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培扬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xupeiyang 跟踪国际前沿 服务国内科研

博文

北京发现我国首例黄热病病人

已有 2577 次阅读 2016-3-14 10:37 |个人分类:传染病学|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黄热病(Yellow Fever),又俗称“黄杰克”、“黑呕”,是由黑热病病毒所致的急性传染病,重型患者有发热、黄疸蛋白尿等。主要媒介在城市是埃及伊蚊,在农村为趋血蚊和非洲伊蚊传播途径是经蚊的叮咬。本病在非洲和南美洲的热带和亚热带呈地方性流行。2016年3月13日,中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通报,国家卫生计生委组织专家确诊一例输入性黄热病病例。http://baike.sogou.com/v234458.htm?fromTitle=%E9%BB%84%E7%83%AD%E7%97%85

京华时报讯(记者马金凤)根据国家卫计委官方网站昨日通报,国家卫计委组织专家确诊一例输入性黄热病病例。该病例于3月10日凌晨2时抵达北京,直接主动到医院就诊。

患者从安哥拉回京

据悉,患者为男性,32岁,浙江省人,常年在安哥拉首都罗安达(近期发生黄热病疫情)做生意。患者于3月8日(北京时间)在罗安达出现发热,体温最高39.3℃,伴畏寒等症状,于3月9日乘飞机经迪拜转机,3月10日凌晨2时抵达北京,直接主动到医院就诊。3月11日,北京市疾控中心检测患者标本为核酸初筛阳性,当晚将标本送中国疾控中心复核检测。3月12日,中国疾控中心报告核酸检测结果阳性。随后,国家卫计委组织专家组根据患者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中国疾控中心对患者标本的复核检测结果,确诊该病例为我国首例输入性黄热病病例。目前,患者出现肝肾功能损害,病情较重,正在积极救治中。

北京市卫生计生部门会同中国疾控中心组织专家对输入病例带来的传播风险进行了评估。专家们认为,黄热病属于蚊媒传播疾病,主要通过埃及伊蚊叮咬感染;北京市无埃及伊蚊且不属于我国伊蚊主要分布地区,目前北京气温低,未进入蚊媒活跃期。因此,此次输入病例引发传播并进一步扩散的风险极低。

目前,国家卫计委正积极指导北京市卫生计生委按照相关诊疗方案和防控要求,全力救治患者,落实各项防控措施。北京市卫生计生部门正按照国家卫计委要求,进一步做好病例治疗、流行病学调查,蚊媒应急监测、爱国卫生运动、健康教育等工作。

该病例有关情况已及时向世界卫生组织、我国香港特区通报。

北京疾控中心:扩散可能性极低

北京市疾控中心表示,北京市作为首都,国际交流频繁,与曾经或现在有黄热病病例的国家存在持续的人员往来。特别是在当前黄热病疫情最严重的地区安哥拉有大量中国务工人员,因此,不排除黄热病病例输入的风险。

北京市疾控中心称,目前北京正处于初春季节,气温较低,空气干燥,不具备越冬蚊复苏活动所需温度、湿度、光照等条件,外环境没有成蚊活动。现有气候条件不适宜蚊虫活动,北京也没有黄热病传播媒介埃及伊蚊分布,因此判断当前北京虽然出现了输入病例,但由此发生蚊虫传播黄热病并扩散的可能性极低。

黄热病

黄热病是黄热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临床以发热、黄疽、蛋白尿、相对缓脉和出血等为特征。

临床表现

潜伏期3~6天。多数受染者症状较轻,可仅表现为发热、头痛、轻度蛋白尿等,持续数日即恢复。重型患者只发生在约15%的病例。

预防措施

1.管理好传染源

由于我国尚未发现本病,所以黄热病的预防应加强边境检疫,对于来自疫区的人员必须m示有效的预防接种证书,以防止该病传人我国。

2.切断传播途径

防蚊、灭蚊是防止本病的重点措施。

3.保护易感人群

17D黄热病减毒活疫苗。一次皮内接种0.5ml,7~9天即可产生有效的免疫力并可持续达10年以上。在进入疫区、已知或预测有黄热病疫情活动的区域,对9个月以上的儿童应常规进行预防接种。但不宜用于4个月以下的婴儿,因接种后发生神经系统的并发症几乎均为小于4个月的婴儿。

(大燕网综合京华时报等报道)

http://bj.jjj.qq.com/a/20160314/009039.htm?qq=0&pt_src=3&ADUIN=491044866&ADSESSION=1457912645&ADTAG=CLIENT.QQ.5467_.0&ADPUBNO=26558

 

2016年3月13日,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通报,国家卫生计生委组织专家确诊一例输入性黄热病病例。患者,男,32岁,浙江省人,常年在安哥拉首都罗安达(近期发生黄热病疫情)做生意。[3]

参考资料:
1.
3.

中国发现一例输入性黄热病病例 患者常住安哥拉 

http://news.qq.com/a/20160313/027895.htm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80034-962526.html

上一篇:代谢组学研究国际前沿热点分析报告
下一篇:期刊论文开放获取 国内最大的糊涂账
收藏 IP: 114.111.167.*| 热度|

1 吕洪波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14:0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