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oHaifei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BaoHaifei

博文

同学,为什么你做得总是那么好?

已有 4318 次阅读 2019-11-21 12:39 |个人分类:随想|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同学,为什么你做得总是那么好?

鲍海飞 2019-11-21

    昨天晚上,参加了一次学习会,深有感触。为什么有的人成绩总是那么好,而有的人却总是一团糟?封神榜上,遥遥领先的人为何总是让人望尘莫及?其中的差异在哪里呢?

一个人如何能够在长江大河中一直奔涌向前,劈波斩浪,而不被时代所抛弃,跟上或超越时代的潮流呢?推动一个人向前不断学习的动力又在哪里呢?我们又该如何了解认识自己和把握自己?有一些个人关于学习方面问题的杂想,姑且说一说。

 

 我想,教育的过程和目标应该是这样,首先应该是学习知识、掌握道理,也就是所说的明事理。不学,如何而知。其次,应该是学会区分所为是非善恶美丑、真假与伪善等,也就是辩是非。然后,就是能够独立学习、辨别和思考的过程。因为,外界环境和因素一直在变化,要针对实际情况做出自己的判断和方向的把握,是一个动态而非静态的过程。再次,就是利用所学去发现和创造,也就是在某些领域和社会中有所作为。究其人的一辈子过程,乃应该是不断学习、不断明晓事理、辨别是非的过程,是一个不断顿悟和领悟的过程。只有摔过跟头,跌得个鼻青脸肿,人才会有记忆,人才会学会自己看路,自己走路。即所谓‘吃一堑,长一智’。因此,教育的第一步是让人有识,教育的第二步是让人有智,第三步则是让人有为。

     大学时,有那么一些同学,平时不太看书学习,考前,临阵磨枪,结果成绩尽管不理想,但都通过了,当然,也有人不幸就落马了。相反,大部分同学,还是脚踏实地的,亦步亦趋,刨根问底,紧紧跟着老师同学一起学习和探究,考前,自然不是很慌忙。一般考得还不错。然而,还有一类同学,平时学校什么活动都能够见到他的身影,什么英语角、音乐厅、体育场,到处都能见到他,而他考试的时候,成绩还特别出众,这真是让人惊诧。这种状况,反映了三种人对待生活和学习的态度。第一种同学属于得过且过小聪明型,能对付就对付;第二种属于任劳任怨细水长流型,第三种则属于海阔天空悠闲智慧型。属于或做到第一种和第三种的,都需要很强的个人能力,即要具有好的身体素质,又要具有好的心里素质。比如说,考试前,需要没日没夜的用工加班加点,没有好的身体素质,没有好的心理素质,那能扛得住吗?没有好的头脑,又如何能够记住那么多叙述和公式?因此,一般人是轻易不敢于此‘临阵磨枪’。


   
学习和学习的效果与几种因素有很重要的关系。

    首先是个人能力。这就主要表现在他的学习能力、理解和领悟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上,是否能举一反三等。同样是一堂课,小天鹅一听就全会了,课后的习题略微思考便解出来了,古文看两遍就背诵出来了。再看丑小鸭,课堂上老师在讲解一道题,老师讲完了,他还没有听明白,可下一道又来了,他的思绪还在上一道题那。就是跟不上。人的禀赋的确差别很大。再比如,小天鹅不仅学习好,体育也好,不仅绘画有两下,音乐钢琴也来得了。再看丑小鸭,功课都做不完,又何处有时间去拉小提琴。有人说天赋智商不重要,这其实是不正确的。世界上哪些重大发明发现不是那些具有天赋的人所创造出来的?

个人天赋固然非常重要,但如果没有很好的利用和发挥自己的优势,有了极高的天赋也是枉然。

 

学习方式方法是第二个问题。主要是如何安排时间和利用时间以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穿插着业余生活的安排,以及劳逸结合等。通过合理分配时间,通过有效的规划,做到以最小的输入,获得最大的输出。学会扬长避短,要知道自己哪些地方薄弱,需要花精力来应对。遇到问题,是死磕,还是灵活一些,该向谁请教和讨论等。找到自己的知心学友,志同道合的同事,是一个重要的策略。针对一个问题,从哪里下手,从哪里看到症结,怎样找到灵感,如何一下子抓住问题的关键,这都应该靠自己和同学、同事、师傅之间不断交流学习探讨得出。比如,找一个曲线的渐近线,那么,老师是如何讲的,应该从哪里入手。一旦明白了,你就应该懂得其中的技巧和方法,如何通过极值、极值点和公式的判断来确定,发现那条一直通向遥远笔直的虚线。如何利用分散时间和零星时间来学习是一个问题,更要把握大块时间的运用。当你学习了一段时间,大脑已经饱和,你就应该放下笔,放下书,去闲逛一会儿,或者换一个科目在看看,激发不同的大脑兴奋点和兴趣点。早晨适合做什么,上午适合做什么,晚上又适宜做什么,自己要摸清掌握,然后身体力行,什么时候去运动,什么时候抬头看星空思考,什么时候高歌舞蹈。懂得变换、换一个思路,是学习中的一个方法。比如,同样学习一个公式,速度与距离和时间的关系,大师兄只知道距离等于速度乘以时间的乘法,却不知道速度还等于距离除以时间的除法。这既是教之过,也是学之过。好的引领,才能让人走上融会贯通和触类旁通的境地。因此,学习要讲究方法和效率,不断反思、归纳和总结是提高学习效率的一个有效途径。

 通过不断模仿学习、吸收以及归纳总结,对问题进行合理分类,是学习的主要方法。只有通过不断地模仿学习,才能继承发展和光大。最主要的是在学习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思考、思维和判断过程,目的是找到如何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学习态度则是第三个问题。在我们的生活工作中,绝不缺乏那些想象力和智慧超群的人,他们有天赋,他们也有方法,但纵观其一生,成果贫乏,没有成为期望中的人物,实是一种遗憾。一种原因,除了机遇环境等因素之外,学习和工作的态度是一个值得商榷的问题。他很聪明,但不下功夫,浅尝则止;或者,他有方法,但掉以轻心,不肯细究。凡此种种,没有大成,这与其认知和学习态度有极大关系。小说《射雕英雄传》中的郭靖和杨康就是很好的对比例子。郭靖身处草原大漠,略显愚钝,但在武功上下苦功;杨康富足生活,略显小聪明,只在心计上下功夫。结果,郭靖终究成了一名大侠。

 

 学习也是一个用心和有目标追求的过程。个人能力、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这三点都能影响一个人是否能够做出成绩或成就。然而,人的心智、心理成熟度差异也很大,有的人心智成熟的早,想事情就会长远一些,做起事情来,就有板有眼。这样,他们不仅能把眼前的事情处理得好,还能对长远有个小目标。因此,学习也是一个用心和有目标追求的过程。小时候,就经常听人说,某某人有眼力,会察颜观色,会见风使舵,某某人有心计,总觉得这是个贬义词。其实,在实验室学习和工作的过程又何况不是如此。只有用心观察,才能学到东西。比如,同时间一起进入到实验室的两个学生,到年终总结时,差距可能就出来了。一个是进到实验室,老师安排什么就做什么,而另一个同学不仅做了老师安排的,还为自己下一步的工作做了部署和安排。每有心得,便录之于册。不久,就按部就班有条不紊地开展了自己的实验工作。毕业交论文时,差别就更大了。大师兄文章列出一排,而自己却寥寥无几。当然未必是你不行,写出论文多少与课题难度、进展和周边的人、环境等都有关系。殊不知,其中的一个人一进入实验室,就在不停地观察和学习。丑小鸭要学会自己找食吃,而不能一直等人喂。等人‘喂’、有人‘喂’当然是一种幸福,但一旦没人了,自己连飞的本事还没有学会,又如何去学会觅食,又如何在大风大浪中成长,成为独立的人?丑小鸭又如何能变成小天鹅?

 

 因此,无论我们所处怎样的社会环境和状况,无论学习的动力来自哪里,自发主动的、被动逼迫的、或师傅教育的,我们都应该努力寻找自己的出路,尽管我们可能在许多方面都不很完美完善。我们即使没有长远目标,也要有近期的小目标,或者更现实一点的说法,把今天的事情,把手头的事情做好。俗语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只有埋下种子,才能期待它发芽结果。

 教育成功的标志是什么?有的人说,一个人在自身领域的成功是一个重要的标志,有的说是一个人一生的快乐和幸福是标志。其实,这还真是一个难说的问题。我想,教育成功的一个标志是一个人是否具有学习与思考的能力,是否具有分析与判断的能力,是否能够打开自己狭隘的心胸,行走在广阔美丽的世界里,寻找自己理想的人。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这里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我们的评价标准是什么?学习成绩是唯一标准吗?显然不是。但在一个急功近利的氛围下,在你争我夺的形势中,不比个高低上下是不行的。那么拿什么标准来衡量一个同学或某个人?那只能是他的学习成绩、多少个冠军奖项、多少发表文章的数量和所谓的影响因子了。对于孩子、学生来说,我们恨不得他一天就吃成个胖子,成为人才,因此,我们许多家长和老师,迫于环境压力而揠苗助长,让孩子提前学,抢先学,完成既定目标。这无疑会使得一些孩子失去了活泼和天真的个性,失去了发自内心对自然的追求和向往。实不知,孩子的成长是个漫长的过程,孩子更需要慢慢体会和感悟自然和社会,了解和认识自己的心理、生理和理解力上。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教育更是如此,从来就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一个人终身的事业。给一个孩子喂得太饱,他会倒胃口,甚至会吐,再肯能就是厌食。我们应该关注不同孩子间的心智、生理、理解力上的差异,让他们能够发挥自己的长处,而不是用一根杠杆来衡量。反思我们自己,我们的成长何尝不是这样,我们在一天一天、一年一年中不断地在‘试错’中成长起来。
     一个人的学习就应该是不断地培养自己的能力,形成自己的方法,端正自己的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工作素养。根据自己的条件,面对压力,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才能有所收获。丑小鸭才能一天天变成美丽的小天鹅。只有主动学习,才能把对自然的追求和热爱,变成终生的兴趣和热爱,而不是为了完成作业而作业。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78905-1207003.html

上一篇:从一次退换货说起
下一篇:家事小记
收藏 IP: 180.169.212.*| 热度|

15 郑永军 周健 罗鸿幸 李东风 梁洪泽 吴斌 李学宽 孙颉 李颖业 韩玉芬 代洪华 马秀兰 朱晓刚 宁利中 罗春元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9 07:1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