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oHaifei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BaoHaifei

博文

当病毒袭来

已有 2409 次阅读 2021-1-6 12:40 |个人分类:随想|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当病毒袭来

鲍海飞 2021-1-6

    2020年初,本来似乎一切都与往年无疑,依旧的天寒地冻,依旧的风吹云逸,依旧的人来车往,但临近阴历年的春节时,却突然爆发了一场意想不到的事件:病毒袭来,紧接着封城。封城,这种鲜有的情况,竟然真实地发生了。所谓的庚子年,让人经历了一场不同寻常的年,我们也跌跌撞撞地走过这一年。

    病毒面前,众生平等。2020年初,一种后来被命名为COVID-19的冠状病毒悄悄地袭来,当其爆发时,已有些让人猝不及防了。而实际上,在病毒持续过程中,在稍后的研究中,世界各国医学界科学家惊人地发现,如,通过对以往保留的病人的血液等样本,进行抽样分析发现,这种病毒早在2019年的9月份,甚至更早,就已经在世界某些国家中隐藏潜伏下来,至今其起因尚不确定。当舆论和谣言说,这是一次针对黄种人或亚洲人的病毒时,不禁让人色变。但随着疫情在各洲各国的蔓延,这个谣言不攻自破。

这是一种变化多端、无孔不入的病毒。就目前涉及的报道,这种病毒不仅使人的肺部受到极大的损伤,同时,也使人身体的其它器官受到损伤,如肝、脑,甚至涉及到生殖器官以及人的神经系统。这种病毒的传播方式更是隐秘地通过物流传播链,尤其是冷链的传播进行的。嚣张的是,这种病毒通过空气轻而易举地传播疾病,更为严重的是,到今天,这种病毒在经历整整一年后,又逢严寒之际到来,它更加凶猛了,数次突发变异,导致许多生命被残酷地夺走。

这究竟是一种怎样的病毒呢?或者说,病毒又是一种什么样的东西、物质结构呢?

知乎上这样给出病毒的身世:“在生物进化树上,有细菌、真菌、动物、植物,但唯独没有病毒,病毒这个生物从何而来呢?关于病毒的来历,由于缺乏化石证据,它的起源只能是推断和猜测。病毒本质是细胞寄生生物,因此在细胞出现之前是不存在的,有证据表明,最早的细胞形成于39亿年前,因此,病毒存在于地球上至少已经39亿年了。”

百度文库中则大致这样描述:“病毒的起源有三类学说,其一是退化性起源学说,认为,病毒是细胞内寄生物的退化形式;其二是起源于宿主细胞中的RNA或DNA成分的学说,认为正常的细胞组分在进化过程中获得了自主复制的能力独立进化而来的;其三是起源于自主复制功能的原始大分子(RNA分子)的学说。”

病毒是生命吗?百度百科给出这样的结论:“病毒是一种个体微小,结构简单,只含一种核酸(DNA或RNA),必须在活细胞内寄生并以复制方式增殖的非细胞型生物。病毒是一种非细胞生命形态,它由一个核酸长链和蛋白质外壳构成,病毒没有自己的代谢机构,没有酶系统。因此病毒离开了宿主细胞,就成了没有任何生命活动、也不能独立自我繁殖的化学物质。当它进入宿主细胞后,它就可以利用细胞中的物质和能量完成生命活动,按照它自己的核酸所包含的遗传信息产生和它一样的新一代病毒。”由此看来,病毒不是生命。

专业研究认为是这样的:“病毒是不是生命?近100年来的看法一直在变化。起初人们认为病毒是毒,后来又认为是生命形式。直到1935年,美国科学家温德尔·斯坦利在实验室中首次获得病毒结晶体,证明了病毒是蛋白质的。1936年,斯坦利又从病毒结晶体中获得了核酸。虽然这些都是生命物质,但是从这些生命物质的表现来看,没有发现属于生命的生理活动,没有新陈代谢,没有繁殖,因此,由于这项研究,病毒被降级为只是一团化学物质。”

本质上说:“病毒源自细胞,它原先是生命形态,但是在演化的过程中,它趋向于简单了,变得不再具备生命该有的一些特征了,所以,严格来说,病毒不算是生命形态。”到此,我们了解到:病毒是一种较大的分子集团,包含有一定的遗传物质,在低温下稳定,高温下容易分解,只有借助于其它细胞载体,将自身与细胞的某些结构结合,才获得活性。进而,细菌属于细胞的一种,同细菌相比,病毒明显要比细菌小,病毒结构更加简单。典型病毒的尺寸在几十纳米到200纳米左右。

 

病毒袭来,我们看到,这是一场生命的博弈,是一种最简单的生命结构体与最复杂的生命体的对抗,或者说最低等的生命同最高等级的人类进行的一场搏杀。但从分子层面来说,这似乎又是一场平常的冲突。犹如一种不明的生物入侵,它侵占、掠夺、吞噬人类正常的细胞,通过有效合成加工、重新拼凑繁衍自己,导致人体正常细胞与非正常细胞的搏杀,所谓的鸠占鹊巢。进一步看,这个过程就如同某些‘病毒’其隐藏的生命意识形态在一个合适的场合和机遇被唤醒。犹如卤水点豆腐,只有卤水加到豆浆里面去,它才凝固成固体的豆腐。否则,卤水是卤水,豆浆是豆浆。又比如化学上的催化剂,只有加进了二氧化锰,高锰酸钾才能反应以更有效地反应释放氧气。病毒一旦得手,便如物理学中的链式反应在人体中大肆繁殖掠杀。

病毒导致了世界各国许多大型聚集性活动被取消,社会暂时性的停摆,经济普遍下行。足不出户能够让人得以暂时停息和喘息,静下心来思考。

事实上,面对贪婪,面对病毒,胡萝卜和大棒都不能成为所谓治理国家和‘疾病’的良药,而且,似乎没有什么良药能够医治这变化多端,早已超过七十二般变化的病毒。对待病人,隔离是一种主要的防范措施。主动防护,如带口罩,减少出行和聚会,更是一种有效的手段。检测和监控是必须的,将病毒消灭于萌芽之中是最根本的手段。我们国家的治理经验已经成为一种行之有效的典范。

  现代物流和航空等运输,使得地球早已变成了一个小小的村落。地球并不是我们曾经想象中的那样博大和宽广,地球的资源也不是如何的丰富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一次偶然的机会,我了解到了一个数据,一个颇让我内心中感到有一丝惶恐不安的数据----地球的质量连太阳的百分之一都不到。后来,我对同事说,‘我真有些失望!’。承载着我们亿万年的地球,和太阳相比,竟然如此渺小!地球,只是一个小小的星球,在苍茫的宇宙中以那微弱的引力被太阳牵引着孤独地运行,而太阳又在茫茫的银河系中悄然的运行。而就是这样一个小小的星球,养活着我们多少代人类和动植物。人类有何理由狂妄和自大,有何理由践踏我们蓝色的星球,不断地污染它、切割它。地球是所有人类唯一的诺亚方舟,人类命运共同体,世界物种命运共同体,我们都寄生在这个小小的地球上。我们今天和将来依然要提倡:尊重生命,尊重自然。

病毒究竟是怎样传播的?一个链条是发达的航空运输成为洲际疾病快速传播的主要途径,人员流动和物流成为病毒的主要载体,隐藏的病毒不知道在何时何地突然爆发。有效的人员和物流检测和监测是一种必要和强制性的措施和手段。另一个链条是自然物种的传播。据最新报道,研究人员通过检测来自澳大利亚海鸥的粪便样本中发现,有20%的海鸥携带着高抗药性超级细菌,包括致命的大肠杆菌!海鸥数量庞大,分布广,能够远距离地飞翔,因此,海鸥已经成为超级细菌的携带者和传播者,这是不言而喻的。那么,其它飞禽和物种呢?我们无从得知。

在这一年中,我们看到,面对病毒突袭,面对病毒肆无忌惮的扼杀,我们的国家不是任其自流。所谓的群体免疫,更是骗人的伎俩。我们的科研人员迅速正确地分析和判断其来龙去脉,我们的政府有坚强的意志和决心,持续地采取有效的途径、方法和措施,努力保证人民生命的安全,同时广大人民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上下同心同气,才能共同渡过难关,取得这来之不易的大众平安。这无疑是一次国家意志、决策、决心和方法的较量。

未来难以预测,但历史总是可以借鉴。

这些年来,我们看到,地球上灾难事件频发,人类活动加剧,既包括自然的灾害,又包括人为的灾害。国家和种族之间的战争和冲突不断,人民的生活日益艰难。北极冰盖在逐渐消融,全球变暖、温室效应在得到一步一步的验证。持续的森林大火、肆虐的蝗灾,海洋中和陆地上生物在不断遭受扼杀,珍惜物种更是濒临灭绝甚至依然消失。突发的暴雨导致城市陷入瘫痪,山体滑坡导致道路和自然遭受到极大破化,自然环境在不断恶化。而就在这时,病毒和细菌趁虚而入,这一切都是无缘无故发生的吗?

 没有意识到风险,才是最大的风险。现在看来,病毒的随机性和不可预测性和不确定性依然存在,病毒的持续演变和长期存在性也将依然存在,我们依然需要警惕,依然需要各种应对措施。各种媒体如电视等的不断报道,探讨病毒的机理和传播路径,使得每个人对病毒及其传播和危害以及如何防护都有了一定的认识。虽然这是人类的一次灾难,但这无疑这也是人类历史上一次最大的医学科普活动。同样不可否认,这将使得科学共同体,将重新审视病毒的产生和作用机理,并由此深入探讨生命起源等课题。

当病毒袭来,我们看到,科学的对策和管理措施是非常必要和有效的,媒体及时的报道、正确宣传、引导和指导更是同等重要。透过社交媒体,我也看到,在面对疫情的时候,许多国家的人民更是乐观地看待着这一切,在一个一个黑暗的夜里,在月光下,在人类的灯火下,人们在自家的阳台上演奏着乐器高歌,人们在期待着黎明早早的到来。

随着2021年的到来,病毒又几度衍生出更加厉害的变种,毒性似乎更强了。欧洲等许多国家,更是采取了严厉的限行管控等措施。名箭好躲,暗箭难防。病毒的产生和来源虽然依然令人困惑,但总不会无缘无故地发生,有效预防和提前防范是长期的任务。

回顾与展望,得与失,悲与喜,只在瞬间。没有灾难和邪恶,看这万类霜天的世界,本应是多么和谐与美好。

1665年之前,人类尚不知道还存在着一个微观的生物世界。这一年,英国人罗伯特ˑ虎克发表了著名的《显微图谱》(micrographia)一书,他利用自制改进的显微镜发现了微小的生物体和细胞,从此人们认识了微观世界。今天我们面对病毒的肆虐,我们依然要继续向前探索。不断地探索自然,是为了寻找回来的世界,是为了寻找向前的世界。(有感于一些留言,补充、修改和完善了上一篇博文)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78905-1265933.html

上一篇:2020年启示
下一篇:我那时为何能考上大学?(五)
收藏 IP: 180.169.212.*| 热度|

7 郑永军 武夷山 王从彦 孙颉 杜占池 朱晓刚 杨金波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08:5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