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散步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qng1008 前三十年写日记,后三十年写博客

博文

从“伤寒病”到《伤寒学》

已有 4145 次阅读 2010-11-4 05:30 |个人分类:思考中医|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异化, 杂谈, 伤寒论, 研究对象, 伤寒学

    记得当年我们上学的时候,学的是《伤寒论》,那天拿到儿子的课本一看已经改名为《伤寒学》,不禁慨然感悟到中医学的与时俱进。

    为什么称《伤寒学》?教材列举了四大依据:(1)具有不可替代的研究领域,独特的研究内容,比如像《红楼梦学》;(2)较长的历史渊源与学术发展史;(3)具有一定的研究人员与研究文献,形成了学术流派;(4)在较大的研究领域内具有重要的研究地位。大致一看,果然道理十足,但是仔细一想,这是否就是进步呢?

    东汉的那一个寒冷时期,加之战乱频繁,导致传染病流行民不聊生,人们很自然地把瘟疫发生的原因归结于“寒邪”。肯定地说,在那样的年代里“寒冷”确实夺走了许多人的生命,张仲景的贡献是在“寒邪致病”的基础上经历了一门“传染病学”,或称之为“外感病学”,从而为中医的临床医学体系开创了先河。

    张仲景及其《伤寒论》的传播得益于王叔和、孙思邈等的编纂和推崇。此后,成无己用《内经》诸说以注释,韩祗和从脉证分辨,朱肱比较证候,许叔微体验方证,庞安常力护阳气,郭雍集世说以补亡。明代以后,伤寒学派遂分为三:方有执、喻嘉言、程郊倩等为“错简重订派”;张卿子、张志聪、陈念祖等“维护旧论派”;柯韵伯、徐大椿从方证立论,尤在泾、钱虚白从治法立论,陈念祖、鲍兴言从六经立论,汪琥从经络立论,共为“辨证论治派”。

    回顾这样一个学术发展的脉络,我们会惊奇地发现:不知不觉地,后世医家逐渐异化了研究对象,张仲景研究的是外感病(传染病),我们研究的却是《伤寒论》。的确,“伤寒学”是兴旺发达地掀起了热潮(据不完全统计,迄今为止有关《伤寒论》的研究著作3000册以上,1950年以来的论文17000篇以上,而且这些论文、专著绝大多数产生于现代),“中医传染病学”倒是急流勇退地冷到了冰点(2003年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流行前,除病毒性肝炎等少数几个病种外,中医已经退出了绝大多数传染病治疗,在传染病医院、结核病医院和综合医院的传染科的中医不仅少得可怜,而且已经沦为西医西药工作者,即使得到非常重视的今天其发展势头也不容乐观)。当把一门临床医学异化为文献学的时候,难道我们不是在开历史的倒车?当我们的大学老师把《伤寒学》讲得天花乱坠、津津有味的时候,他是否还得考虑我们的毕业生能否进入传染病临床,用中医药的知识面对患者的病情?

    也许,这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但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79293-380204.html

上一篇:深圳市中医药防治传染病临床科研体系建设方案(试 行)
下一篇:从《伤寒论》到“温病学”
收藏 IP: .*| 热度|

1 许培扬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10:4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