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散步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qng1008 前三十年写日记,后三十年写博客

博文

[转载]氦旅行:武昌老城的候补街,历史上也曾如此际会风云

已有 3545 次阅读 2020-2-27 16:05 |个人分类:谈情说爱|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武昌老城, 候补街, 际会风云 |文章来源:转载

在武昌老城,粮道街以北、花园山以南有一条东西向的老街,名作“候补街”,很多武汉人叫它“后补街”,取其音同;又有讹作“侯补街”的。查晚清的《武汉城镇合图》,则标注此街为“候府街”,此“候府”,其实也是“候补”的音转。

 

那为什么叫“候补街”呢?

说来话长,姑且简略言之。因为“候补”一词关涉到清代的官吏选任制度,太学术了。

在清代,有一类官员是被候补官员的,即是指那些经过各种途径选拔,具备了任官资格,但还未被授予实缺的待缺官员,以及那些曾经出任过实缺,因某种事故离任出缺,待事故消除后,又重新等待补授的候缺官员。

有了任官资格,有的留部,有的分发省份即用,但由于没有空缺的职位,所以要长期等待候缺。

我们都知道,在清代,武昌城既是湖广总督的驻地,又是湖北巡抚的驻地,同时还是武昌府以及江夏县的驻地。湖广总督府在今解放路南段西侧,武昌造船厂内。湖北巡抚衙门在民主路、胭脂路路口东北侧,靠近胭脂坪;以前民主路这一段叫抚院街,就是因此而得名。湖北布政使在今司门口,就是老武昌区委的位置;为什么叫司门口?就是布政使司的门口嘛。布政使管一省民政;还有管监察的,叫按察使,按察使司在今大成路;还有学政,主管一省教育,学政衙门在今民主路新华书店附近。武昌府在今天解放民主路小学一带,而江夏县则在今天张之洞路和解放路路口西南侧的文昌门。

候补官员分发到省,一定是分发到省城,武昌城这么多政府机构,肯定吸引了不少有任官资格的人。尤其是清代中期以后,捐纳入官的人数越来越多,就更扩大了候补官员的数量。

在武昌城,这些候补官员常聚住在这一条街上,该街于是就名曰“候补街”了。

那问题来了,武昌城那么大,官衙那么多,干嘛都集中在候补街呢?

我们都知道,清代最主要的入仕渠道,那当然是科举!科举在哪里考?在贡院!两湖贡院就在今天湖北省实验中学那一块儿。贡院门口匾额上大书:惟楚有才!正对门门口那条街,就叫“楚材街”。现在省实验中学那条路,仍然叫楚材街,就是这么来的。

取得任官资格,要么科举,要么经由学校,后来流行捐纳,也往往是捐个生员、贡生、监生什么的。在哪里等候机会呢,自然是在靠近贡院的地方等了。候补街就在贡院的东南方,隔着得胜桥那条路。据说,在以前的时候,候补街的民居里经常会见到“折桂石”、“望衙台”之类的青石条。干嘛呢,图个吉利,翘首企盼,赶紧谋个一官半职。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在晚清民国,候补街算得上文化街,很多知名的人士曾经在这里居住过。

候补街由西向东,路北又一字排开有四衙巷、江家巷、高家巷、郎家巷、神洲巷、黄家巷。这些巷子说仔细了,那就是半部的中国近现代史。

比如说,这些巷子里头,高家巷应该是最有名的。在其北端有圣若瑟(圣约瑟)学堂,刘静庵等革命党人就是在这里组织“日知会”进行反清宣传的;现在圣若瑟学堂还在,只是复建的;就是在这个学堂,八一南昌起义之前,贺龙的军部就设在这里。这条路上,现在还保留着晏道刚的故居。要说晏道刚,可能很多人不知道,但大家都知道“西安事变”吧。西安事变时,他是委员长侍从室第一处的主任,然而委员长竟然被抓了,你说他还能当官吗!老蒋很生气,从此他也走上了反蒋的道路,武汉解放时,他的侄子晏勋甫是当时的汉口市市长,晏道刚还为保护武汉不受兵燹出过不少力。这一功绩武汉人得记下来。另外,民国湖北名医汤汉卿在武汉沦陷前,也曾在高家巷开过诊所。可见,高家巷在当时还是很比较有名的巷子。

再比如黄家巷。黄家巷一直通往后面花园山下,尽头是唐家花园,建有浙江会馆。黄家巷四号是爱国民主人士包贡九宅,六号是国民党中将潘祖信的旧居。另外,中央大学教授沈钢伯的住宅、抗战胜利后武昌市第一任市长杨锦昱的公馆,以及很多民主人士的旧宅都在黄家巷。

为什么这么多人乐于住在这里呢?交通方便、环境好是重要的一方面。在街东头路北,曾经有一个私家花园,雅称“紫藤仙馆”,一看名字就知道里面遍植紫藤的,是晚清同治年间一位叫胡月樵的所建,这个花园,就位于黄家巷,规模不少,据有关史料记载,该园房子有40余间之多。

因此,很大程度上说,候补街算得上是一条文化街。在紫藤仙馆东边,有一武昌著名寺院,叫“正觉寺”。同治六年,时任湖广总督李瀚章在该寺开设湖北官书局,这是湖北地方政府主办的刻印和销售书籍的机构,后又收并了崇文书局,当时在全国设立官书局仅有四处,可见其文化地位。湖北官书局对湖北文化事业、出版事业有重大贡献,现在还有不少书是湖北官书局的刻本。现在湖北有古籍出版社,取名崇文书局,大概即有承继旧统之意。

正觉寺本为是武汉四大寺院之一,民国时期的湖北佛教会也设于本寺。但后来慢慢毁弃,其地后来成为“长虹模具厂”,厂子现已不存在。

候补街还是很多教育、宗教以及社会福利机构集中的地方。

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武汉开埠,外国也有了在中国内地传教的权利。1865年,天主教湖北代牧区主教公署迁至武昌,开始就设在候补街,次年还建了一座教堂,不过这座在1893年改建成公寓出租,现已不存。主教公署后来迁到花园山下,今存,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在郎家巷,天主教会还建有“文学中学”。“文学”,是指一个叫“董文学”的法国传教士。它到中国私自传教,大约是道光年间,被官府抓住杀掉了,于是成为“殉教者”。他的墓还在代牧区主教公署的后面。教会为了纪念他,以他的名字命名一所教会学校。

除了天主教,还有个佛教的观音庵,在候补街13号,建国初期还在,现在则是民房了。

另外,有识之士还在候补街开办过不少教育机构,比如说曾办有“女子蚕业讲习所”;程曾寿兄弟五人也在街上设馆教学,讲授相当于中学程度的科学课程,就读的学生相当多,这对武汉职业教育和现代科学教育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建国后,候补街有也有技校之类的学校,算是一种延续。

说到社会福利机构,就不能不提有名的“武昌敬节堂”了。敬节堂主堂就在候补街。敬节堂是专门收留贫穷寡妇的,因此可见名称中的“节”是什么意思了。该堂大致由官员、商人以及其他一些慈善人士捐资,始建于道光年间,算是给无家可归的女性一个安身之地。但说是给生活保障,按一些口碑史料,其实生活也是很苦的。1927年,敬节堂改名“妇孺所”,算是一种进步吧,无论如何,也算是多多少少给一些妇女有了一个避难所。

可能是受晚清的影响,民国时期,一些政府机构也在候补街。比如抗战前监察院两湖监察使就设于此。这里还出版过创刊于1931年的《蒙藏旬刊》。

不能不提的是,候补街还是一条具有革命传统的街道。早期中共领导人恽代英就出生在这里。早期武汉建党成员黄负生就住过候补街大车巷(还住过附近的莺坊巷22号);黄负生主编的著名革命刊物《武汉星期评论》就是在候补街永盛印书馆印刷,该刊的通讯处也在当时候补街51号。《武汉星期评论》当时是陈潭秋、恽代英等革命先烈进行革命宣传的重要阵地,这在武汉新闻出版史上,是不得不提的一笔。

另外,参加过八一南昌起义的革命列士杨嗣震,旧居在原候补街32号;贺龙率部前往南昌之前,还专门到他家密谈过。著名戏剧家张光年(光未然)也曾寓居候补街;陈独秀出狱后,到武汉就住在当时的候补街5号。这些建筑基本不存。

抗战时期,抗日学生组织“中国学生救国联合会”,其会址在武昌候补街郎家巷3号,该会为文化抗战、鼓舞中国军民士气起了重要作用。

然而,近几十年来,随着武昌城市建设的发展,武昌的核心区域不断外移,再加上武昌老城人口越来越多,而社区管理却十分落后,这条曾经铺着青石板的明清老街,日益衰败了。历史上曾经际会风云的候补街,已成为一条不起眼的旧街道,正逐步为人们所遗忘。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79293-1220692.html

上一篇:范式变迁:现代医学与古代医学的分野与交汇札记(146)
下一篇:[转载]肖相如:新冠肺炎是上帝对人类的严重警告——人类需要中西医,不是之一
收藏 IP: 120.229.95.*|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04:1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