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UEICE0396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BLUEICE0396

博文

我微笑着走向生活 精选

已有 4539 次阅读 2021-6-1 11:02 |个人分类:感悟|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今天我分享的只是我个人的经历,可能不具有普适性,大家可以当个故事听听。”


我微笑着走向生活(讲稿)

——农学读博经验分享

老师,各位师弟师妹,大家好,我是汇报人李猛。

前几天呢,老师给我一个任务,让我跟大家讲讲读博四年的心得体会。今天坐在这里听各位师弟师妹的汇报,感触很深。一下子让我想到了2017年,我第一次做组会汇报时候的场景,不得不感叹,时光如白驹过隙,转眼间,我就要面临毕业了。

1622516104(1).png

想了几天,不知道具体要讲些什么,也不知道该定个什么题目。有一天,刚好看到一本书,书名是《我微笑着走向生活》,这是一本诗集,作者是汪国真,这首诗表达的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我觉得比较应景,所以,就把它作为今天分享的题目。

分享的内容是三个关键词:分别是失败与转折,探索与发现和迷茫与挑战,一共包括九个故事。

1622516141(1).png

其中失败与转折,包括四个故事。

首先是17苗苗苗。大家都知道我的博士课题是苗期耐冷性评价。

我粗略的估算了一下,4年间大概用了近2万株甜瓜苗,我想这个应该是创了咱们课题组记录了的。这2万株苗有近一半是在17年消耗的。当时用了40个材料进行苗期评价,我是分两批来做的,每批20个品种,大概是100多盘苗。怎么把这些苗运到实验室取样是遇到的第一个问题。接着是取样,每次取样,都要找6-7个人帮忙,从早上7点开始一直到晚上11点。再后来是测指标,需要找6-7个人磨样,一周不停也只能完成一个指标的测定。

17年我博士刚入学,一边做实验一边上课。很多时候遇到上课,经常饭都吃不上。加上刚到课题组,一切都很陌生,因为我的性格,很怕麻烦别人,但是一个人的能力实在有限,需要找人往山下运苗,找人取样,找人磨样。晓宇、好斌、罗飞那段时间都有帮我过,那段时间真的是特别考验和锻炼人。翻开17年的日记真的是字字血泪,有人说能说得出来的痛苦都算不上苦,所以还好都挺过来了。

这些都不是最崩溃的,最崩溃的是测完之后发现低温处理的温度可能有点高,处理之后各材料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用当年比较流行的一句话就是:辛辛苦苦大半年,一朝回到解放前。后来通过与导师探讨和大量查阅相关文献,才确定了现在的处理温度,同时也把40个材料缩减为10个。

由10℃到6℃,由40到10,那么通过这个转折,我想给大家分享的是不要去盲目的做实验,也不要贪快求多。大家在做实验的时候,特别是大批量的试验,一次成功的几率很小,这样反而会拖慢你的实验进度。对于刚接触科研的你,也会严重打击你做科研的信心。所以说,最好能做一个预实验,看看初步的结果,摸索优化试验条件,做好充分的准备。

 

第二个故事,为什么做多胺,进入课题组早的同学,像晓宇、高歌、罗飞他们可能知道我最开始只研究CBF这条途径和MAPK,这些东西做了大概有一年的时间。就是这张图浇灭了我所有的幻想,发现CBF解释不了两类材料解释不了它们耐冷差异的原因,当时就觉得天塌了。

后来,我就去跟老师聊这个事情,聊的结果呢有两个解决方案,一个是说可能4℃处理的温度太低了,毕竟咱们筛选材料的温度是15℃和6℃。另外呢,也就是说搞科研要多条腿走路,当时老师给提的意见就是说以看看多胺和ABA这两条途径。

这次谈话是我研究课题的一个大转折。改变了温度之后,基因表达就与表型相一致了,然后同时也发现两条途径也确实参与到了甜瓜幼苗的低温响应中。再往后就慢慢的发展到现在我所做的这个课题。

通过这个小故事想给大家说的就是要多跟咱老师沟通,主动及时的沟通,尤其是重要节点,制定方案的时候,试验遇到问题或取得实验进展的时候。多渠道跟老师聊一聊,避免把路走偏了或者走绝了。

 

第三个故事叫 事不过七,这是发生在酵母单杂交试验构载体的过程中。我一共有9个转录因子需要连AD载体,其中有8个一次都构成功了,只有一个没成功。所以我就重复去做,一遍不成,再来一遍,不断地去改变条件优化,甚至是重新克隆基因做起。当时就觉得分子生物学真是个玄学,什么条件、药剂、方法都一样,9个里面8个都出来了,唯独这一个,一直做不出来。反反复复的,直到第六次才成功,整个过程用时一个半月,中间数次心态崩的稀碎。

通过这个故事想要跟大家分享的是坚持就会有胜利的转折,坚持就会有收获。做科研是个很艰难的过程,一定要坚持下去。我在找配图的时候就发现了这句话,分享给大家:“成功路上并不拥挤,因为坚持的人不多。”

说到这儿呢,我也想跟大家分享一个心得,希望大家在读研的过程中适当的读一些鸡汤文。现在大家似乎对鸡汤文很反感,这个心态我觉得其实不太对,因为毕竟咱们读研路上很辛苦了,需要有一些温暖的东西给我们一份心灵上的慰藉,是自愈,也是一份力量。我比较喜欢的一句鸡汤是“现在你所受的苦都将照亮你前行的路”。在这也送给大家。希望大家都能坚持下去,守望云开。

 

第四个故事是难得一见的荧光,这个故事呢,想必大家已经听了很多遍了,我也用这个故事去开导很多人。

去年的时候,因为疫情5月份回来,当时我有一个计划,就是计划“十一”之前把所有试验做完。

到校后,我就开始做双荧光素酶实验,为什么一上来就做这个实验呢?主要有两点:一是它是转录调控的经典实验,另一个就是咱们实验室已经有人给探路了,想着就不用再重新整理试验方法了,而且遇到问题的时候也有人可以请教了。

大家可以看一下上面这个是我第一次照荧光的时间,是8月21号,那么从养烟草开始,加上构载体,也就是说6月份的时候基本上就开始这个试验了。万万没想到,别人一下就做出来的试验,我重复了5次最终也没有做出来。而且一次比一次失望,那该怎么办呢?这时候,就放弃了。转去做了GUS试验,结果GUS实验成功了。又重获了信心,觉得两种方法证明试验太单薄。这时候,看到张老师那边的学生也在用活体荧光成像仪,发现他们做的荧光素酶试验。就跟他们交流,最后就学了这个方法——荧光素酶报告实验,很快这个试验就做成功了。当看到荧光的时候,我特别的开心,当时高歌和晓宇都在,她们也见证了这一刻,现在想起来还是会很激动。那天做完实验回宿舍的路上阳光很温暖,空气很清新,周围的一切都仿佛蒙上了温暖的滤镜。

大家可以看一下这个时间,已经是11月16日了,距离开始做这个试验已经过去5个月了,也就是说这5个月基本没有进展,有时我在想如果一上来我做的是LUC试验,也许去年我就可以毕业了。通过这个故事想告诉大家:前人成熟的方法也许不一定适合我们,当发现做不下去的时候就不要一味的去机械性的重复试验,已经撞到南墙了,要及时回头,搬个梯子翻过去,挖个地道钻过去,是不是都行?

1622516167.png

通过以上这四个故事呢,希望大家在科研过程中:不要盲目的去做实验一定要有一个计划,所谓凡事预则立。第二个是说遇到一些问题的时候,在研究的关键节点一定要去跟咱们老师沟通,沟通不是索取,是去跟咱老师探讨,探讨之前自己要做好准备,有自己的主见,也要听听老师的意见。第三方面是说一定要去坚持,无论是实验中遇到的问题还是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或挫折,一定要学会调整心态,坚持下去。最后一点是期望大家有破除原有框架的魄力,也有另辟蹊径的勇气。我希望大家做实验、发文章都能一帆风顺。那万一失败了呢,也希望大家能够尽快的找到自己的转折点。

 

接下来是探索与发现,那么探索与发现伴随着我们整个研究生阶段,读硕读博本来就是一个探索与发现的过程。今天我给大家分享三个故事。

首先是马泡瓜缘起。关于这一部分,其实我之前写过一篇博文,原标题叫《我与马泡蛋子的缘分》,马泡瓜在我们当地叫马泡蛋子。上研究生之前,有段时间我特别想学的一个专业是野生植物资源开发与利用。一心想研究马泡瓜,当时真的很天真,后来才知道,只能做老师的课题,所以就做了硕士阶段土壤方面的一些研究工作。

准备读博的时候,张老师就把我推荐给了咱老师。咱们老师可是研究甜瓜的,这下子小马泡就有了用武之地。这是当时我博士申请考核的时候的一张PPT,从此马泡就正式进入我的课题。今天早上罗飞还跟我探讨马泡的种植问题。那么这部分其实我想说的是兴趣的问题,探索与发现需要兴趣的引入。再往大的说,大家既然选择了农业,一定要培养对农业的兴趣。另一个我想说的是要有目标,单纯的兴趣不能走的长远,没有目标等同于行尸走肉,有目标的引领才能走的更远。

 

第六个故事呢,是叶角的发现。当然不是我发现了叶角,而是发现可以用叶角来划分甜瓜的冷害级别。

讲个故事是给大家分享两点体会,一个是搞农业要俯下身来,只有俯下身来才能发现问题,比如田间的蚜虫和红蜘蛛,都是最先发生在叶背面,走马观花的看一遍很难发现问题。第二个是正向的反馈,叶角的发现是我整个博士阶段最高兴的事。我现在还记得那个中午跟晓宇从山上下山的场景,虽然天下着雨,但依然很开心。这个时候刚经历了17的大失败,所以很受鼓舞,可以说是重拾了科研的信心。那么我也希望大家都有这样的时刻,而且越多越好。

 

第七个故事呢,武林秘籍。行走江湖,各路大侠靠的是武林秘籍。那么咱们做试验,靠的就是实验方法。上面罗列的这些试验,在我之前咱们课题组是没有人做过的,没有人来告诉我这个试验是怎么做的,全部需要自己去学习,去探索。现在这些实验方法在大家手里可能就是两三页纸,但是这两三页纸当初可能是两三个月,甚至半年才总结完成的。

今天跟大家分享的是酵母单杂交试验。第一张照片是我去找其他课题组学习方法时拍摄的,时间是2019年6月28号,第二张照片是我拍的最后一张单杂的照片,时间是2020年的1月18日,大家可以算一下这个时间,将近七个月的时间。期间遇到了很多问题,几乎是一步一个坑,现在大家做这个实验一个月甚至半个月就能把这个实验完成。有时候我在想,如果当初咱们课题组这个方法很成熟,我是不是就又可以提前半年毕业?

讲这些倒不是说我有多牛,而是希望大家珍惜现在的成果,勇于探索,这些实验呢,只是证明转录调控的,还有像EMSA试验,在组培基础上大家可以尝试做CHIP试验,后面还有蛋白互作的方法,希望大家都能够无所畏惧,潜心探索,一点一点的把这些实验方法技术都拿下,发出更高水平的文章。

1622516219(1).png

总结一下,读研的过程就是探索发现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兴趣的引入,目标的引领。然后呢,一定要俯下身,沉下心来获得更多的再正向反馈,建立探索的信心。对于未知领域,要敢于开始,也要勇于的尝试。

 

第三部分想跟大家分享的是迷茫与挑战。分享两个故事,一个是站在台前说话,一个是给大家分享一下这次去面试的经历。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一个人都有短板,我读博的目标之一就是再高校当老师。当老师就必须站在台前说话,然而这恰恰就是我的短板。我是内向型性格。一在台上说话就很紧张,一紧张说话速度就快,有人给我反映说像机关枪似的。所以呢,我就有意识的去锻炼自己。比如17年在赤峰的学术会议上作报告,参加学术演讲大赛。我有一个习惯,就是在汇报之前准备讲稿。今天也一样,同样准备了稿子。这是当时准备的稿件,大家可以看到上面密密麻麻修改的痕迹,这也是练习的痕迹。17年,这是我第一次参加学术会议,和李悦鹏住一个屋,晚上和早上我一直在修改、练稿。还有准备学术演讲的时候,曾经在这个屋里自己录视频,然后看回放,一遍又一遍的练习,真的嗓子都哑了。最后在学院拿一等奖,然后在学校拿二等奖。说实话这些我当时真的都没敢想过。因为学校演讲比赛给我进行PK的,基本上都已经有文章发表了,我当时讲的还是芽期试验,所以能拿二等奖我已经很满足了。

这次面试候场的时候还挺紧张的,但是站在台上之后,反而不紧张了,面带微笑,扫视四周,跟台下的人进行眼神交流。我觉得这得益于有意识的自我锻炼,也得益于咱们平时的大组会和小组会的锻炼。

通过这个故事呢我想给大家分享的是跳出自己的舒适圈,挑战自己,有意识的去改变自己,锻炼自己。认真对待,珍惜每一次大组会和小组会锻炼的机会。

  

最后呢,具体给大家讲一讲这次面试的经历。

读到博士阶段,未来到研究院所和高校工作的几率还是比较大的,一般进公司的几率还是比较小的。所以首先给分析一下今年进高校的形势。

大家可以先看一看这三个学校引进博士的这个要求。

理科类全部要求有一区和二区的文章发表,那么大家可以猜一猜这些学校是什么水平?第一个是**学院的,这个是**学院的,这个是**学院的。大家可能都没有听过这些学校,这些学校甚至没有硕士点,科研条件可见一般。目前一些双非院校的辅导员岗都开始招博士了,整体上的就业形势非常严峻。有些同学可能说读博太辛苦了,以后不想搞科研了,想去一个普通的学校呆着,同志们,清醒一点,看看以自己现在的努力程度能不能进去?

虽然现在大的环境在提倡破四唯,不要唯论文,不以SCI论英雄,我看到咱们学校最近在修订研究生培养方案了,要求不以单一发表SCI论文数量和影响因子等指标作为学生毕业和学位授予的限制性条件。不唯论文,并不是不发论文,论文是小同行的认可,我觉得博士找工作看论文这一状况,谨代表我个人的观点,至少说五年之内还很难改变,尤其是你想去一些处于上升期的高校。所以大家还是要早筹谋,潜下心来,好好做实验,努力发文章,发大文章。

另外一个呢,我想说的是大家要把眼光放得长远,把眼界放宽。因为等你找工作的时候给你竞争的,是全国农业院校和研究所的学生。

1622516241(1).png

通过以上这两个故事呢,我想告诉大家的就是一定要挑战自己,主动的锻炼自己。然后放眼全国,一个人的成功是多方面促成的,是众人拾柴的结果,大家也要早点着手,提早规划,未雨绸缪。

今天我分享的只是我个人的经历,可能不具有普适性,大家可以当个故事听听。

最后呢,把这首诗送给大家。

无论生活以什么方式回敬你。

你都能够微笑着走向火热的生活。

祝大家最终都有一个美好的前程。

谢谢!

1622516266(1).png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663057-1289179.html

上一篇:老博士的二〇二〇
收藏 IP: 218.24.88.*| 热度|

7 郑永军 柳林涛 武夷山 蔡宁 陆仲绩 邝宏达 罗方雪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7 04:0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