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的大蓝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nitzschia 重要的不是生活得最好,而是生活得最多

博文

心之流

已有 2537 次阅读 2021-5-4 12:19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最近看到一个关于orgasm的说法,说中国有超过一半的女性不知道什么感觉,这也没啥好大惊小怪的,毕竟我们是以含蓄为美的东方文化。最近一直在读《心流》,比起orgasm, 我感觉心的流动才是眼下社会更稀缺的东西。

    14年我自我诊断为产后抑郁症,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处于一种淤塞拧巴的状态,直到17年前后才渐渐走出了那种状态,在19年7月时候感觉自己基本上已经恢复到了产前那种状态,到现在差不多又过了两年,进步不太大,主要一直忙于工作,没太有时间看书学习,也静不下来心来进行冥想瑜伽之类的练习。除了看样品外,我发现自己很难处于一种专注的状态,更谈不上有心流之类的体会了。对孩子也谈不上有耐心,尽管我知道母亲在孩子幼年的影响力有多大。最近还读到一篇文章说四十岁以后随着身体雌性激素水平的变化(主要是催产素的降低),人就越来越难保持平和稳定的情绪。虽然把这一切归结于激素这一客观条件可以减少自己的内疚,但是总能看到有一些人即使年过古稀依然活力四射魅力无穷,那些人可以把生活中最微不足道的时光活成一个个高光时刻,就是因为他们的心里有一股力量不停地流动着。

《绝命毒师》中老白说他总是感到很害怕,睡觉的时候依然能感觉身上一股恐惧的力量在作祟,常常在深夜恐惧到哭泣,自从发现自己得了癌症之后,这种恐惧反而消失了。《百年孤独》中家族第三代阿尔卡蒂奥生性暴戾,贪赃枉法,最后被枪毙,在临刑前他感到从一生下来就困扰自己的恐惧感消失了。这两种摆脱恐惧的方法对普通人来说都不可取,《心流》说的另外一种方法,就算身陷囹圄,疾病缠身,面对死神也能感到幸福。《黑暗中的舞者》中莎玛为了维护好友比尔的尊严誓死不说出真相被判了绞刑,在临上刑场的途中,巨大的恐惧袭来,她变得瘫软如泥,好友知道莎玛酷爱音乐剧,于是让她想象在舞台上演出的场景,莎玛迈着舞步奔向绞刑架,从容赴死。一如鲁米所说,哪怕是死你能不能死得从容一点。

   《心流》中写到一个被关进集中营的犹太人通过观察牢房中每一个细节,感知每一寸空间,从而获得了心流的体验幸存到了最后得救的时刻。我们小学语文课还学过一个革命烈士小萝卜头的故事,在阴暗潮湿的牢房长大因为营养不良而长了一个大脑袋,在这样的环境下,他坚持学习,没有纸和笔,他就在地上铺上了一层土,用钉子画画。还有《肖申克的救赎》,当安迪坐在屋顶上看着狱友们喝着他为大家赢得的啤酒,带着似笑非笑的表情。有一种鸟儿是永远关不住的。

    有几种职业是比较容易获得心流体验的,包括外科医生、攀岩者、作曲家、作家等,书中还提到一位流水线上的工人是怎样获得心流的,让我想起一位做煎饼果子的师傅,他的每个动作都带着点舞蹈的意味,都是普通的劳动者,如果一个人总是愁眉不展唉声叹气,做出来的煎饼果子的味道肯定大不相同。树木希林在《橙沙之味》中煮红豆的时候还要跟豆子聊聊天,她做出来的铜锣烧总让人们的队伍排的很长很长。还有大神级一样的人物心理学家米尔顿艾瑞克森,因为患上脊髓灰质炎终身残疾,还是色盲音盲,在十几岁的时候被医生说活不到天明,他靠着不仅仅是顽强的毅力还有天才的催眠能力不仅活了下来,而且一生过得精彩无比。

蔡康永谈起张爱玲时说到,许多人因为她的小说尝到了本来如囫囵吞枣般的人生滋味,年轻时的我也是张迷,因为害怕肤浅于是过上了一种为了深刻而深刻的生活,直到把自己带到了一条生活的幽静,在里面渐渐迷失。原来人还可以这样从容地度过一生。尽管我以前也曾读过类似的不少书,可能只有到了特定的人生阶段才能获得相应的感悟。加缪说他只要活过一天真正自由的日子,哪怕剩余时间都在牢狱中也无所谓,生命中的每一个细节都值得细细品味,而且回味无穷。我以前很喜欢那句话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现在感觉王阳明临死说的此心光明亦复何言更令人动容。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61002-1284988.html

上一篇:你是个好孩子吗
下一篇:心之流(二)
收藏 IP: 112.9.115.*| 热度|

11 陈新平 李宏翰 武夷山 尤明庆 郑永军 孙颉 杜占池 胡新露 黄河宁 廖晓琳 文玉林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全部作者的其他最新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13:5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