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散步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qng1008 前三十年写日记,后三十年写博客

博文

艾灸,提高人体自愈力的好方法

已有 2885 次阅读 2018-1-11 17:47 |个人分类:思考中医|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艾灸, 自愈力, 疾病康复

常言道:“针通经络,灸调阴阳。”“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医学入门》)几千年的实践经验表明,艾灸具有增强、提高和复原人体自愈力的作用。比如失眠、头痛、感冒、咳嗽、颈肩病、呃逆、胃下垂、胃痉挛、慢性胃炎、腰膝病、便秘、脱肛、遗尿、前列腺炎、阳痿、月经不调、更年期综合症等,有时能够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

现代医学研究已证实,艾灸相当于一个人休息、运动、营养、心态的结合共同产生的作用。通过疏通经络,促进气血,温通脾肾的经气,激发和固护脾肾的功能,使人体先天之本及后天之本都得到很好的提升。通过规律施灸,我们就可以避免或者减少疾病的发生,甚至从源头上祛除疾病,达到治病固本的目的。

一、人体自愈力

自愈力,是我们人体原本就天生拥有、与生俱来的自我防御、自我修复、自我复原的能力。它可以及时自我诊断、自我修复、自我维护,不仅能令疾病自我康复好转,更能保护身体免受侵害。

自愈力来自于人体先天“本能的”精准而完备的自愈系统,它除了通常所说的免疫能力外,还应包括修复(愈合和再生)、排异、内分泌调节、应激等多种现代人们所认知或不知的能力。人体神奇而强大的自愈力,是无法用文字完整地描述出来的,聪明的古代先贤形象地把它称作“正气”,概而言之,从人生命形成的那刻起,我们人体固有的“随身医生”——自愈防护系统,便同时与之形成并在我们身体里安家落户了。

二、自愈力的强弱

自愈力的强弱受先天遗传禀赋和后天环境及年龄、生活模式的影响。

1.先天遗传禀赋:先天禀赋不足,出生下来身体注定就“弱”,容易得病且生病后不易好转,比如有的孩子经常感冒、发烧,在传染病高发季节,稍微有点风吹草动就会被传染,而有的同龄孩子中自打出生后就不易生病,这就是自愈力的先天差异。

2.年老体衰:中医认为,“人过四十,肾气自半”。所谓肾气,就是人体抗御疾病和自我修复的能力(即自愈力)。随着年龄增长,人的自愈力会逐渐下降,一般40岁左右是个转折点,并随着年龄的增长愈来愈明显。

3.过度消耗:中医认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人体借助自愈力,一般可以不受致病因素影响,但身体的消耗和损害程度超过了个人自愈力的承受强度,身体才会生病。比如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经常熬夜、贪凉、无节制和不规律的饮食、吸烟酗酒、生气着急情绪波动不稳等等,都会消耗人体的“正气”,降低自愈力而产生疾病。

4、滥用药物:过度依赖药物,可能会让自愈力(包括免疫系统)下降。所以,应该尊重机体自身的规律,充分调动自愈力和潜能,使之成为健康的真正保护神。

三、自愈力的激发

中医称“三分治,七分养”,即疾病的康复要更多依赖于自我调节,也就是自愈力的修复。调整自愈力来治愈疾病,是中医的一个基本原则。无论我们受困于何种疑难杂症,要相信身体的自愈力,改变生活方式,并积极寻求天然替代疗法,往往可以重获健康。

自愈力既是天生的,也是可以被激发提高的。就跟人的某些潜质一样,需要被激发,自愈力才能充分发挥它的神奇,有效抵抗疾病;反之,它就会越来越弱,被放逐于身体的角落。病体痊愈归根结底靠人体自愈力,日常保健更要靠自愈力。

四、艾灸是提高自愈力的好方法

宋朝太医窦材在《扁鹊心书》指出:“夫人之真元乃一身之主宰,真气壮则人强,真气弱则人病,真气脱则人亡,保命之法,艾灼第一”。

几千年的实践经验提示,艾灸是一种增强、提高和复原人体自愈力的方法。例如,我们用艾灸“调治”一种疾病的时候,却出现了许多其他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给一个患者灸治腰痛时,意外发现自己的尿频比原来有了明显改善。其实,这主要是通过艾灸激发复原了人体自愈力系统。现代医学证实,艾灸通过疏通经络,促进气血,滋养虚弱的脏腑,通过温通脾肾的经气,激发和固护脾肾的功能,使人体先天之本肾及后天之本脾都得到很好的提升,同时艾灸时强调放松与专注,心态需要宁静和释然,这样不仅使经络气血与脏腑功能达到和谐,也使心灵与躯体达到深度和谐,是一种性命双修的养生方法。通过规律施灸,可以避免或者减少疾病的发生,甚至从源头上祛除疾病,达到治病固本的目的。

艾灸的方法包括:艾条灸、温和灸、雀啄灸、回旋灸、温管灸、隔蒜灸、隔姜灸、隔盐灸隔饼灸黄蜡灸、硫磺灸、实按灸、新铺灸等等。临床上,施用什么方法,往往取决于疾病的类型和机体的状态。

1

2

3

4

5

6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79293-1094352.html

上一篇:他会成为下一个朱清时吗?
下一篇:杨永峰:不明原因肝病诊断思路
收藏 IP: 113.98.232.*| 热度|

2 檀成龙 骆小红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03:5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