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oHaifei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BaoHaifei

博文

五行之于科研---行走在科学的大道上 精选

已有 13214 次阅读 2018-7-26 12:42 |个人分类:随想|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五行之于科研---行走在科学的大道上

鲍海飞 2018-7-25

        中国传统文化之五行:金、木、水、火、土,是对世界物质性质认识之总结,其所渗透和涵盖领域范围甚高。比如,形意拳据此,衍生出形意五拳,所谓‘劈崩钻炮横’;中医亦有此五行,所谓‘肺肝肾心脾’,对应‘鼻目耳舌口’,又对应‘悲怒恐喜思’等。百度介绍为:“五行的意义包涵借着阴阳演变过程的五种基本动态:润下之意、炎上之势、表示收敛寓意伸展则表为中和。中国古代哲学家以此来说明世界万物的形成及其相互关系。”实际上,行是指运动、运行之意,其比所谓的单纯五种元素之寓意和内涵更广。引申开来,今天之科研活动亦离不开‘五行’之运作规律,试说一二。

 

        科学研究需要金。金,固体,字面含义指金属,亦指利器;由此,金可以表示为工具,进而可以表示为设备仪器,再进一步,就引伸为方法。金,二层含义,就是金钱之谓也。勿庸置疑,科学研究不能缺少利器,自然就不能缺少科研仪器,无论是购买还是自制。科学研究活动不能缺少‘金’,有钱好办事,有钱能使鬼推磨,有钱才能聘请高人。如今,越是大的团队,含金量就越高,对金的需求就越大。‘金’是评价一个团队的标尺,也是构建一个团队的硬通货。然而,我更觉得,‘金’应该是我们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独到利器。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科学研究需要木。木乃植物,有生长、果实之含义,木是生命的象征,意味着发展。科研之活动,就是要有发展和方向,就要向着太阳生长。然,木有硬木、软木、高树、低树,有果树、非果树,有十年之木,又有百年之木,亦有常青之树如翠柏,又有耐寒耐旱之木也。选择什么样的‘木’来作为发展方向,至关重要,能不能成为木,更重要。因为,这涉及到能否成才,能否成为栋梁之才,能否‘木秀于林’,长成参天大树,乃至于后人可乘凉,又一辈一辈芝麻开花节节高。木越高,根基越深越牢,‘木’是一个团队的研究核心。

 科学研究需要水。水,流体也,所谓润泽也。科研需要大量的‘水’来润之。然,水有多种,湖水、溪水、江河海洋之水,雨水等等,又有活水与死水之分,总之需要活水,所谓‘流水不腐、户枢不蠹’,这样才有活力,才能飞流直下三千尺,才能大浪淘沙,才能金沙水拍云崖暖。中国古代哲学认为,水之力,在于其以柔克刚;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这都是水的性质。又,人所居之地,依山傍水,诚见水之利不可缺。在研究之途,就是需要无数的科研人员,有滴水穿石的精神,能够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用蚂蚁啃骨头的精神和劲头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又需要一代人又一代人前赴后继去奋斗,所谓长江后浪推前浪。君须见,实际上,水之妙不仅仅在于润泽,其妙更在于其随其变!时而云气升腾,时而雪花飞舞,时而天寒地冻,时而大浪排空。这就需要我们从不同角度来分析和看待问题,这才是研究之出路。进一步,水之变化,是让我们透过外在的现象去寻求内里。又,水无常态,水无常势,故而思想不可拘泥。否则,就是一条道跑到黑,而不知变易之理。

 科学研究需要火。火,气势也,有焰上之势,有激发之意,是一种能量释放的体系。从人的内在来讲,是一种朝气和干劲的展示;火,又意味着机遇和形势。火,有急火慢火,有内火外火,大火小火,还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之火,还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火。在科学研究上,火可以引申为一种干劲和气势,又引申为不可多得的机遇。一个人发表了一篇影响因子高的文章,就是火了。业界中,某某在某一领域,独树一帜,有自己的风格,人家这就是成气候了,就有了底气。一项新的研究和发现,便可能带来一场‘火’。‘火’是个风向标。当然,火也有浮躁张扬之意。把握火候是一个人的能力。能否把木变成熊熊燃烧的火是一种能力。火还代表了一种凝聚力,众人拾柴火焰高。

          科学研究需要土。土,固体也,承载也;土也是含蓄包容之意。万物之生长来源于土,可见其承载和包容。因此,土有基础和环境之寓意。世界之大,土地之广,土地属性又多不同。土地有多种,东北之黑土地、陕西之黄土地、还有红土地、不毛之沙地、沼泽等等。诚然,有的土地肥沃,有的土地贫瘠。但无论什么样的土地,都会孕育自己独特的生命。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譬如,千年屹立于沙漠的胡杨。在科学研究上,科学研究需要环境。无论所处什么环境,都要根据自己的特长,探寻自己的研究之路,走一条属于自己特色的道路,这样才能生存下去。土地,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它的广大和无穷。土的特质是实在,其实是让我们踏踏实实地工作。只有立足于大地,万丈高楼才能拔地而起。你播撒下什么种子,就会结出什么果实,才能在自己的土地上建立美好的家园。


       
进一步说,金展示了它的纯、真、美与珍贵,因而代表一个人内心的勇气、正气、胆识和坚韧的品质。金更代表了卓越、超凡脱俗和一尘不染,金体现了追求的真理和浪漫的理想。木展示了它的挺拔、蓬勃和向上的生长,也就代表了一个人的成长和追求。水展示了它的川流不息、生生不息、日积月累和千变万化,代表了一个人坚持不懈的精神和不断探索的精神。火展示了它的炽热,代表了一个人的内在和气势,以及它的成就。土则展示了它的默默承载,它的生生不息,它的宽宏大度和兼收并蓄,更彰显了一个人的内在、学识和胸襟,而不是孤陋狭隘。

  

     一个人在科学上要有所建树,不仅要靠五行,因为那是基本的基础的东西。但更多的,还是要靠自己下苦功才行。外在的东西再多,给你的再多,而你自己没有行动,也是无益和无用的。尤其是,科学探索、发明发现等活动是一个人内在的、自发的、主观的智力活动,他的投入、他的赤城之心,他的思想、他的沉醉、他的灵感,都在他的火热之心中。因此,心不在其位,即使有再肥沃的土地、再多的金钱,也是徒劳枉然。一个人身体里缺少火热澎湃的心,缺少滚滚流动的血液,他如何去播撒一粒粒细小的种子,他又如何能够去浇灌培育沃野上的一朵朵小花和小草。不断地去学习、领悟和创造的欲火和欲望是一个人内心渴望认识自然、了解自然的动力。 

大地上,总要有合适的环境和条件,作物才能够有机的生长,需要水火济济,又需要合适的阳光与温度,同时要有恰当的方法,否则作物都难以生长好。

 

人生就是在前行的探索中不断修行的过程,就是不断修正自己的错误、认知和行为。‘天行健’是大自然按照它自身的规律去运行。上行下效’是指榜样。‘讷于言,敏于行’是要少说多做。‘三人行必有我师’是要谦虚学习。‘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要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行路难,多崎路’是说明科学探索之不容易。‘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是刨根问底,是探个究竟,是柳暗花明又一村。‘侠客行’是有胆气,一个人也敢行走天下。‘天马行空’是要有自由的思想。‘身体力行’是督促要我们去做,而不是一味地停留在遐想。‘谨言慎行’,‘三思而后行’,‘量力而行’,‘行成于思’,是要思考之后再行动,要多听多思考,切莫一意孤行。‘智圆行方’是说判断分析形势之后,就要果断行动。‘行百里者半九十’是要坚持。

伯乐与千里马,行与不行,只有你‘小苗才露尖尖角’,你才有可能被发现。机遇有时候可以等来,但大多时候,对于平凡的人来说,是自己创造出来的。

科学研究的五行是:知、思,辨,法,行。就是要学习思考,动手动脑,记录发表,交流探讨和百折不挠。简而言之就是: 知行合一。知,是要学习和知晓,行,是亲身实践。

 

真正的科学研究也并不复杂,未必就需要完完整整的‘五行’。早期的科学研究,一支笔、一张纸,一颗智慧的大脑,足矣。反过来,现在的许多科研变成了唯项目论,唯经费论,唯文章论,唯奖项论,使科研变得越来越艰难和急功近利。有许多人,认为拿到了项目,便是进行了科研,拿到了钱,便似乎有了一切,发表了文章便是成果,填满了表格便是成绩和成就,做了一点点东西,就浮夸起来觉得了不起,而不关心科学研究的内在和实质,到底解决了哪些存在的问题等,科研变成了盐商,这真是本末倒置。‘大道甚夷,而民好径’,为了生存下去,这样的选择和做法也是无奈。

真正的科研需要静下心来,专注于理论和方法,专注于工程与应用,在传承中发展。要学会独处与交流,独处是让自己思考,交流是获得灵感。多与人交往和探索,碰撞才能产生火花,这是获得灵感的妙药,也是找到捷径的方法。举个小例子。近些时日,单位装修,正门不通,只能走后门,这比走正门要多花5分钟的时间。一次偶然的机会,匆匆忙忙走出地铁,往单位赶。恰遇到单位另一个部门的同事,我们便一路同行,我还要走那条老路。这时,同事说要带我走一条新路。于是,我踏上了一条新路和捷径。因此,与人多打交道接触,走走新路,勤于实践,说不定哪一次的交流碰撞,就会得到一个新的创意和想法。

 

中国文化中的五行也包含了深刻的宇宙时空观。金有永远永恒不变之意。火有灿烂之意,进而有短暂的味道。木有美好年华之意,土则有广大之意。水则代表了流逝,代表了时间。云:莫让年华付水流,逝者如斯夫,此谓也。

人的一生真的很短暂,发现自己的内心,走出去,前行,做自己的擅长和热爱。

科学探索之路就是要向着未知和问题前行,有时候需要我们平心静气地潜行,有时候需要我们加油努力倍道而行,无疑,每一步都需要我们用心行走。

每天,我忙于实验,检索资料,对比分析,探究一个又一个问题的关联。让我焦虑的、让我眉头不展的是那些科学问题,而不是别的。

我行走在科学的大道上。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78905-1126014.html

上一篇:吾心何求---写作是一种冲动
下一篇:研究生该悟道的几件事
收藏 IP: 202.127.23.*| 热度|

14 武夷山 杨金波 黄永义 程少堂 钟炳 苏德辰 郑新奇 宁利中 李久煊 张叔勇 朱晓刚 王启云 李剑超 Hyq18936853798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01:3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