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震力学计算理论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tomc

博文

深圳大学副校长 杜宏彪教授 抄襲 我论文"空间框架结构对多维地面运动的弹塑性动力反应"

已有 10354 次阅读 2009-7-18 11:05 |个人分类:抗震力学计算理论|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地震, 方舟子, 弹塑性, 动力反应, 杜宏彪

 
深圳大学副校长 杜宏彪教授  抄襲 我论文"空间框架结构对多维地面运动弹塑性动力反应"           
                    张寰华(Thomas Cheung)
 

Google查到,杜宏彪教授:

1990,毕业于清华大学地震工程与防护工程,获博士学位.

2006,广东工业大学建设学院院长、建筑设计院院长.

2008年12月,任深圳大学副校长,中共深圳大学委员会委员、常委.

 

主要研究方向:
  (1)地震工程与防护工程
  (2)结构分析理论及设计方法

发表文章:

"在任意加载路径下双轴弯曲钢筋混凝土柱的非线性分析",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1990
"斜向反复周期荷载下钢筋混凝土柱的抗震性能", 广东工业大学学报 1993
 

"用于空间钢筋砼结构弹塑性分析的杆件多维恢复力模型", 

                                                                               第六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 1997
"双向压弯钢筋混凝土柱的抗震性能",  哈尔滨建筑大学学报 1999
"三维钢筋砼框架结构非弹性动力分析",  工程力学 1999
"空间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非弹性地震反应",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1999

 

 

 
本人孤陋寡闻, 偶然有机会拜讀杜宏彪先生上述一篇论文:

 “用于空间钢筋砼结构弹塑性分析的杆件多维恢复力模型

                                        第六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 1997

 該文曾被学者参考引用, 可見颇受同行重視.

可惜也不得不声明(以正视听及申张学术道德): 杜宏彪先生这篇文章的"多个內力塑性耦合"公式是依照我论文思路推导而來的.

因为
凡用我论文思路, 从屈服面方程推导的此類"多个內力塑性耦合"公式(不管如何改头换面, 修补掩饰), 最终关键是要解决硬化模量的计算, 即我论文(20)式. 否則所有推导公式只是徒具形式, 没法执行计算.
正是在此关键之处, 杜宏彪先生几乎原文照抄我论文导出(20)式的那段文字论述(誇口一句, 其實也只能用我的觧决方法, 为它我曾苦思冥想大病一场).
然而在杜宏彪先生的参考文献中却未註明出處, 这是把别人艰辛成果轻易地窃为己有捞取名利的相極不道德的学术抄襲行为("凡是引用別人文章或想法,就算經過改寫,只要作者未註明出處,就算是抄襲").

 
沉默等于纵容, 助長歪风. 更何况杜宏彪先生为人師表, 又是大学领导和权威学者 ---- 自身不正, 如何表率?
 

1. 我论文导出(20)式的那段文字论述(省却數学式的摘錄):

 

根据向量函数关于向量导数的定义式, 
公式(18.2)
然而上面矩阵的元素仍属未知,它们是时间的函数,与(加载)过程有关,需要跟踪测定,依目前实验技术是难以測定的.
上面矩陣非对角元可写成
公式(18.3) ......
可见矩阵(18.2)非对角元之所以不为零,反映了塑性内力间的相互作用.
作为近似计算,若令这些非对角元全为零会是怎样呢?这时对角元便变成......此说明忽略塑性内力相互作用效应的近似性就相当于: 用一组形如图1的特性曲线所反映的一维内力状态的简单硬化特性来近似代表构件在多维内力状态下的复杂硬化特性.前者是构件本身固有的力学性质,跟过程无关,易于实用地预先确定.

 

2. 杜宏彪先生论文的有关敘述(省却數学式的摘錄):

 

根据向量函数关于向量导数的定义式, 不难导出式(3)中......的具体表达式, 它是非对角元素不为零的4x4阶矩阵, 反映了塑性内力间相互作用的硬化特性, 这些元素是时間的函数, 与加载过程有关, 需要跟踪测定. 但按目前所采用的实验方法和所获得的試验数据是难以确定它們的变化規律的, 作为近似计算, 令这些非对角元素全为零, 那就是用一组易于预先确定的反映单轴内力状态的简单硬化特性来近似代表多维内力状态下的复杂硬化特性.

 

请大家对照以上两段文字, 相伩"公道自在人心".

 
这次汶川地震实在震撼,不少朋友希望看到我的论文.為抛砖引玉, 今把該论文擺上互联网, 方便查阅(以前网上只能看到论文摘要).
"空间框架结构对多维地面运动的弹塑性动力反应" 全文下载 (Word file) :
 
请 多多指教!  
谢谢 各位的宝贵时间! 

张寰华(Thomas Cheung)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附录 1: 部分学术造假事件 http://www.sciencenet.cn/html/shownews.aspx?id=197680
1.原同济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杨杰将他人论文和课题列入申报材料。2006年3月21日,同济免去其生科院“院长”一职。6月21日,同济以“学术造假”解除其教授资格。

2.原清华大学医学院院长助理、清华大学教授刘辉2005年底,著名打假人方舟子发文表示,有网友向他反映刘辉在网上公布的论文发表记录有水分。经查询发现,刘辉将论文署名中的“LiuH”、实为“刘宏”所著的论文也列入自己论文的索引。经过调查,清华决定撤销刘辉清华大学教授职务,解除与刘辉的聘任合同。
3.原上海交大微电子学院院长陈进2006年1月17日,一举报人在网上指责中国首款自主知识产权高端DSP芯片———“汉芯一号”发明人陈进弄虚作假,将从美国进口来的芯片加上了汉芯字样的标志,骗取国家上亿元无偿拨款。2006年5月12日上海交大宣布撤其院长和教授职务,解除聘用。
4.北大英语系副教授黄宗英因学术剽窃行为,2004年被院方解聘。
5. 復旦大學自揭家醜嚴打學術違規, 社会各界希望其他学校效仿复旦...... 
 
附录 2: 华南理工大学上千研究生宣誓不抄论文  http://news.163.com/08/1024/05/4P0E8C0E0001124J.html
华南理工大学举行第十五届研究生文化节开幕仪式,本届活动的“学术道德宣誓”和“千人学术道德大签名”属高校首创之举,上千名研究生由研究生会主席带头举行学术道德集体宣誓尤其壮观,并在签名板上签名,以表达对学术抄袭的反对态度。

 

附录 3: 浙 大 院 長 造 假   論 文 被 撤 銷
內 地 又 發 生 著 名 學 者 論 文 造 假 事 件 ! 身 兼 中 國 工 程 院 院 士
的 浙 江 大 學 藥 學 院 院 長 李 連 達 等 人 , 分 別 在 兩 份 國 際 頂 級
學 術 期 刊 發 表 的 論 文 , 因 涉 嫌 數 據 造 假 及 一 稿 多 投 , 被 期
刊 宣 佈 撤 銷 。 其 中 一 名 涉 嫌 造 假 的 學 者 已 被 大 學 解 僱 。
李 連 達 辯 是 掛 名 作 者
浙 大 藥 理 實 驗 室 研 究 員 賀 海 波 、 研 究 室 主 任 吳 理 茂 及 藥 學
院 院 長 李 連 達 去 年 5 月 在 德 國 權 威 期 刊 《 NSA 藥 理 學 》 發 表
題 為 《 丹 酚 酸 B 和 貝 爾 普 力 對 小 鼠 慢 性 心 肌 梗 塞 心 臟 保 護 作
用 的 比 較 》 論 文 , 內 容 指 通 過 實 驗 , 證 實 丹 酚 酸 B 和 貝 爾 普
力 兩 種 物 質 對 治 療 心 肌 梗 塞 藥 理 相 同 , 對 中 醫 研 究 意 義 重
大 。
但 有 專 家 發 現 , 該 篇 論 文 改 頭 換 面 後 又 在 波 蘭 的 《 藥 理 學
通 報 》 上 發 表 , 當 中 實 驗 數 據 完 全 相 同 。 調 查 更 發 現 , 這
一 組 實 驗 數 據 原 來 都 是 賀 海 波 從 自 己 博 士 導 師 的 論 文 中 抄
來 的 。 兩 本 期 刊 均 宣 佈 撤 銷 該 論 文 。
中 國 衞 生 部 、 科 技 部 、 中 國 工 程 院 及 浙 大 均 收 到 舉 報 , 浙 大
指 造 假 只 是 賀 海 波 的 個 人 行 為 , 與 李 連 達 無 關 , 已 將 賀 解
僱 。 李 連 達 回 應 記 者 查 詢 時 叫  , 稱 自 己 只 是 掛 名 作 者 。

 

顺便一提, 別的论文或書著作者若引用我论文, 就我所知都有註明出處. 例如: 

 

"结构多维抗震理论"
市场价:¥75.00  出版日期:2006-7-22
作者:李宏男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7030170466 丛书名: 当代杰出青年科学文库
         前言:
         ......第三章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多维弹塑性地震反应, 介绍了目前应用的主要两种方法:
                塑性理论方法(此即我论文,並註明出處)和柱端假设弹簧模型......

Google查到,李宏男教授:

现任土木水利学院院长,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学历:
1978.10-1982.7:沈阳建筑工程学院土木系本科生,获学士学位;
1985. 9 -1987.6:国家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硕士生, 获硕士学位;
1987.10-1990.7:国家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博士生, 获博士学位。
国外工作经历:
1992. 7 -1994.8:美国费吉尼亚理工学院与州立大学,博士后;
1999.10-1999.11: 美国加州州立大学, 访问教授, 合作研究;
2000.10-2001.8: 美国费吉尼亚理工学院与州立大学,访问教授.
主要学术及社会兼职:
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学科评审组成员;
2. 国家自然科学核心期刊《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编委会 副主任;
3. 国家自然科学核心期刊《建筑结构学报》编委会委员;
4. 国家自然科学核心期刊《工程力学》编委会委员;
5. 国际高层建筑与城市住宅委员会 成员;
6. 中国土木工程学会 理事;
7. 中国振动工程学会随机振动分会 副理事长;
8. 中国建筑学会抗震防灾分会 常务理事;
9. 中国振动工程学会结构控制分会 副理事长; 
10. 中国建筑学会高层建筑抗震专业委员会 委员;
11.中国土木工程学会高耸结构专业委员会 委员;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76417-244194.html

上一篇:"空间框架结构对多维地面运动的弹塑性动力反应"
下一篇:塑性理论新思维: ”基于屈服面概念的弹塑性理论” (香港)张寰华
收藏 IP: .*| 热度|

1 刘继顺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9-19 13:0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