| 过敏反应| 循证医学| 医疗改革| 外科移植| 突发事件| 经济问题| 历史事件| 未来预测| 热点前沿| 信息资源| 信息科学| 名人传记| 妇产科学| 泌尿科学| 医院管理| 创新评论| 科学博客| 信息交流| 学术不端| 科学杂志| 自然杂志| 科技人才| 麻醉疼痛| 急症医学| 皮肤病学| 耳鼻喉学| 公共卫生| 流行病学| 科研方法| 免疫科学| 生物科学| 西施故里| 科学名人| 转化医学| 国际外交| 营养科学| 文化艺术| 食品问题| 科普知识| 我的日记| 长寿秘诀| 网络大学| 医生指南| 珍宝收藏| 学术会议| 我爱唱歌| 诺贝尔奖| 数据共享| 计划生育| 基金项目| 数据科学| 移动医疗| 科研动态| 体育运动| 转基因学| 哲学伦理| 干细胞学| 旅游美景| 动植物学| 世界名胜| 美丽中国| 环境生态| 文学小说| 医学史家| 今日热点| 文革研究| 老虎苍蝇| 3D打印术| 智能科学| 信息平台| 大脑科学| 科学计量| 十大事件| 今天昨天| 国家大事| 我看两会| 移动网络| 依法治国| 新闻媒体| 精准医学| 微信微博| 创业创新| 写作投稿| 台湾问题| 书法习作| 人工智能| 基因编辑| 美学诗文| 我的自传| 合指数法| 加拿大好| 画作学习| 旅游活动| 冠状病毒| 许氏研究| 历史文献| 国自基金|
中医药出诺奖,偶然中有必然
许培扬 2015-12-9 16:11
2000多年的中医药历史、文化、理论、实践,是劳动人民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结晶。劳动人民采用中草药在防病、治病中不断探索、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和教训,文献记载传承下来,后人学习参考、研究应用。中草药能治好疾病,但很多中草药的有效成分和作用机理并不十分清楚,科学原理和理论需要深入 ...
个人分类: 诺贝尔奖|2121 次阅读|没有评论
正确认识和评价中国大陆第一个诺奖 推荐鮑老师的博文
许培扬 2015-12-9 13:01
这几天科学网和其他媒体交流、讨论、分析、评论屠呦呦教授荣获诺奖的报道和文章很多,很好。 我愿意给科学网读者推荐鲍老师的这篇博文,写的非常好。 鲍海飞 这究竟是谁的胜利?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78905-942113.html 许培扬 2015-12-9 12:57 鲍老师的五点论述, ...
个人分类: 诺贝尔奖|1712 次阅读|没有评论
青蒿素抗药性临床试验国际研究项目73项 没有中国的
许培扬 2015-12-9 12:34
青蒿素研究中国落后了 2015-12-8 20:14 屠呦呦教授今天在瑞典诺奖演讲时说青蒿素的抗药性是个十分严峻的问题,我分析了相关研究国际文献,美国、英国、柬埔寨、泰国、瑞士、法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研究成果很多,而我国研究成果不多,国际权威期刊发表的论文很少,大多是参与别国的研究课题。不知道是什么原因 ...
个人分类: 诺贝尔奖|1541 次阅读|没有评论
屠呦呦教授的诺奖演讲实事求是
热度 2 许培扬 2015-12-9 09:27
屠呦呦教授12月7日在瑞典诺奖学术报告会上的演讲实事求是、客观公正。 她回顾了当年青蒿素的研究过程,本人的研究工作、研究团队的研究工作、中医研究院的研究工作、全国协作的情况等。青蒿素研究成果是全国科研人员的集体贡献,获得诺奖是中国科学家的光荣。 屠呦呦诺奖演讲《青蒿素的发现 中国传统医学对世界 ...
个人分类: 诺贝尔奖|2434 次阅读|2 个评论 热度 2
青蒿素研究中国落后了
许培扬 2015-12-8 20:14
屠呦呦教授今天在瑞典诺奖演讲时说青蒿素的抗药性是个十分严峻的问题,我分析了相关研究国际文献,美国、英国、柬埔寨、泰国、瑞士、法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研究成果很多,而我国研究成果不多,国际权威期刊发表的论文很少,大多是参与别国的研究课题。不知道是什么原因,也许屠呦呦教授回来后 ...
个人分类: 诺贝尔奖|2085 次阅读|没有评论

本页有 5 篇博文因作者的隐私设置或未通过审核而隐藏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09:0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