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出東方-MZLSHU(上海大學)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mzlshu007 寧静致遠

博文

上阵父子兵-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家族传承 精选

已有 10706 次阅读 2015-11-25 07:48 |个人分类:课堂内外|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题记:因为要准备一份诺奖的材料及冬季学期课程-科学史,向那些伟大的科学奖致敬!      

       1.科恩伯格父子

                     

亚瑟·科恩伯格获1959年诺贝尔生理学奖/医学奖,主要贡献为DNA聚合酶方面的研究。

罗杰·科恩伯格获2006年的诺贝尔化学奖,主要贡献为研究RNA聚合酶方面的工作,阐明了基因信息如何从DNA转录到RNA。

期待在明年上海大学国际大师的讲台上见到罗杰·科恩伯格(该项目已经立项,上海大学资助)

2.奥伊勒父子

               

                          (左父右子)

奥伊勒·凯尔平,瑞典籍德国人,生物化学家。因对与糖发酵有关酶的研究而与哈登共同获得了1929年诺贝尔化学奖。

乌尔夫·奥伊勒,他因发现了前列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特别是查明了去甲肾上腺素的神经传递物质的功能而获1970年诺贝尔生理学奖/医学奖。

3.布拉格父子

             

威廉·亨利·布拉格与其子威廉·劳伦斯·布拉格为英国著名物理学家。191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他们,以表彰他们用X射线对晶体结构的分析所作的贡献,建立了布拉格公式(布拉格定律)。时年25岁的小布拉格是历史上最年轻的诺贝尔奖得主。小布拉格对沃森和克里克(DNA结构的发现者,获诺贝尔奖)后期非常支持,沃森与克里克1953年发表了著名的DNA双螺旋结果(发表在NATURE),从此人类走入分子生物学(基因)时代。

4.汤姆逊父子

             

                            (左父右子)

J. J. 汤姆逊首先提供了电子存在的直接证据。1906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乔治·汤姆逊发现电子在晶体中的干涉现象,获1937年度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5.玻尔父子

         

尼尔斯·玻尔,丹麦物理学家,提出了玻尔模型来解释氢原子光谱,荣获192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阿格·玻尔1975年被授予诺贝尔物理学奖。

与波尔、爱因斯坦、居里夫人同时代的物理学家简直悲观。

6.西格巴恩父子

               

                            (左父右子)

曼内·西格巴恩,瑞典物理学家,1924年,他因为发现X射线的光谱,而获贝尔物理学奖。

凯·西格巴恩,198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7.居里夫妇


                   

皮埃尔·居里和玛丽·居里,亨利·贝克勒尔(上图左一)获得了1903年的物理学奖,“以表彰他们研究贝克勒尔教授发现的电离辐射现象时做的非凡工作”。后来,居里先生去世后,居里夫人不仅成功的教育了两个女儿,而且又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8.小居里夫妇

                         

                        (上图:居里夫人与两个女儿,下图小居里夫妇)

居里夫妇的女儿,伊雷娜•约里奥-居里,和丈夫弗雷德里奥•约里奥一起,因为对人工放射性的研究而获得1935年诺贝尔化学奖。其实他们有机会获得两次/三次诺贝尔奖。广为流传的居里夫人自传,居里夫人用一大半的笔墨写了居里先生,而居里夫人的权威传记就是居里夫人的小女儿写的。

小居里夫妇与中国(钱三强与何泽慧)

                     

两弹一星元勋钱三强院士(夫人何泽慧院士,上图为他们年轻时的合影。下图应该是文革期间,何泽慧教育孩子的照片,他们的孩子都是大学教授。)是小居里夫妇的学生,也被称为中国的居里夫妇。钱先生的父亲钱玄同为北大教授,何院士亦是大家闺秀。钱先生(当时何院士因二战的爆发,从德国到了法国,与钱先生一起在小居里夫妇的实验室工作,小居里夫妇对他们评价甚高)的主要贡献为发现了铀的三分裂和四分裂,回国后为两弹一星的总负责人。

黑白照片真经典,父子/夫妻合影可见事业上相得益彰,亲情深厚。大致可以看出那个时代科技强国的底蕴以及实验室的传统,比如英国卡文迪许实验室,法国居里夫人实验室。

特别感谢博客好友史晓雷老师指正物理学奖照片的错误(见评论)。

(注:图片来自网络。)

关于今年诺奖:

诺贝尔化学奖变成生物化学奖   blog-2757522-926249.html

  屠呦呦获诺贝尔生理/医学奖    blog-2757522-925449.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757522-938329.html

上一篇:坚强地活着
下一篇:基础与学科发展的结合-课题组研究生汇报后
收藏 IP: 180.168.188.*| 热度|

16 蔡小宁 叶绿洲 田云川 谢平 黄永义 史晓雷 李孔斋 杜超 唐凌峰 姬扬 杨正瓴 熊孝波 陈冬生 biofans shenlu gaoyz123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3 21:4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