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希望的原野上 播撒梦想的种子 ...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readnet 猫眼看网路: 你上网了吗? 钟送黄昏鸡报晓 忙处人多闲处少

博文

第十届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论坛【在线直播实录】

已有 4317 次阅读 2014-11-14 11:38 |个人分类:办刊之道|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中国科协第十届科技期刊发展论坛







管理员 第十届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论坛 [08:52:29]


管理员 时间:2014年11月13日 [08:52:32]


管理员 地点:珠江宾馆 [08:52:33]


沈爱民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各位代表,新闻界的朋友们:大家上午好!经过中国科协国家新闻出版总局等主办单位和广东省科协、广东省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广东省科技厅、中山大学等承办单位的积极组织和认真筹备,在全国全党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的日子里,今天我们在广州珠江宾馆隆重召开第十届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论坛,到目前为止共具有600多位来自全国各地的科技期刊界的朋友们,与部分国际著名科技期刊组织的代表聚集一堂,共商我国科技期刊的发展大计,下面我向大家介绍一下出席今天论坛的各位领导和嘉宾,他们分别是: [08:52:47]


沈爱民 中国科协党组书记、书记处第一书记尚勇同志; [08:55:13]


沈爱民 中国科协副主席、中国科协学会与学术专门委员会主任、中科院副院长、中科院院士、中科院自然科学期刊编辑研究会理事长李静海同志; [08:55:19]


沈爱民 广东省委常委、统战部部长林雄同志; [08:55:22]


沈爱民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新闻报刊司司长艾立民同志; [08:55:24]


沈爱民 广东省科协主席黄达人同志; [08:55:25]


沈爱民 中国科协荣委、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名誉院长陈运泰同志; [08:55:28]


沈爱民 中国科学院院士王鼎盛同志。 [08:55:32]


沈爱民 在大会前排就座的还有参加本次论坛的各位专家、学者以及各分论坛的主席,部分国际著名科技期刊出版单位的代表以及主办、承办和协办单位的有关领导。让我们以热烈掌声向大家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09:04:34]


沈爱民 下面请广东省委常委、统战部部长林雄同志致欢迎辞。 [09:05:33]


林雄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同志们,由中国科协、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联合主办的第十届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论坛在这里隆重开幕。首先我代表广东省热烈祝贺本届论坛的开幕,并由衷地感谢主办方把这个重要论坛放在广东举办,向各位领导和海内外科技期刊界的专家、学者光临广东表示诚挚的欢迎!广东陆地面积约18万平方公里,仅占全国的百分之一点八五,常住人口为一亿零六百万,是我国人口最为稠密的省份之一,广东具有悠久的商业贸易,是我国现代工商业和民族工业的重要发源地,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通商口岸之一和海上丝绸之路的主要起点,广东也是中国著名的侨乡。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央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广东先行一步,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高达13%,地区生产总值连续25年居全国各省区市之首,2013年广东进出口贸易总额为一万零九百一十五亿美元,占全国的1/3,去年广东的地区生产总值和进出口贸易总额双双突破万亿美元,全省研发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25%,技术的自给率达到69.8%,有效发明专利量占全国的17.28%,PCD国际专利申请量连续12年保持全国第一,广东区域整体创新能力连续6年居全国第2位。 [09:08:34]


林雄 科技期刊作为传播科技信息和对外交流的重要载体,在广东得到了较快地发展,广东有个内期刊381种,科技期刊190多种,是我国科技期刊数量比较多的省份之一,广东部分专业期刊已发展成为所在学科最具有影响力的刊物,在近几年中国精品科技期刊遴选中广东有较多的期刊入选,广东科技期刊的发展得到了广东科协、国家广电总局和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在此我代表广东省向大家表示衷心的感谢!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深知广东期刊工作仍有较大的差距,第十届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论坛在广东召开,为广东科技出版界搭建了很好的平台,为我们了解、掌握国际科技期刊发展的动态提供了难得的机会,敬请出席会议的专家、学者在围绕本次论坛主题展开学术研讨的同时,针对广东科技期刊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真知灼见,同时也希望我省从事科技期刊工作的同志认真学习借鉴,吸取新理念、新成果、新经验,加快我省科技期刊数字化、网络化的发展进程,不断提高科技期刊在广东干部群众的吸引力和扩大国际影响力,为推进广东乃至全国科技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祝本届论坛圆满成功,谢谢大家! [09:20:30]


沈爱民 谢谢林雄部长!下面请中国科协党组书记、书记处第一书记尚勇同志致辞。大家欢迎! [09:24:01]


尚勇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朋友们,同志们,首先请允许我代表中国科协向参加第十届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论坛的各位来宾表示热烈欢迎!对这次论坛给予大力支持的广东省领导和有关单位表示衷心的感谢!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论坛自2004年开始举办,特别是2008年由中国科协和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联合主办以来,规模和影响逐年扩大,尤其是2012年由中国科协原党组书记陈希倡导并组织实施的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对提升科技期刊水平起到了加速器的推进效果,今天我们相聚在此畅谈全面深化改革中的科技期刊发展路径,借此机会我讲三点意见,供大家参考。 [09:26:07]


尚勇 一、充分发挥科技期刊在服务创新驱动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助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科技创新摆在全国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科技期刊要在引领自主创新、服务科技发展中进一步发挥作用。 [09:26:44]


尚勇 一是发挥促进科技传播的重要渠道作用,推动科技创新,科技期刊是科技支持和信息生产传播的重要媒介,也是现阶段发布成果的主要载体,目前我国期刊和国际论文数量均位居世界第二,科技成果与信息传播质量与发达国家还有不少差距,我们要提高科技成果与信息的传播质量,把最新科技成果、科学数据、科研信息以最先进的手段进行更快、更广泛的传播,引导科技创新发展,激励发明创造,从而更好地促进科研开发,推动科技创新。 [09:27:48]


尚勇 二是发挥促进学术交流重要平台的作用,引领科技进步。科技期刊不仅是科研信息的集散中心,还是学科交叉融合、学术讨论争鸣的重要平台,是科技发展的风向标,对促进科技交流、探索科技前沿、推动科技创新起着重要的引领作用,我们要进一步发挥科技期刊在活跃学术思想、启迪创新思维、促进信息交流中的重要作用,为推动国家科技发展和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09:28:28]


尚勇 三是发挥促进学术生态建设的苗圃、花坛作用,助力科技人才培养。四是发挥科研潜力的重要源泉和培养科技人才的重要途径,科技期刊要努力倡导科学道德和优良作风,加强学术生态建设,成为优秀成果荟萃的优秀人才成长的净土、沃土。以健康的学术氛围和学术环境促进科技人才,特别是青年科技人才的成长,为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 [09:32:45]


尚勇 二、牢牢把握全面深化改革和新科技革命的重要机遇,加快推动科技期刊创新发展。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了战略部署,世界也处于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前列,新的形势对我们推动科技期刊创新发展,促进自主创新能力提升提供了重要机遇,也提出了更多要求。 [09:40:44]


尚勇 一是要强化科技期刊质量建设,发挥其提高学术水平的导向作用,质量是学术期刊的生命线,要严格把好关,逐步提升高水平学术论文的比重,更多地反映其学科领域科技创新成果,反映有突破性、创造性、建树性的新理念、新成就,需要期刊编辑与科学研究互动,高水平的研究才能出高质量的论文,高质量的论文和期刊往往能引导和激励高水平的学术活动,高水平的学术活动离不开高水平的编审,要从严从实,切实从求数量的外延扩张向求质量的内涵发展转型,不要被SCI等引文数据误导,不被蝇头小利驱使,精心、静心打造一批国际有影响力的学术精品期刊。 [09:44:36]


尚勇 二是要强化科技期刊数字化建设,适应信息化大趋势,当前信息技术革命和新媒体的崛起正促使全球媒体业发生深刻变化,科技期刊在线和数字化出版已成为主流趋势,相比发达国家,我国在数字产品研究开发、学术出版资源整合、数字出版平台建设等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差距,必须充分利用新媒体和现代传播手段迅速提升科技期刊的整体数字化水平。 [09:45:04]


尚勇 三是要强化科技期刊国际化建设,提升核心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我国每年产出数百万篇学术论文,出版近五千种科技期刊。2013年SCI收录我国科技论文20多万篇,占了11.9%,位居世界第二。但是我国科技期刊的国际影响力还很小,90%以上的高水平论文投向了国外的期刊。必须加快建立与国际接轨的运营机制和管理制度,积极学习采纳国际先进的办刊理念,提高科技期刊,特别是英文科技期刊的国际化水平,切实增强科技期刊对科技工作者的凝聚力,不断提高科技期刊的核心竞争力和国际影响竞争力。 [09:45:46]


尚勇 四是要强化科技期刊集群化建设,加快推动战略转型,近年来集群化已成为国际科技期刊发展的重要趋势,我国科技期刊绝大多数出版规模小,发行量少,经营能力低,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求生存和发展必须加快战略转型,走规模化发展道路,加强集群化建设,做大做强科技期刊。 [09:46:19]


尚勇 三、扎实进取、开拓创新,努力实现中国科技期刊发展的新跨越。目前中国科协科技期刊有1056种,是我国最具代表性的期刊集群,中国科协历来高度重视科技期刊发展,早在1997年就设立专项支持全国学会主办科技期刊发展,2006年设立了精品科技期刊工程,成为我国对科技期刊特别是中文期刊知识范围最广、影响最大的项目,2002年设立优秀国际期刊奖项等等。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实施好各项科技期刊支持项目与发展计划,主要在下面几个方面努力: [09:47:02]


尚勇 一是努力促进我国科技期刊整体水平上新台阶,培育具有自主品牌和民族特色的优秀科技期刊,努力提升学术水平和出版质量,打造一批中文精品科技期刊集群,打造一批在专业学科领域具有较强国际影响力的一流期刊,努力提高我国英文科技期刊的总水平和影响力。
二是积极联合有关部门不断改革完善科技出版管理体系,争取多方面的政策支持和经费投入,优化科技期刊发展环境,积极开展基于学术评价导向的我国科技期刊支持政策研究,推动改革完善我国现行学术评价体系和导向,逐步改变优秀稿源外流太多的现状。
 [09:47:42]



尚勇 三是加强科技期刊人才队伍建设,着力选拔培养一批学术水平较高、具有广阔视野和较强管理运营能力的人才,充实到科技期刊编辑和出版团队,努力引进吸收一批在国际上有较高影响力的专家,特别是懂专业知识,又精通科技期刊发展的科学家,介入科技期刊的编稿队伍和审稿队伍。 [09:48:15]


尚勇 同志们,我国科技期刊创新发展面临诸多新的历史机遇,让我们携手并肩,开拓进取,为推动我国科技期刊实现跨越发展,进一步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预祝本次论坛取得圆满成功,谢谢大家! [09:50:09]


沈爱民 谢谢尚勇书记!开幕式到此结束,接下来进行大会主报告。大会主报告由论坛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协荣委、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名誉院长陈运泰同志主持,大家欢迎! [09:52:31]


陈运泰 各位专家、各位代表,大家上午好!第十届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论坛大会报告现在开始,本届论坛特邀四位领导和专家做大会报告,每位专家报告时间为30分钟,请各位专家控制好报告时间。 [09:52:50]


陈运泰 下面,有请第一位报告人,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新闻报刊司司长艾立民同志。他报告的题目是《深化改革,融合发展,打造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创新平台》。大家鼓掌欢迎! [09:53:55]


艾立民 各位来宾、同志们、朋友们,今天第十届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论坛在广州举办,我有幸和科技期刊界的同仁们共同来研讨科技期刊的改革发展之路,非常高兴! [09:54:15]


艾立民 在全国上下深入贯彻学习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形势之下,我们期刊界的同仁聚集在一起研讨我们科技期刊的学术发展,我认为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科技期刊是学术交流、技术创新、知识传播和科学传承的一个重要载体,世界上约80%的最新科技成果和知识创新首先是通过期刊出版传播的,拥有一批学术水平高、影响力强的科技期刊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也是国家科技和文化发展软实力的一个重要体现。 [09:55:37]


艾立民 随着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型媒体蓬勃发展,内容呈现与传播方式出现了深刻变革,科技期刊既面临严峻的挑战也迎来了创新发展的新机遇。在这场深刻的变革当中,探寻科技的发展之路,打造和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创新平台,这是所有的从业者和管理者共同面对的问题,下面就我国科技期刊发展现状以及改革创新融合发展谈以下几点意见。 [09:56:09]


艾立民 第一,我国科技期刊的现状。2013年全国共有期刊9877种,比2012年增长了0.1%;总页数32.72亿册,比2012年下降了2.26%;期刊出版实现营业收入222亿元,比2012年增长了0.5%,比2011年增长了36%;利润总额28.6亿元,比2012年增长了13.1%,比2011年增长了24.9%。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虽然2013年期刊出版的总页数有所下降,品种数、营业收入增速放缓,然而营业收入和利润仍呈小幅上升的趋势,期刊出版在新媒体和网络形势的冲击下,仍然具有一定的发展空间,期刊和报纸还是有点区别,报纸2013年下滑很大,几乎是负增长状态,但期刊还是有小幅增长。 [09:56:54]


艾立民 我国科技期刊现在是什么样的情况?科技期刊总量占全国期刊总量的一半,规模持续扩大,新中国建立之初,我国仅有科技期刊80种,1956年增到200种,1965年到了400种,1966年起由于十年动乱,科技期刊处在一个停顿状态,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恢复和创办新期刊400多种,十年之后增加到了2800种。2005年我们的期刊有了4758种,根据2013年的统计,我们的科技期刊达到了4944种,占期刊总品种的50.06%,总页数4.63亿册。同时,我们还看到,每年的科技期刊新创办仍有增加,2013年我们又批准了27种科技期刊,占当年新期刊总量的43.5%。改革开放30多年来,随着科研和出版事业的快速发展,我国科技期刊取得了长足发展,规模不断扩大,逐步形成了学科门类齐全、结构比较合理,基本能够满足科研成果发表和学术研究交流需要的期刊体系。这是基本情况。 [09:58:03]


艾立民 第二,科技期刊学术质量不断提升,影响力持续增强。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优秀期刊。在我国占据国际优势地位的学科领域形成了中国科学系列,以及生命科学、材料科学、数学、物理、光学等代表我国科技学术期刊最高水准,具有重要国际影响力的学术期刊集群。根据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的统计,我国科技期刊的质量和影响力指标呈上升趋势,科技期刊编辑出版的规范化程度有所提高,期刊的学术质量明显提升。同时我国期刊在国际上的认知度经历了一个发展变化过程,在1987年时SCI选用中国期刊仅为11种,占其收入总数的0.3%,近30年来我国科技期刊学术水平不断提升,在世界中的影响越来越大。2013年SCI数据库收录中国大陆地区科技期刊139种,比2012年增加了4种。 [09:59:29]


艾立民 第三,我国科技期刊的出版品质不断推进,形成了一批精品科技期刊出版集团。近年来,总局陆续出台了相关政策,推动出版单位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为科技期刊的健康快速发展提供了保障条件。在科技期刊领域涌现出一批走集约化、专业化、市场化的精品科技期刊集团,中国科技创办集团公司所属的中科出版集团公司合作的期刊有260多种,中国激光杂志社以激光为龙头,集约化出版了6种高端学术期刊,分别为SCI和EI收录,杂志社以高水平、高质量科技期刊为牵引,建立了中国光学期刊网,并形成了光学前沿品牌,被专家誉为光学科研的风向标。以上是我就中国科技期刊的总体情况向大家做的一个简单介绍。 [10:00:55]


艾立民 二、我国科技期刊面临的挑战。刚才尚勇书记在发言中提到,我们国家科技期刊总量和科技论文发表的总量可以说仅次于美国,成为世界期刊大国。但是我们也看到近年来由于科学研究的驱动,技术变革的推动,科技期刊正在快速走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主要呈现出国际化、集团化、集群化、精品化、数字化、网络化的发展趋势,由于我国科技期刊的集成度不够高,单个期刊的实力较弱,多数科技期刊还没有形成相对稳定的符合期刊发展的模式,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0:02:15]


艾立民 第一,科技期刊的整体质量不够高,国际竞争力不强,不能适应科教兴国、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发展需要。我们也做了一些统计,以2013年为时间段,我们统计SCI我国作者作为第一作者的论文一共有23.14万篇,被收录的科技期刊仅为139种,2012年这两个数字分别是16.47万篇和135种,这说明我国优秀论文和优秀期刊之间的差距不断在扩大,我们不缺乏优秀的论文,而是这些论文并没有在我国期刊上发表,投向了国外。我国科技期刊的平均影响因子低于国际总体平均值,更远远落后于美、英、德等这样一些学术期刊出版的强国。 [10:03:04]


艾立民 第二,分散弱小的格局阻碍了规模化、集约化的发展,体制、机制亟待创新。因为我国科技期刊现行体制和格局资源分散、规模过小,发展能力弱,未能形成适应我国科研水平传播要求的集约化、专业化、数字化的出版格局,我们国家平均每一个出版单位、出版的期刊只有1.3种,而且70%是非独立法人的编辑部,学术期刊主办单位数字化转型比较滞后。科技期刊与新媒体融合发展仍然停留在分散探索、项目实践的阶段,同时标准缺位、人才匮乏、资金短缺、版权保护不到位等等,成为制约转型升级的基础性问题。目前发达国家大型学术期刊出版机构已经实现了集团化的发展、集约化的经营,基本完成了由传统业务模式向现代数字出版模式的转型。所以集团化与数字化加速了发达国家形成良性的学术产业链,面对国际期刊的精品化、市场细分化和竞争全球化等趋势,我国期刊只有不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走集约化、专业化、数字化的发展道路,才能增加科研成果的发布以及增加国际话语权,这是第二个方面的问题。 [10:04:37]


艾立民 第三,我们的科研和人才评价体制低端,导致部分学术期刊功能硬化。长期以来科研成果的认定,学位的授予,职称评定中过分强调论文发表要求,大量论文发表数量的要求导致学术期刊版面严重不足,一些期刊为收取版面费丧失了职业操守,产生了许多学术垃圾。此外由于科研评价体系导向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我国一些高水准的科研论文成果投向外国期刊发表,导致我国优秀论文严重流失。 [10:05:17]


艾立民 三、如何来推动我国科技期刊的健康发展,我想谈谈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一年多来所做的工作和下一步的想法。科技期刊作为我国科技与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科技、文化教育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当前总局正在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和四中全会精神,加快推动传统出版与新型媒体的融合,这都为科技期刊的繁荣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近一年多来,总局主要做了以下几件工作:第一规范出版秩序,为优秀期刊创造良好的环境。管理工作是政府部门最核心、最重要的本质工作,管理的目的就是要建立规则、规范秩序,为优秀期刊的发展创立良好的环境。今年上半年总局开展了学术期刊的认定、审定工作,明确学术期刊与非学术期刊的界限,明确学术期刊出版单位、主管主办单位和主管部门在学术期刊发展建设中各自的角色和责任。目前学术期刊的认定工作已经基本完成,下一步我们将分期、分批公布学术期刊名单,通过中央各个部门和全国各个省市报到总局的学术期刊一共有6060种,经过近50多位包括院士在内各行各业的专家,初步认定下来的学术期刊是5784种,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个方面,自然科学方面大概是2700多种。为什么要做这件工作?现在在所谓的学术期刊圈子里,确实有一部分期刊打着学术期刊的名义,实际上它既不是学术期刊,也不像学术期刊,所以这次由主管行政管理部门出面牵头对现有的学术期刊进行认定,这是建国以来的第一次,其目的在于要规范,先解决是不是,把不是的从学术期刊的范围里面清除出去。对那些不像的,要进行整改,你批刊物的时候是学术期刊,但现在办的越来越不像学术期刊,无论是从内容还是从形式,都很难说你是一个学术期刊,你要整改,如果不整改,改不掉的干脆离开学术期刊这个圈子,不要在里面混,收了很多钱,坑了很多人,我们经常收到这方面的意见信,我们要进行清理。这个认定工作很快就会在总局的网站上公布第一批,还有直接不能认定的将近170多,我们会通知这些主办部门、单位。 [10:42:21]


艾立民 我们在解决了是不是、像不像以后,要解决评价体系的问题,现在很大一个问题是我们的评价导向没有一个国家权威的、统一的对学术期刊的评价体系,这也导致我们完全依赖于国际评价体系来套用国内学术期刊,这个问题确实到了非解决不可的时候。最近中央有关领导已经对这个问题做出了重要批示,我们正在研究怎么落实中央领导的这个批示,集合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大类学术期刊的评价体系及全国学术单位和专家学者的智慧,搞出具有和国际接轨,但又反映中国学术期刊水平和特色的体系,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 [10:43:02]


艾立民 第二,增强品牌意识,打造我国科技期刊的知名品牌。总局和相关的部门也做了很多工作。比如总局百强科技期刊的活动作为一个重要项目,年年都在做推荐和评选。总局正在推动和实施国家重点学术期刊建设工程,推动设立国家学术期刊发展基金,建立国家层面的学术期刊遴选体系和专家评价机制,力争培育出一批具有较强国际影响力的学术期刊,带动我国学术期刊整体水平的提升。 [10:43:32]


艾立民 第三,创新传播方式,推进出版传媒融合发展。2014年8月中央下发了《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发展的指导意见》,要求我们以内容建设为根本,推进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方面的深度融合,打造一批形态多样、具有竞争力的新型媒体。我认为这是传统科技期刊发展的一个重要历史契机,所有的期刊主办单位都要在媒体融合发展这个问题上认真、深入思考下一步的发展路径。总局在今年加大了对媒体融合发展工作的管理和指导力度,去年推进了数字出版转型示范工作,有45种报刊主办单位进入到这个示范工作中来,今年我们还要进一步通过对示范单位的跟踪和研究,为制定和完善融合发展的政策做好相关的服务和支持工作。 [10:44:37]


艾立民 第四,进一步深化体制改革,增强科技期刊发展活力。按照中央关于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工作部署,要求事业单位的分类改革,细化供应服务内容和标准,建立健全绩效考核机制。方案指出可将公益性主办单位中的经营部分转成公司制、股份制的运作,增强市场运营能力,稳步推进不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编辑部的改革,根据方案的要求,科技期刊也要进一步在下一步的改革当中创新管理制度,通过机制保障实现科技期刊的可持续发展。 [10:45:14]


艾立民 第五,继续加大投入,增强政府扶持力度。目前世界各国普遍加大了对科研的投入,2002年以来,全球科技经费增长幅度已达到了45%,我国实行科教兴国的基本国策,在过去的十多年中,中国的GDP增长部分有8.2%用于科研投入,2013年研发投入占GDP的2.09%,2020年这个投入将达到GDP的2.5%,我国对优秀科技期刊经济上给予资助,目前中国科协、科技部、中科院、国家自然基金会等单位每年对科技期刊的资金资助达到上千万,不少部委和地方省市分别建立了这样的基金对科技期刊给予资金上的支持。从2013年开始总局与中国科协、教育部、中科院、工程院、财政部等五个部门共同组织实施了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共评出125种科技期刊,支持计算数学、地球科学等105种期刊,每年50万-200万项目资金支持,对这些项目的资助还会持续下去。在日常报刊审批当中,总局对新科技期刊采取了倾斜政策,这些都是今后要继续坚持和努力的。 [10:46:18]


艾立民 十八大提出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全局的核心位置,科技期刊应乘势而上,大有作为,同时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型媒体和新的传播技术多点突破和融合互动,将推动新的产业、新的业态、新的模式的兴起,大数据和云计算的时代正在来临,给科技期刊的融合发展、转型升级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希望科技期刊的同仁们一定不辜负历史赋予我们的重任,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媒体融合速度,积极打造提升国家软实力的创新平台,努力实现中国科技期刊跨越式的发展,谢谢大家! [10:47:05]


陈运泰 刚才艾司长围绕“深化改革,融合发展,打造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创新平台”作了主旨报告,让我们再次以热烈的掌声,感谢艾司长所作的精彩报告! [10:47:21]


陈运泰 下面有请第二位报告人,Dr.Nick Campbell。Dr.Nick Campbell是《自然》执行主编暨自然出版集团大中华地区总监。他报告的题目是"《自然》,开放获取和中国",有请Dr.Nick Campbell,请大家欢迎! [10:50:19]


Dr.Nick Campbell 《自然》的第一本杂志是1869年发布的,它的封面跟今天《自然》杂志的封面相比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但是我们的信念是一贯秉承的,1869年创刊的时候立下了一个使命,那就是把世界上最先进的科学传播给世界上所有的科学家,希望把所有的科学传给所有感兴趣的大众,我们仍然坚持着这样的信念和使命,也希望通过科学研究实现我们的目标。其他《自然》出版集团杂志也秉承着类似的使命,希望通过研究者的努力实现我们的目标和使命。 [10:51:25]


Dr.Nick Campbell 我们现在已经有大部分的杂志和资源是以公开获取的方式来发布,现在要特别强调公开获取的方式,因为它非常重要。所谓的公开获取就是我们的研究论文在发布以后成为完全自由开放的平台,使得其他人都能够分享,或者在发布了一段时间之后通过某些渠道把杂志的论文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公开,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绿色通道,完全公开的获取渠道被称为金色渠道,这个渠道实际上是基于我们的作者支付手段,他们的资金来源获取渠道是怎样的呢?作者从研究资助方获得支持,这与传统的读者支付方式是不一样的。以前我们都是通过读者支付的方式或者是作者出版费用的方式支持整个杂志的发布,现在的方式却不一样了,我们通过一些图书馆或者是数据库收录的方式获得出版资助。 [10:52:21]


Dr.Nick Campbell 公开获取这种方式实际上能够改变我们现在的科学研究和出版现状,我认为大家都应该去关心这种方式,在其中,你应该去关心什么呢?你应该怎么样对公开获取方式提出你的意见?大家首先关注这种公开获取方式是因为资助研究方非常关注这点,资助研究方资助了研究者,在很多国家实际上这些资助方非常强烈地去鼓励甚至把它作为一种强制条款写进他们的资助合同里面,他们希望能把这些研究结果一旦发表了之后,能让这个结果分享到所有学术界人士。当我们在说到资助方的时候,他们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资助方所强调的是公众对于研究结果的关心和认知度,因为资助方的研究资助资金最终来自于纳税人,如果我们不能把研究的最终成果和研究的价值以及我们发表的这些研究论文和成果最大化,实际上也不能达到资助方的初衷,作为出版商,应该要让整个公众获得所有的支持和信心,这才是整个科研学术界的最终目标,也是政府鼓励的科技发展目标。 [10:53:27]


Dr.Nick Campbell 我们关心公开获取是因为我们的研究者对此也非常关心,他们关心的是什么呢?他们关心的是他们的研究成果能够多大程度的得到认可,能够多大程度的得到大众接受,我们认为只有通过公开获取的方式才能实现上述所有事项,因为研究者和观众非常关注这点,所以作为主办方应该更加关心。 [10:54:02]


Dr.Nick Campbell 总结一下公开获取,公开获取已经有一些年头了,但是对于这种学术杂志出版来说,它仍然是一种比较新的方式,我们希望能够倡导各个学术杂志都能够朝着公开获取的方式来发展,希望能够在杂志开办之初,特别是新杂志就要考虑到公开获取方式。 [10:54:53]


Dr.Nick Campbell 现在在《自然》出版集团里面已经有一半的出版物采用了公开获取的公开方式。为什么公开获取如此重要?我们对公开获取持怎样的态度,因为我们相信科学知识属于所有人,我们做的这些事业就是要不断扩大科学的影响力,促进科学成果本身取得重大的突破。实际上在这些发展中国家很多的科研研究人员甚至是大众也都非常关心科学的进步,也希望科学的进步能够为他们解决很多问题。 [10:55:26]


Dr.Nick Campbell 《自然》出版集团怎么样去推进高质量的开放获取发展呢?实际上在中国有很多人都担心这种开放获取会影响期刊的质量,但实际上开放获取只是一种出版方式,我们也可以通过这种方式获得同样的出版资助和研究资助等等。开放获取实际上与质量是息息相关的,《自然》出版集团一直以来都非常注重出版物的质量,所以我们认为要保持高质量的开放获取就必须要保持坚持发表高质量的论文和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因此,我们为了保证高质量做了很多的事情,要有强大同行的评审,提高编辑标准,我们的编辑委员会和团队都是世界级的,可以带来高质量的开放出版。我们有两个很关键、很重要的跨学科的开放获取的期刊,包括《自然通讯》、《科学报告》。这两个期刊都是在世界排名前五的跨学科科学期刊,比如《科学报告》排在前五,这证实了我们特别注重出版物的质量,其中包括光科学和应用、新型的菌种感染和细菌导致的疾病等等,其中一些成果是我们和中国相关协会密切合作的产物。 [10:58:39]


Dr.Nick Campbell 高质量的开放获取期刊是一个高质量的平台,我们最重要的平台就是nature.com,《自然》是一个中等规模的出版商,我们也不是唯一拥有优秀平台的出版商,对于所有出版商来说,一个好的平台都非常重要,还有其他的期刊,我等下会介绍,希望大家在我的介绍当中可以学到我们的一些经验。 [10:59:04]


Dr.Nick Campbell 再回到最重要的话题,或者说是在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人,对于所有的期刊来说,最重要的人就是作者,作者就是我们的顾客,对于编辑专业人士来说,作者就是我们的顾客。顾客想要什么,这必须是期刊发展的一个核心。当我们和全球作者聊天的时候,他们告诉我们,他们选择在哪里出版主要会考虑三个因素,第一是一个好的、高的影响因子,当然它作为一个衡量指标也有很多的缺陷,今天在开幕式上面,有领导说到引用率不应该是1%的衡量指标,我是非常同意这个观点的,在上周《自然》发表了最常被引用的100篇文章,里面的文章不见得是最有影响力的,而且里面很多文章有些只是方法论的突破而已,所以很多人都需要引用。比如其中有一篇文章讲的是计算机的程序,因为大家都用计算机的程序,所以引用很多,引用率不是衡量质量的最好标准,影响因子也是一样,它不是一个很完美的衡量标准,对我们来说,我们自己选择出版文章的时候也不会仅仅看这个影响因子,不管怎么样,影响因子还是需要被关注的,因为我们的作者很关注影响因子这个指标,如果你不关注它,影响因子不好,你的处境可能会很艰难,同时你还要了解作者对发布速度的诉求,他们希望可以尽快地发表他们的文章,这样就可以写到他们的简历里面,如果是一个学生,比如他在念硕士、博士,他就希望他的简历好看一点。因此,我觉得期刊互相之间是一个竞争的关系,如果你的发布速度可以更快,好的文章就不会被其他的期刊所收录。 [11:00:52]


Dr.Nick Campbell 另外是接收率的问题,这对作者来说是很头疼、痛苦的问题,大家看这三点,第一点和最后一点,其实有一些相应的矛盾,因为你要有高的影响因子,必须进行非常严格的筛选。对于我们出版专业人士来说一定要很好地平衡两者之间的关系,不管怎么样,我们要给作者提供一个很好的服务,要让他们觉得他们是被公平对待的,也就是他们很辛苦的写一篇论文,不能在编辑部受到不公正的对待。 [11:01:38]


Dr.Nick Campbell 现在来讲我们的一些出版物,第一个是《科学报告》,我刚才提到它是一个跨学科、多学科的出版物,它涵盖了自然科学和临床科学的各个领域,具有非常广的主题。这个期刊的研究广度和《自然》杂志是不一样的,当我们收录论文的时候,第一个是方法论够不够强大,如果它有一定的吸引性,他的研究方法很好,他的研究方法能够得出合理的结论,我们可能就会收录。至于这篇文章会有什么样的影响,我们在出版之后让整个研究界来决定,这和《自然》杂志传统的出版方式是不一样的,因为我们在《自然》杂志评审的时候会考虑这篇文章会怎么样,但是《科学报告》不会做这样的评估。作为在座的各位专家要想想,《科学报告》开放期刊的模式对你们来说是不是有效的,我们发现科学报告这个杂志能做到很好的一点,就是60%的文章会被收录,从而作者的接收率很高,所以在我们这边投过文章的作者会再次给我们投稿。《科学报告》希望提供很好的出版服务,我们在以后的日子也会做得更好,因为我们不断地致力于自我提高。其实你们也可以考虑给作者的服务是不是足够好。我刚才提到的第一点是影响因子,《科学报告》的影响因子是5.078,它是排名第五,是一个很了不起的成功,影响因子是相当高的。 [11:03:51]


Dr.Nick Campbell 为什么这么成功呢?我觉得还是它的平台好,因为《科学报告》是在科学网站上发表的,这是一个很关键的原因,因为《自然》网站这个平台不是世界上唯一最好的平台,但它的确是世界上很好的平台,这个网站作为一个平台,可以吸引很多的人来访问我们的网站,有很多的研究者来不断访问我们的网站,在物理、化学、神经学、生物学等等所有领域来找一些最新研究论文。我们发现有很多人来访问我们的网页。对于编辑人员和出版商来说,要看用什么平台帮助你的学术期刊取得最大的影响力。 [11:04:26]


Dr.Nick Campbell 再来看看《自然通讯》,它是开放获取期刊里面的龙头老大,我们来看看相关的指标,因为它是一个《自然》期刊,拒绝率自然很高,但它和其他的期刊相比它的接收录达到20%,是其他期刊的2倍,所以《自然通讯》的接受率有20%,所有的标准都和其他的自然期刊是一样的,唯一不同的就是我们的速度非常快。我们会选择什么样的文章呢?必须是一些重要的科学进展,同时你还会有可能影响同领域其他学者的思维。我刚才强调速度,意思是我们的速度非常快,基本上一周的时间就会告诉你我们是接受还是不接受,接下来你就可以考虑要不要投其他的期刊。关于评审的速度和专业的评审,一直是我们强调的。 [11:04:34]


Dr.Nick Campbell 再来看《科学数据》,作为一个专业的发行商或者出版商,在面对作者的时候,如果我们实际上与这些研究者或者作者完全相关,我们最关心的事情就是是否能够把他们的科学研究成果发表出去,在这一切里面,最重要的、最根本的就是科学研究数据。在学术界中,我们对于数学的研究这点做的是十分不足的,这点我们做得非常糟糕,实际上阻止了科学的进步、研究的进步以及所有因为科研而造福人类所有有益的影响,所以我们希望能够建立一个平台让我们更加自由地分享数据,能够奖励那些愿意分享数据的人和出版社,因此创办了《科学数据》杂志。我们有一本专业的论文叫做《数据描述符》,它并不是专业的学术论文,实际上是对于研究数据的新分享与描述方式,也就是说在这个《数据描述符》的特刊下面,你可以把研究正式论文中的数据进一步分享,以便别人能重复利用。 [11:05:38]


Dr.Nick Campbell 下面我提一下在中国的合作机构,我们在中国与很多出版机构合作,我们也希望与他们分享我们的研究成果,我们希望在中国成立一些基于中国研究成果的研究机构,希望能够分享我们的愿景,共同实现目标。比如,我们与上海生命科学研究所共同合作的《细胞研究期刊》,它实际上是中国在细胞研究方面的领头羊期刊,同时它也是全球领先的细胞研究期刊,是世界上最好的细胞学期刊之一,它在全球的细胞研究期刊里面排名前20。我们与合作机构通力合作打造这个期刊,同时希望用这本期刊与其他的研究所共同合作。 [11:08:26]


Dr.Nick Campbell 我们现在有许多新的项目,但我们的关注点永远都在质量,《自然》旗下的所有期刊,我们都与专业的出版机构合作,我们希望打造的是将《自然》系列的期刊都与各个专业机构成为合作关系,因为我们认为这些专业的机构比《自然》集团更加关注专业领域,在《自然》集团下面,每年发表的论文量达到了8千。我们认为如果要实现更加成功的发展,需要在自然家族里面或者自然集团里面引入更为专业的合作机构。实际上我们与全世界的,包括新加坡、英国、美国等等非常专业的科研机构和出版机构合作。我们也会很快地与中国的专业机构合作,并在中国创刊。我们与日本的科研机构合作创立了菌群和微细胞期刊,同时我们与上海的一些机构合作,与美国的一些机构合作等等,有不同的期刊,这些期刊因为他们更专业,对文章的挑选也更加严格,同时他们的关注点更加关注于本领域的研究成果,他们将会成为《自然》集团下面中的一员,对这些合作的期刊和家族下面的系列期刊,我们都采取跟《自然》杂志同样的标准和同样的监管、指导原则。 [11:09:59]


Dr.Nick Campbell 如果要取得很好的推广效果,我们必须要有一些非常专业的推广团队,这些团队必须要知道每本杂志的目标对象,他们需要的是什么,这些对于期刊的发展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同时这些推广团队还必须要了解作者的需求是什么,作者的期待是什么。自然出版集团会应用所有的资源来推广我们的期刊以及合作期刊,使得我们合作的效果能够最大化。 [11:10:30]


Dr.Nick Campbell 在过去几年中,我们在中国的发展非常迅速,在两年半之前,在中国没有太多的项目,但是在去年开始,我们有了一个非常强大的中国团队,实际上我们有25-35个成员在中国的团队里面,这已经是相当强大的团队,在中国他们与科研机构和研究者交流,我认为这对于各位的期刊来说都非常重要,我们必须要走出自己期刊的范围,与外界更多的交流和沟通,对于自然杂志来说,我们向来都是如此。1月份,我们创刊了一个《自然植物》新杂志,总编辑在上海,希望能够通过这样的合作,将中国出版界的影响力扩大到全世界。我们看看《自然》的数据索引,我们有自然索引网站,这上面列举了所有全球专业机构在专业期刊上发表的所有文章和信息,你可以从那上面看到,中国的作者和中国的出版商对于全球的索引来说做了很大贡献。对于《自然》期刊来说在我们索引上作出最大贡献的是中国科学院,除了在编辑和作者方面的沟通,我们还在中国扩展我们的合作领域,在寻找更多的合作伙伴。我们还召开了很多的《自然》会议,关注点是各个专业领域的学术会议和专业会议,我们关注的是在会议上的新主题以及演讲题目等等。在上期的《自然》期刊,我们发表了一篇文章,这篇文章得到了很多中国专业机构资助的研究项目。 [11:11:53]


Dr.Nick Campbell 再回到开放获取,开放获取对于科学的发展,对于我们自己以及期刊来说都是大有裨益的。为什么开放获取如此强大而有益呢?这是2012年在《科学报告》上面发表的一篇文章(PPT),《科学报告》这个期刊相对来说是一个年轻的期刊,在当时比较少的专业研究机构会看中这个期刊,《科学报告》期刊是完全开放获取的,在2012年时这篇文章发表在《科学报告》上面(见PPT),而这篇文章因为是开放获取的,所以它在《自然》的网站下载数远远超过了其他在《自然》期刊上面发表的研究文章,这是有原因的,当然第一是因为它是开放获取的,所以是所有人都可以自由下载。第二点是可以让人们开发出新发现的网站,因为《自然》官网本身是可以让所有人有新发现的网站,很多研究者从这篇文章里面找到了许多的新发现。在当时,这篇文章的题目本身又契合当时世界发展的形势,很多人来到了《自然》网站上找到这篇文章并下载。在大家的工作中,希望大家都能够尽全力去推广开放获取,我认为开放获取对于你们自己,对于你们的期刊本身都会大有益处。非常感谢大家的聆听! [11:13:09]


陈运泰 让我们再次以热烈的掌声,感谢Dr.Nick Campbell所作的精彩报告! [11:13:27]


陈运泰 下面,请出第三位报告人,严晋跃教授。严晋跃教授是国际能源期刊《Applied Energy》主编、瑞典皇家理工学院教授,他报告的题目是《科技创新工具--Applied Energy期刊发展案例分析》,现在请严晋跃教授作报告,请大家热烈欢迎! [11:14:37]


严晋跃 感谢科协给我这样一个机会,从我的角度来说,可能和大家从事的不是同一个行业,我本职工作是教授,我做这个期刊的主编是我的一个爱好,在做的过程中和出版业有很多的联系、交往,更主要的是和作者、评审人、编辑队伍有很多的接触,这里面是从另外一个角度,不是从出版商的角度去看待一个期刊的发展,更多的是从一个科学家的角度看待这个问题。 [11:19:54]


严晋跃 作为科技期刊的功能是什么,所以标题里面有两个字,一个是从一个期刊本身来说是需要创新的,同时它的创新所服务的个体恰恰是科学家和技术研究者,这是大会讨论的主题,我简单分享一下我们的一些经验。 [11:20:25]


严晋跃 这是我的角色,我是一个作者,同时也做研究,同时我还是一个读者,这是我和在座各位不一样的角色,从我的角度来看,一个期刊的发展会有不同的观点。作为一个科学家来说,我更愿意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首先我们做一个期刊,要了解期刊给我们提供的是什么东西。同时作为作者,后面是参与整个学术期刊、组织学术期刊的过程,一个期刊应该更多地关注它的课题是什么。 [11:21:42]


严晋跃 从一个学术期刊来说,作者、读者、评审人和主编、编辑部是相互作用的关系,这是我们非常传统的科技发表程序(见PPT),实际上我们面临非常大的挑战,有很多的新媒体、新工具,如何应对这些挑战,是所有的出版业面临的挑战,同时也是新的机会。年轻人更多关注在快速获取,年轻人的通讯方式和传统期刊的发表方式完全不一样,这里面有一些新挑战。 [11:22:34]


严晋跃 回顾一下,我们期刊近七年的情况,这是我们的发表情况(见PPT),从2007年开始,到2013年发表1000千篇左右,今年发表1200篇左右,基本上以20-30%或者更高的速度在增长。增长非常快,这与能源的全球热点研究有很大的关系。 [11:23:20]


严晋跃 这是从读者的角度来看的(见PPT),去年是170万读者,今年会突破200万读者。从我的角度来看,我们期刊如果不做大的调整,做应用型的能源期刊,可能停留在5.0%,我们在思考未来做一些什么事情。 [11:23:38]


严晋跃 能源期刊是一个很老的期刊,明年是40周年,每年出版24期,每年的发表量大概在1000篇左右,投稿量大概5000篇左右。 [11:26:55]


严晋跃 我们如何做,以及怎样应对未来进一步的发展,这是我们的一些思考,后面我会跟大家分享。我们有来自20多个国家的50多位编委。我们的作者来自60多个国家,中国是第一,欧洲是我们最主要的作者群,当然还有北美、亚洲。整个投稿量和资金的投入量是有相当关系的,我大概做了一下简单的计算,如果我们按照每年一千篇左右发表文章,整个资金在上亿左右,我们在想作为一个期刊不仅仅给大家提供一个发表平台,更主要的是如何应用这个期刊引导后面的这些研究能有序与未来发展方向结合在一起。 [11:27:49]


严晋跃 回到原点,自然上的基本定义,我们大部分是按照这种方式来传播研究成果,从作者来说关心的是哪些事呢?反映出他的科学研究成果,我觉得更主要的是要分享,同时需要合作,未来的研究没有合作肯定会越做越窄,在整个合作过程中如何把新元素考虑进去,这是我的几个基本观点。 [11:28:17]


严晋跃 第一是除了本身期刊的功能以外,它最主要的是作为一个工具,怎么把作者联系在一起,通过会议,大家能够面对面的交流,使得专家的智慧和具体的应用结合在一起。第二是能源期刊是一个聚集科学研究的集散地,聚集我们智慧的一个集散地。第三是我们的科学研究更重要的是为社会服务,这是一个期刊重要的功能。有些看似不是一个期刊应该做的事情,好象我们有点不务正业,但这正是作者和读者需要的。我们的作者利用会议的机会可以见面讨论更重要的东西。 [11:28:57]


严晋跃 另外A journal is a knowledge-port,这是整个知识提升的过程。我们通过这方面,有几个手段,一个是通过Special Issue的方式,尤其是能源在近二十年来变化非常快,有很多新的项目,比如智能电网,它是一个非常前沿的新领域,整体考虑来说,希望我们的作者能够快速接近最新的研究成果,所以我们每年会拿出一部分special issue来做,这是2011年的数据(见PPT),原因很简单,它是我们最新的研究成果,反过来额外增加了工作量,同时对研究热点的敏感性要非常强。 [11:29:37]


严晋跃 对于能源研究来说,因为新的变化,把我们原来传统的能源集中在Space,实际上我们超越了时间、空间和人的作用,我们可以看到很多新的热点问题跨越了传统研究空间。最近我和另外一家出版商合作开发Future Energy systems。对科学家来说,可以通过不同的渠道来传播科学研究结果,从科学家来说,也是以非常开放的心态和出版社合作,出版社也是按照同样的心态和我们合作,感谢我们的出版社给我们提供的平台。 [11:30:16]


严晋跃 研究要有出口,同时也要为社会服务。我们做了一些具体的工作,传统的研究,是国家投入,同时它的出口有投资的投入,进入商业化的过程,中间有一段死亡之路,就是创新,所有搞创新的人都会理解这段时间,如何缩短死亡之路,这是非常有挑战的事情,同时要通过机制的改革,这是我们正在做的一件事情。和中小企业和投资人以及整个工业界结合在一起,有一个Journal,同时有internationel conference和Innovation institute,这是我们正在做的事情,希望把死亡之路的时间缩短。 [11:34:27]


严晋跃 我们做了四件事情,一是市场需求和市场匹配,把我们的研究结果怎么样应用起来。二是我们参与一些投融资的方式,我除了做教授,还参与一些欧盟的咨询项目,很多好的研究结果只是停留在纸上,投融资的创新没有与之很好的结合。三是人才培养,这是很重要的,也是不言而喻的。 [11:35:18]


严晋跃 我基本上讲期刊本身不是特别多,期刊很重要的是一个出版载体,因为它背后有一个很大的群体,有上万的作者和评审人在后面,如何把这些人联结在一起,我们应该提供更多的手段,刚才尚勇书记也提到过很多的观点,包括把它变成知识共享,变成A knowledge-port,以及如何服务社会等。谢谢! [11:35:46]


陈运泰 各位专家,刚才严教授就《Applied Energy》杂志,向我们很好地阐述了科技期刊在创新和科学技术发展当中的重要作用,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再次对严教授的精彩报告表示感谢! [11:35:58]


陈运泰 下面,第四位报告人是张晓林馆长。张晓林是中科院国家科学图书馆馆长,他报告的题目是《开放获取:科技期刊的挑战与机遇》,现在请张晓林馆长作报告,大家欢迎! [11:36:26]


张晓林 我的身份也比较特殊,我是一个图书馆的馆长,开放获取对你们的影响还不如对我们的影响大,同时我也是一个期刊的从业人员,一个期刊编辑部的工作人员,同时也是科学院自然期刊编辑研究会的工作人员,所以对这个问题也有一点讨论,同时我也是一个科研人员,跟大家一起探讨几个问题。 [11:36:56]


张晓林 首先是开放获取已经是或者即将、很快是学术论文传播的新常态,Dr.Nick Campbell已经在这方面做了介绍,我就快速地讲一下,实际上有开放存储,有开放出版,在开放出版里面有全开放出版和复合出版,在中国还有延期开放出版,所有论文在一定时间后开放,而且论文开放以后不收APC。 [11:39:20]


张晓林 受资助项目论文开放获取成为资助机构的基本要求,在美国NIH、美国的能源部都有正式的政策出来要求开放获取,英国高等教育理事会也要求进入评价的论文是开放获取的,欧盟也全面要求论文实行全面开放获取,在中国,中国科学院和中国自然科学基金会在2014年5月15日正式提出开放获取政策,两个机构的政策首先是实行开放出版,资助的项目所发表的论文应该存储到知识库里面,在12个月以后开放获取,中国科学院也是这样的政策,所有中国科学院的作者,凡是享受公共资金资助的论文都应该实现12个月以后开放获取,同时中国科学院支持中国科学院的作者在期刊上发表开放论文,国际上许多研究性大学已经明确提出开放获取的政策。 [11:40:35]


张晓林 刚才Dr.Nick Campbell介绍,传统的出版社大规模进入开放出版。几乎全面的订阅期刊都支持复合开放出版,在这种情况下,开放出版对于所有出版社来说已经是一种常态,转换速度也在加快。这个趋势的发展会是什么样的呢?我们一方面要看各个资助机构是怎么要求的,全球研究理事会是全球98%以上的科研经费的资助机构,95%以上的科技展出都在这里,它在去年要求所有公共资金资助项目同行评议论文应实行开放获取。开放获取是创新驱动发展的新常态,开放获取是数字网络时代的内在选择,科技创新并不仅仅停留在精英机构,我国的企业有2万7千多个企业被正式登记为创新性企业,研发性企业,我国有500多个高新技术的示范区,它们是我国进行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实际市场开发的主要力量,我国所能获取的资源,能够获得的科技期刊资源实际上是一个非常小的范围。包括严教授提到打通创新,需要社会广泛参加的这样一种情况下,支持少数的精英机构本身是极不合理的,我们一部分在精英机构工作的人员把自己获得的资源视为一种傲慢,这是一种愚蠢的行为,不具备科学家起码的良知和政治道德。英国皇家学会提出,科学本身是一个开放的事情,既然知识如此重要,知识必须成为全社会的创新利器。 [12:17:06]


张晓林 我们处于一个数字网络时代,数字网络信息几乎无边际成本的传播,这是一个先进生产力,原来生产的关系如果不适应这种生产力,应该是生产力去突破原有的生产关系,先进生产力带来的巨大创新、创造潜力不应该受阻碍,无论从我国实施国家创新驱动战略出发还是从数字时代本身的要求出发,开放获取应该是一种新常态。 [12:18:55]


张晓林 同时开放获取是保障公共投资利益的新要求,现在的科技知识创新主要依靠公共投资,尤其是需要长时间、大规模、多团体参与的科学研究当中,这样的公共资金并不是我们期刊界创造的,并不是图书馆界创造的,并不是科技界自己创造的,是整个社会、企业所创造的,这个时候只是的获取权成为纳税人正常的权利,欧盟提出叫做第六自由权,我们这么大的科研投入,每年的科研投入以两位数的速度在增长,我们国家获取知识的能力并不是这样的增长,甚至受到各方面的限制。通过开放获取打通公共科研投资效能实现的最后一公里。开放获取是保障公共权利的重要工具,在整个知识生产和传播中有一系列的贡献者参加,公共的投资者、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出版社,后面的利用者、保存者,因为他们在当中作出了贡献,所以他们有理由,有权力获得他们的合法利益。长期以来,公共投资者的合法全力被忽略,没有进入到整个权益的安排制度当中,可能有一些合理性的原因,因为在资本情况下,那时候我们用稿子写的东西,出版社要进行加工挺费劲,要排版、编辑,那时候又是打电话编辑,还要印刷,印刷以后送到图书馆里面,图书馆管理起来,让大家阅读的时候能够找到,在科技创新的后端投入非常显性,也非常巨大,在那个情况下出版社甚至图书馆都有利去宣称,甚至用一些知识产权和制作权的安排来固化这种利益,但是数字时代参与者的贡献程度此消彼涨,在数字时代,我们的稿子本身就是按照你的格式弄得好好的,通过网络是很简单的事情,我也是搞期刊的,也干这个事,没有太多成本,在这个时候传播本身的成本非常低,同样在这个时候,由于科技进入了大科学时代,需要大批人员,需要长期跟踪,在这个时候投资者的贡献反而越来越大,因此资本时代的不合理权利安排机制,应该给予纠正,公共资助者有责任有权利保障社会的合理利益。有些人把作者的文章拿来了,作者写的很好,按照你的格式,排成一个PDF版,然后说要把著作权给他,这种合理性实在是没有的。 [12:20:22]


张晓林 在这种情况下,作为公共资助者应该充分认识到自己的责任,有责任有权利保障社会的合理利益,这个资助者,包括政府,包括科研机构,包括科学家的团体,这是中国科学家团体和国际科学家团体不同的地方,国际科学家团体在这个地方是非常积极的,非常坚决的。 [12:20:38]


张晓林 印刷时代按“按定后者收费”具有合理性,网络时代出版第一副本的成本基本就是其所有成本,按篇收费反而是更合理的,我们面对的是原来的不合理机制,现在订购越多,收费越多,从出版社的角度并没有增加什么收入,并没有增加什么成本,反过来按篇收费在经济上是具有明显的合理性。我们能不能通过自主开放出版直接从源头上一致性地解决出版其传递开支,曾经有人说,你们开放出版是把我们的东西夺走了,我说说错了,科研资助者、公众花了钱资助了科研,资助科研人员,资助科研机构,给这个科研人员提供了长期的工作支持和设施设备等等,然后写了一篇文章,最后这篇文章写成了,结果成你的了,相当于什么呢?我们自己买了一个房子,请了一个装修队装修,这个房子成装修队了,这都不愿意这样干,你也不应该这样干,不应该按照原来资本时代传统经济模式下、传统运行模式下来考虑问题,有的出版社说我还要做平台等等,他只算他增加的开支,没算降低的开支,从来没有降过经费,只是在增加经费,在数字时代得到的红利,节省的开支是不是也应该让人民群众、让社会共享,凭什么只要有额外的开支都算在我们头上,这完全没有道理。在这种情况下,这是一种新的逻辑,一种新的市场,在资助界充分讨论,已经取得共识,最近我们听到很多国际出版商也是这样的认识。 [12:21:33]


张晓林 刚才Dr.Nick Campbell和严教授都讲到开放获取是数字知识环境的新基础,我们有一个说法是原生数据生而不同,你办的不再是一个资本的期刊,你办的是一个数字期刊,一个开放的知识充分支持知识的交互,各种非文本的支持,我们可以把各种各样的支持对象关联起来,我们可以支持各种期刊内容个性化、智能化的发现利用等等,并且把它变成一个knowledge-platform。新的机制能够帮助你宣传和推广。 [12:21:39]


张晓林 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经费问题,也提出了一个新的挑战,刚才Dr.Nick Campbell已经提到,凸现所有期刊的质量控制挑战,欺诈型期刊大量出现,欺诈型期刊面对的是作者本身,作者在这个过程中迷失了方向,也没有这个能力,在订购期刊的时候,我们有一个机构化的平衡机制,就是图书馆,图书馆专门养了一批人专门负责选刊和评价刊。 [12:21:45]


张晓林 期刊高标准质量控制机制透明性要求,对于欺诈性期刊的存在,人们对选择期刊提出了高透明性要求,你在网站上,所有的过程、标准和信息应该非常容易找到,如果没有就是质量不好的表现,至少是管理松驰,不尽责的一种表现。我们要有公开准确详细的编委会信息和编辑部信息,要有公开详细的同行评议规则与流程、公开详细的不同类型论文内容评审清单以及要公开详细的学术不端及利益冲突检验与处理机制和公开详细合理的著作权管理规范。 [12:22:01]


张晓林 可持续竞争力的新含义是什么,我们说Green OA是冲击定后期刊经济可持续性,欧盟PEER研究:没有证据证明有腹面影响,我感觉在一个科技领域,如果一个期刊发表速度很慢,九十个月都发表不出来的期刊,还办了干什么,应该灭掉,如果这个期刊一定要等到12个月以后来看,这个期刊还有办的价值吗?中国的期刊很繁荣,但是太繁荣了一点。Gold OA带来更严格的经济运营效率要求,很多人误读了PLOS ONE,第一个误读是好象所有的论文都发表,Dr.Nick Campbell也介绍了,他们的评价方式不一样,凭什么两个评审专家就说这篇文章很新颖,要把所有的评价数据摆在那里,让大家看它是好文章还是坏文章。PLOS ONE我在去年的开放获取周里面介绍过,它的审查规则非常细,我个人相信写不了这样的文章,因为我不知道它有哪些规则,我没有看到我们国家有这种。假如我们按照这样一个标准来办一个刊,可能我们的质量会有一个上升,但PLOS ONE收钱本身带来了一种新的要求,就是价格比较、分析和透明性要求,不能随便一个刊都要五千美元,仅仅要两百美元,我们可能还怀疑你,支付APC将激化价格敏感性,要作者承担一部分,因为作者有敏感性,作者要自己来选择,APC对合理性、竞争性提出要求,对期刊经济开支的透明性提出要求,原来是图书馆负责,尽管图书馆天天跟图版社打交道,只要你有钱,就可以付,这不是我的钱,如果基金委或者科研人员来付,敏感性会更强烈,因此,能不能提出让基金委放心的开支机构,目前有点问题。 [12:22:13]


张晓林 再就是权益的问题,谁拥有著作权,谁拥有论文的著作权,作者拥有著作权,谁拥有Green OA论文的著作权。支持Gold OA论文的再利用权,CC-BY成为默认状态。所有这些带来一系列的问题,怎么样评价数据,怎么样管理他的权益等等等等,都提出了新的挑战。另外就是客户服务要求,跟客户的关系发生转变,现在不是跟一个一个图书馆或者跟作者打交道,而是跟他们联合起来打交道,通过更直接的经济形式来表达,我付了开放出版的服务费,你就得为我提供服务。 [12:22:20]


张晓林 高中物理100多个单位联合起来,要把高中物理期刊转变成开放获取,转变过程中我们提了一系列条件,这个时候经济关系很明确,我给钱,你办事,因此就提出了一系列的要求,这个时候才是真正的市场,而且这个时候才是一个资助者和作者竞争性和选择性的市场。对于服务的要求现在在逐步深化,不仅仅是你做好编辑就行了,最近我们征求国际出版商,我们要扩大中国科学院作者开放论文,我们的要求是你是一个OA-frinedly,应该是整体上Change-fridendly,是否支持长期保存、支持自动推送,是否支持论文层计量和统计服务,今年4月1日有一个消息,荷兰集体谈判破裂,1月1日以后他们的新刊物看不见了,矛盾的地方是,我购买你的期刊,必须给我提供开放获取服务,我在上面凭什么还要再付钱,这是一个非常强烈的信号,现在英国的几家出版社说你购买了我的期刊,你的作者在我的期刊上发表的文章,不收钱,至少是相当一部分不收钱,这些逐步变成新常态,设立了新的标准,所以这点也希望大家特别要关注。 [12:22:45]


张晓林 并不是说这些对我们来说都是不好的消息,说不定也是好的消息,我们需要重新思考科技期刊究竟在做什么,网络从根本上改变了信息传播的形态和信息传播的经济,不管你多么强大和多么高尚,都不可能是business as usual。十年以后,现在我们所熟悉的期刊形态已经不会再存在,会是什么样的呢?我不知道,但要回归本质,期刊本身就是一个交流工具,只不过这种交流的内容,交流的形态等等这些在发生转变,而且交流是富媒体、交互、嵌入过程和用户驱动,看看手机的变化,手机原来最早是一个通讯工具,现在变成个人的信息助理,而是社交平台,但它主要的不是手机。包括Y S CHI从原来的一个农场到超市,最后到米其林餐厅,个性化定做。同时我们也有一个机遇,就是学术内容的增强性,前面尚勇书记也提到,没有人看这本期刊,一个交流平台在现在环境下一定是一个WEB平台,然后是富媒体,数据出版支持基于证据的学术交流,内容是动态变化的。再下来是内容是可以计算的。 [12:23:09]


张晓林 信息与只是服务的转变,是动态的信息服务,可以把论文、作者、系统、智能物件、数字化过程等等结合起来,而且它是一个开放创新系统,在这上面,让作者和读者再创造,同时它是一个领域的知识库和领域的服务平台,这些可能大家都比较熟悉。这个时候,当你要读一篇文章的时候,可能不是在一个期刊上读,可能你去参加一个博物馆看到一个什么介绍等等,在这个事情上我们有一定的机会,在很大程度上我们站在同一条起跑线,利用数字化,可以打破历史瓶颈,数字出版时代远小于传统的中国杂志,中国的小、散现在能不能做超级的集成商,超级的集成商可能有用,如果你走个性化服务,而且把这个服务突破于传统内容的编辑,说不定你也有很多机会,对于期刊来说,什么是你最宝贵的资源,不是那些你发表的论文,你的作者、编委、读者是你最宝贵的资源,而且是你绑定的资源,在这个时候你懂领域、懂需求者,包括严教授讲的,我觉得非常有创意,而且可能是一种新的手段,你的专业性、服务性和可信赖性就会变成一种优势,当然这不是一路喧哗,但是如果不走起来,肯定什么也看不见。 [12:23:18]


张晓林 我们换一个角度,跳出传统的机制和模式,把开放获取当成一个新的机会,而且这个机会可以把我们送到一个更加辉煌的领域。谢谢! [12:23:21]


陈运泰 各位专家、各位领导,刚才张晓林馆长就期刊的开放存储新的发展态势做了很深入的、全面分析,提出了应对措施,在这里让我们再次以热烈的掌声感谢张馆长所做的精彩报告。今天上午的报告到此为止,我想借这个机会,感谢今天上午4位报告人的精彩演讲,下午两点还是在这个会场举办高峰论坛,下午同样精彩,希望各位专家、领导积极参与,到时候准时到会。谢谢大家! [12:23:43]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78395-843359.html

上一篇:中国复合数字出版工程简介资料汇集
下一篇:网络期刊再添新成员 —— 《遥感学报》&《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收藏 IP: 60.207.141.*| 热度|

5 周春雷 姜春林 王贤文 王桂颖 zdlhsh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3 20:3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