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oHaifei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BaoHaifei

博文

从审稿看科技文章的写作 精选

已有 9503 次阅读 2017-8-18 12:42 |个人分类:随想|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从审稿看科技文章的写作

鲍海飞 2018-8-18

       最近一位同事拿一篇英文稿件让我帮他看看,仔细品读之后,发现文章里面存在很多不应该出现的疏漏甚至是错误问题。就所发现的问题,有一些想法心得交流如下,有助于科学研究和写作。

1,原理性问题的描述:这是文章的出发点,也是文章设计的核心内容,是被研究对象主体工作的依据,这个内容一定不能错。常规的范式、模式,一般情况下应用在什么场合,一些常识性的问题,不要搞错,对这部分的描述也就凸现重要。当然,有的描述可以很简单,有的则需要较为深入的描述。

2,研究结构对象的描述。我们研究的对象都是很具体的东西,因此,结构设计与图表标示一定要清晰明了,要前后一致,具体图像和理论分析的也要一致。一个不对称的结构,结果其原理图却画成了对称的,造成不必要的错误。这就表明自己没有仔细研究问题,也给别人阅读分析时带来了理解上的困惑。

3,研究过程的描述。现代大部分的研究,不是器件制造就是材料制备,或者系统集成,过程性或工艺性的描述是文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该具体的就具体,该详细的就详细。过于简单就暴露了浮浅乃至无知,过于详细和繁琐就显得多余和累赘。因此,描述要详略得当,尺寸要把握好,即能把问题反映的清楚,又不至于显得过于肤浅或繁琐。正如古人云:句有可削,足见其疏;字不得减,乃知其密。

4,文章写作的逻辑问题。一篇文章,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其间是什么关系,要心中有数。当然,各种期刊的要求也不一样。这就需要在投稿前分析期刊文章的写作模式,以便参考。总之,一般都是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这个思路出发,因此,要关注前后顺序,突出重点。

5,科学术语的使用问题。有很多刚开始写文章的人,不太关注或不太熟悉本学科中的术语,或者对术语的使用不当,或区分不够,这会带来认识和理解上的偏差乃至错误。比如一个结构到底应该称之为板,还是称之为梁,到底是应力还是应变,是距离还是位移,在什么场合使用这些术语,这些都应该掌握和分清。如果区分不清这些术语,对模型的分析和理解就会导致认识上的错误,实际上,这是基本概念不清。现在的分析软件固然很好,结果即使分析得对,但你还是不明白它是如何分析的,分析的是什么,只能看图说话,不明内里。因此,阅读本学科的经典,对具体的概念和术语要充分理解、掌握和运用。

6,文章完整性的问题。需要花费时间来考虑一篇文章该从何处下手,即文章的整体构思问题,做到胸有成竹。哪些数据是必要的,哪些数据是次要的,需要多少数据能够充分说明问题,应该测量和分析哪些数据等,使得能够对所研究的对象有一个完整和充分的描述和评价,即尽可能构成一个完整的集合。每一个论据都是如何来围绕着中心进行论述,实验和理论是如何紧密结合在一起相辅相成的。审稿中还发现,有些段落的描写比较细致,而有些段落的描写却显得过于呆板和单薄,这就暴露出作者在某些方面的不足和欠缺之处。因此,一篇完整的文章,不仅内容翔实丰满,前后逻辑一致,而且描述的内容多寡和轻重都有侧重。

7,让数据说话。这是文章的重点和精华所在,你做了什么,得到了什么,有哪些发现,存在哪些不足,涉及到什么方法,如何让数据说话,也就是哪些数据能够强有力的支持你的观点。一篇文章的核心是自己想要干什么,然后从什么理论和实验出发,到得到什么结果。因此,文章立论的出发点就非常值得关注,实验方法是否正确就值得考究,最重要的是让数据说话!实验数据和理论有机的结合乃是上乘。因此,一篇文章,其所涉及实验的重复性,实验数据的真实性,至关重要。因此,对观察到的现象和数据要尽量重复和真实可靠,这是做科学研究的一个最基本的要求。在科学研究上,避重就轻和以偏概全是应该杜绝的,投机取巧、胡编硬造,甚至移花接木等不良学生行为更应该杜绝,错误的结论和信息会误导科学共同体和大众。一是一,二是二,讲道理,摆事实,这是科学研究的根本和底线。有一说一,有二说二,这是科研人员的基本素养和良知。一个实验能否成功,即需要对实验设备性能功能相当熟悉,也要对理论内容和实验过程深刻的理解,也需要对时机的把握,做到过程可控。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做科学研究也是一个知敌知彼的过程。数据是对自己提出观点的重要判据,引申出结论是否正确。实验中,会观察到一些反常数据或者现象,该如何解释和阐述就显得更加重要。为什么会出现反常?反常的原因在哪里?是仪器的问题,还是其它什么问题等,文章前后逻辑是否一致等,这都很重要。让数据说话,让真实的数据说话!

       此外,文章中的图表要尽量清晰,尤其是电镜照片图像和一些模拟的结果。最后是语言的描述,即要用词准确,又要精炼。当然,对我们非母语的英语写作来说,尽量要把词写得准确。这些都需要作者一点一点的来完成。

   

从一篇文章的写作上,可以暴露出很多问题。比如,作者是否具有严谨求实的态度和工作作风,在布局谋篇上是否独具匠心,考虑的问题是否周到细致等。总之,科技文章的写作是一个玉石雕琢的过程,需要用心反复推敲、敲打和琢磨。文章反映的是作者或团队的理论功底,实验基础,研究和认识的深度以及科学素养等方面。急于求成,急于发表,急于出成果的心态和现状,导致一些作者其文章各段落之间衔接的不好,各段落内容紧密程度不一样,行文字词句也不太讲究,得出的结论就容易草率,容易给人留下较坏的印象。现在的文章越写越长,因此,在一些细节段落上若交待得不清楚,文章就显得不严谨。有的文章,看得出来,作者的确下了不少功夫,但食之无味,又弃之可惜。因此,文章若在创新上没有多少东西,就更应该在基础层面的东西上下功夫,否则,就没有可圈可点的东西,也就没有亮点可言。

审稿中还能够发现一个重要问题,文章是集体贡献完成的,还是一个人闭门造车而做的。前一段,审过一篇文章,文章篇幅写得很长,内容完整丰富,理论推导和建模都很独到和细致,工艺制造的难度很大,涉及到的设备和测试的内容也很多,因果分析都很充分等,整个文章几乎挑不出什么缺憾,前前后后,段落内容多少,遣词造句乃至文风,几乎一气呵成。由此观之,这样的文章,一般来说,显非一个人能够完成。因此,团队的力量就显得尤其重要,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分工和侧重,署名中的每个人对文章都会有不同程度的贡献。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有的文章,虽然署名很多,但显然是一个人挑起了重担一蹴而就,是千里走单骑型的。文章在完整性和深度以及分析和词汇运用等方面都凸现不足,这就表明该文章系个体‘雪夜上梁山’之劳作。文章中其他署名作者或多或少对文章有贡献,但显非在文章形成过程中有效地参与进来,如段落的描写、图表的制作、词汇的运用、结果分析等。显然,一篇好的文章的形成与多名作者的直接参与和贡献分不开。文章的形成和文章署名是一个值得研究的现象。

总之,科技文章的写作要抓住重点,原理性的东西是根本,研究的对象是依托,工具方法是手段,模拟实验是途径,数据结论是心中企盼的果实,写作是成果女神的展示。因此各个环节部分的描述要尽量详尽,过程的前后要表达清楚,因果逻辑关系要理顺。这就需要平时经常性地品读一些经典文章,仔细体会文章的纲领、段落层次和精髓,看他们是如何从概念到原理,从理论到实验,从数据到结论,从现象到本质,从词句到风格的运用等,通过学习消化吸收,转变为自己的东西,只有在扎实的工作基础之上才能有所发现和创新。文如行云流水,确实不易。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78905-1071643.html

上一篇:认识上的错误与热爱
下一篇:科学研究中成功的三个关键因素
收藏 IP: 202.127.23.*| 热度|

14 朱晓刚 郭战胜 徐令予 钟炳 曾荣昌 周健 郑新奇 汤茂林 姬扬 木士春 姚伟 zjzhaokeqin qzw aliala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02:4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