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希望的原野上 播撒梦想的种子 ...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readnet 猫眼看网路: 你上网了吗? 钟送黄昏鸡报晓 忙处人多闲处少

博文

地震时空探秘20110513

已有 3720 次阅读 2011-5-13 18:30 |个人分类:地震探秘|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地震

 
 
 
 
 
 
 
扩展阅读
 

[5]zdlh  2011-5-15 20:54

[2]zdlh 2011-5-13 13:57 任何预报研究最终必须拿预报事实来证实。

如果钻孔应变观测真的有效,根据我的观测,姑咱台——此时此刻——应该观测到一个地震正在酝酿之中,如果姑咱台钻孔应变观测仪器没有任何反应的话,我建议您尽早彻底放弃!

-->

我在2楼放了一炮:根据我的观测,姑咱台——此时此刻——应该观测到一个地震正在酝酿之中

现在来看看实际情况:

USGS
报告:
http://earthquake.usgs.gov/earthquakes/recenteqsww/Maps/10/105_30.php
http://earthquake.usgs.gov/earthquakes/recenteqsww/Quakes/usc0003fmk.php
5.0
 2011/05/15 07:05:33  32.497  105.500  15.5 SICHUAN-GANSU BORDER REGION, CHINA

EMSC
报告:
http://www.emsc-csem.org/Earthquake/earthquake.php?id=221512
2011-05-15 07:05:32.0
 32.55N  105.51E 10 5.1 SICHUAN-GANSU BORDER REG, CHINA

CEIC
报告:
http://www.ceic.ac.cn/eq.jsp?id=109310
2011-05-15 15:05:30
 4.3  32.6  105.4  12 四川省广元市青川县、甘肃省陇南市文县交界

(注:中国地震局测定的数据中,继续保持国内震级严重偏小的情况,这次与USGSEMSC报告的震级相差0.7-0.8级。)

结论:我在2楼(1313:57)发布的预警正确。
(附带说明:我的研究中地震三要素最薄弱的项目是震中距,需要在建立2-3个观察点后,才能方便、迅速地确定震中。这个案例说明,经过我的努力,尽管条件限制,根据方位角震中距来确定震中的方法,已经有显著的改善。)

(完)


——
现在轮到邱先生来说明和总结:
1
、青川县-文县交界与姑咱台的直线距离是多少?
2
、姑咱台钻孔应变观测仪器有没有反应?

博主回复(2011-5-16 09:06)我很欣赏您的不懈努力。希望您写文章详细论证您的方法,我会拜读。我一直的看法是,科学的事情要用科学的方法做。

 

 

[4]starwind  2011-5-14 09:29

呵呵,这下邱老师感情用事两次啦。 我也来说两句吧。
我也仍然坚持姑咱台钻孔应变仪观测到汶川地震异常的看法。我还坚持认为玉树地震前玉树台钻孔应变仪没有观测到那种异常。】
赞同,顶一下。我们是坚信汶川地震前有异常的,否则也不会在震前一个多月,开了3天的车到现场勘查,而且多次强烈建议尽快在姑咱周边增设应变仪以加强观测玉树地震前没有观测到汶川地震前的那种异常。是否说明对于多样性的地震和发震原因来说,不可以想当然的用一种前兆模式来套用;更进一步说明必须建立完善密集的应变网络(设想一下,要抓住一个污浊水塘里的几条鱼,有几把鱼叉还有一张渔网,大家会选哪个工具呢?)以获取更多可以在科学上确证的地震前兆样本。我个人认为玉树这几年潮汐响应玫瑰图的大幅变化和09年的异常预示着玉树4.14的灾难。失误在于把玉树的异常大半当做了汶川地震的反映,而如果有完善的应变网络,就能圈出异常的范围,就不会有玉树的遗憾。汶川和玉树都由于单一台站和十五项目中数采采样率过低、信息量过少而功亏一篑(说实话汶川地震前,在十五网络还不通畅的情况下,我每天数次查看姑咱数据,为什么?因为知道那儿有事儿)。
【一个院士私下跟我说,这是一块肥肉。意思是爱吃肉的食客都会来抢。
肥肉没上来,仍然是一根骨头,让蚂蚁继续啃。】
地震事业是块儿超硬的骨头,如果当年两弹一星也只靠蚂蚁啃,要啃到什么时候?话说汶川灾区在不到3年的时间内完成重建,创造了世界灾后重建人间奇迹。温总理讲到:实践证明,举全国之力应对巨灾,是灾后恢复重建取得成功的重要保障。。这提醒我们不能因噎废食,必须有战略眼光,动用国家力量来碾碎这块硬骨头。
(
据统计,一次死亡20万人以上的大地震全球共6次,其中4次发生在中国,死亡近60万,约占全球地震死亡人数的1/2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各类自然灾害造成的死亡人数约为55万,而地震造成的死亡人数约28万(不含汶川地震),单从人员的死亡来看,地震是群害之首)

 
举报[3]zdlh  2011-5-13 14:34
 
我的研究现状:国内或3000km以内的地震可以预警3.0级以上地震前兆

前兆信号强度与实际地震强度成正比”是我独家原创得出的结论。(所有读者请勿抄袭、冒名占有

预报6.0级以上地震比预报3.0级以上地震要容易很多——越是大的地震越容易识别、预报
——现有的监测仪器中,小地震的前兆信号在信号处理过程中,因信号小于被测环境背景噪声幅度,被滤波器“删除”而检测不到。

我在3月27日给地震局预报值班室(和邮件)发布的汶川3.x级地震预报,没有得到他们的任何响应,说明整个地震局系统对“前兆信号强度与实际地震强度成正比”这个基本认识一无所知
这反证了地震预报正规军在地质、地震研究方面处于让我几乎感觉可怜的原始状态。(居然还有人不怕丢脸,不断站出来给公众做“科普”)

尽管只搭了一次地震局“脉搏”——想不到你们(包括世界上各国)地震预报系统的研究能力和现状如此低级!
(佩服你们居然还敢随意把别人的研究打成伪科学

可以预报3.x级地震,预报能力比能够预报可以造成严重危害的大地震要艰难百倍,是真正掌握预报技术的关键标志。
——希望你们早日达到并实现这样的预报水平。
 
举报[2]zdlh  2011-5-13 13:57
任何预报研究最终必须拿预报事实来证实。

如果“钻孔应变观测”真的有效,根据我的观测,姑咱台——此时此刻——应该观测到一个地震正在酝酿之中,如果姑咱台钻孔应变观测仪器没有任何反应的话,我建议您尽早彻底放弃!

作为地震预报研究,是否只有“钻孔应变观测”一种办法?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至少,我研究的前兆信号监测,可以预报半个地球未来24-36小时的所有类型的4级以上地震。
为什么不用这个肯定实用并且成本低廉的方法?(养几个鸟就可以)
是因为不科学吗?
那么,用X光透视可以解决的,人类为什么还用狗来缉毒、查私?

顺便告诉您:我在去年9月已经在试验性地制作了一个探测装置(信号处理过程非常复杂),可以监测到与鸟类报告几乎同步的信号和波形,但我尚未敢最终确定这就是解决了前兆信号监测和预报问题(理论问题没解决)。

今年3月27日下午,我打长途电话给某地震局预报值班室,告诉他们汶川方向24小时内有小地震会发生,请他们注意加强观测。
非常意外的是,接电话的人根本不把这个预报当回事,还责怪我态度不好(他的原话是:“你跟我吼什么?!”),叫我把预报内容发到一个邮箱(后来查询得知,这个邮件地址是你们单位),我给这个邮件发布了未来24小时内东半球所有4.0级以上地震的预报,没有得到回复,更别提崇拜和感谢了

接下来的事实应该是某地震局预报值班室感到意外了,第二天早晨,他们自己发布了下面2个地震报告:

http://www.ceic.ac.cn/eq.jsp?id=109220
2011-03-28 04:18:41 3.2  31.0  103.2  22 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县
http://www.ceic.ac.cn/eq.jsp?id=109219
2011-03-28 01:10:42 3.4  31.3  103.4  19 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县

为了防止他再次被我的研究吓倒,我已决定:不再给他们发布任何预报
 
举报[1]zdlh  2011-5-13 13:31
读了这篇文章的体会:钻孔应变观测的有效监测范围非常狭小。

地震的前兆信号分为主信号和次生信号,即使钻孔应变观测得到的是一种主信号(任何类型的地震都会出现的信号),也因为它的适用范围太小(距离大了之后信号太小,观测不到)而需要改进(采用其它类型的观测信号)。
日本因为地理面积小、地面财富大,全面铺开来加密布设的成本可以接受,这个不奇怪。在中国广袤的国土上这样加密布设的成本远高于地震损失而不可取。
 
 
 
 
 
秦四清
 

我们认为用钻孔应力或应变测量预测中强地震是不可行的,主要理由如下:

1、强震的孕育需要一个区域,在该区域内可能分布有多条活动断裂,钻孔的选点成为一个问题

2、目前用于应力或应变测量的钻孔深度一般在几十米,如此浅的测量数据难以反映几公里乃至几十公里处(浅源或中源地震深度)应力或应变的变化,即浅部的测量数据难以反映地壳深部的数据变化

3、即使浅部的测量数据能够反映深部数据的变化,由于缺乏应力或应变的失稳准则,也难以对实际强震的三要素做出较为准确的预测,至多可用于“事后检验”;

4、强震前的震群事件发生后,一般会发生减载作用,应力可能不会升高,反而会降低,这样不但预测不到强震,还会误导地震预报人员;

5、强震是断层中锁固体(闭锁区域)发生宏观破裂的结果,对这样一个“基本不动”的对象,近地表应变的测量可能测不到任何有用的信息

    据闻国家“十二五”期间要投入大量经费于钻孔应变测量预测地震,我们认为这是“竹篮打水一场空”的不切合实际的幻想,应该予以叫停。

 

 科学的强震预测理论应具有的特点 2011-5-16 23:45

(1) 以地震地质资料为划定孕震时空区域的基础; (2) 与岩石破裂演化过程密切相关; (3) 基于长期可靠的地震活动性 ...    

 

强震预测的科学理论与预测方法  2011-5-16 16:03

当自然无意间丢失的屠刀遗落华夏大地,生死离别的悲怆便感天动地的上演, 13 亿人内心的纠结续成不断的生命接力,不抛弃不放弃的民族从来生死相依——这是唐山、汶川与玉树等地震带给中国人的沉重记忆。地震带给人类太多的绝望和恐惧,如能及时预报大地震,则善莫大焉。 ...

 

   强震预测理论、方法与中国未来强震预测研究文集

           云南盈江Ms5.8级地震与缅甸Ms7.2级地震已得到较为准确的提前预测

下面这些文章可从http://www.progeophys.cnhttp://www.geophy.cn网站上免费下载

这些文章仅供地震预测学术研究之用,不作为地震预报的依据,任何个人和任何单位不得转载、不得向社会发布。

 

2639 秦四清, 薛雷, 徐锡伟, 黄鑫, 王媛媛, 泮晓华
川滇地区未来强震预测与汶川Mw7.9级地震孕震过程分析
地球物理学报 2010 Vol. 53 (11): 2639-2650 [摘要] ( 361 ) [HTML 1KB] [PDF 4489KB] ( 432 )

1001 秦四清, 徐锡伟, 胡平, 王媛媛, 黄鑫, 泮晓华
孕震断层的多锁固段脆性破裂机制与地震预测新方法的探索
地球物理学报 2010 Vol. 53 (4): 1001-1014 [摘要] ( 714 ) [HTML 1KB] [PDF 3425KB] ( 1084 )

462 秦四清, 薛雷
云南盈江Ms5.8级地震和缅甸Ms7.2级地震预测总结及震后趋势分析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11 Vol. 26 (2): 462-468 [摘要] ( 50 ) [HTML 1KB] [PDF 655KB] ( 63 )

21 秦四清, 薛雷, 黄鑫, 王媛媛
新疆与其边境地区、内蒙古地区及华东、华南与台湾部分地区未来强震预测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11 Vol. 26 (1): 21-31 [摘要] ( 186 ) [HTML 1KB] [PDF 1114KB] ( 409 )

1879 秦四清, 薛雷, 黄鑫, 王媛媛
西藏地区未来强震预测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10 Vol. 25 (6): 1879-1886 [摘要] ( 320 ) [HTML 1KB] [PDF 802KB] ( 264 )

1539 秦四清, 薛雷, 黄鑫, 徐锡伟, 王媛媛
山东、河北、河南、山西、辽宁海城与京津地区未来中强地震预测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10 Vol. 25 (5): 1539-1549 [摘要] ( 618 ) [HTML 1KB] [PDF 3664KB] ( 466 )

1168 秦四清, 薛 雷, 黄 鑫, 王媛媛
青海、甘肃与宁夏地区未来大地震预测分析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10 Vol. 25 (4): 1168-1174 [摘要] ( 595 ) [HTML 1KB] [PDF 2773KB] ( 419 )

749 秦四清,薛 雷,王媛媛,黄 鑫,泮晓华
对孕震断层多锁固段脆性破裂理论的进一步验证及有关科学问题的讨论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10 Vol. 25 (3): 749-758 [摘要] ( 583 ) [HTML 1KB] [PDF 2679KB] ( 259 )

 

秦四清: 不要再争论地震能否预测的问题,而应该坚信强震一定能够被预测  2011-5-18 03:13

中小地震一般为随机事件,难以预测,即使能够预测,对防震减灾的意义也不大。但这种类型的地震数量多,蒙对的可能性较大,还是留给民间的“高人”或“大师”们预测吧,以展示他们的“东方不败”神功;而强震尤其是巨震(像海城地震、唐山地震、汶川地震、玉树地震等类似的强震或巨震),应该毫无遗漏地 ...

 

郝晓光等:强震短临预报研究战略思想探讨.pdf

 

 

汶川地震的可信应变前兆 2010-10-12

汶川地震的可信应变前兆   1. 前言 地震能否预测决定于地震是否有前兆。汶川 8.0 级大地震发生前我 ...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78395-443834.html

上一篇:地震时空探秘20110511
下一篇:地震时空探秘20110514
收藏 IP: 117.136.0.*| 热度|

2 zdlh starwind

发表评论 评论 (8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4 04:5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