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zhuang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chzhuang

博文

对于理性的361度透视

已有 2355 次阅读 2017-3-15 10:35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1、理性与现实

所谓的理性包含活在现实里,而不是活在想象里,比如活在武侠小说二次元动画虚拟空间美好理论里。有时候,我们觉得现实有些残酷,就想躲在哪个想象的地方,但这就像驼鸟一样,解决不了问题。

即使现实是残酷的,残酷的现实也是现实,而虚拟的美好也是虚拟,而且虚拟的美好背后也往往有现实的残酷,虚拟的背后也都是作者的设计。所以,回到现实来吧。当然,这与我们常说的“好现实”也不一样,好现实是我们回到现实并且被现实同化。而爱智慧则不然,回到现实再去改变现实,让现实世界更加美好。真的猛士,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更敢于给伤口敷药止血。

这也是佛家所说的觉知和平等心的现实应用。

2、理性与独立

人生和社会都有三个阶段:骆驼,狮子和赤子。中国社会还处于骆驼到狮子的过度阶段,前三十年的不足之处是有迷信苏联之处,后三十年的不足之处是有迷信美国之处。迷信苏联,过于斗争。迷信美国,过于放任。真正的理性,既要批判中国的不足,也要批判美国的不足。不要将苏联的缺点当成优点学习过来,也不要将美国的缺点当成优点学习过来。

中国什么时候到狮子阶段?就是当中国能提出世界级的科技,经济学和文化。这时候再进入文明领域,就到了赤子之心。这就是不忘初心。

3、理性与不盲信

所谓的理性,还包含不迷信标签,而是就事论事。比如“某家”,“某派”都是大词,附着在这个大词下面,有不同的人,他们的观点经常是不同的,即使是同一个人,他们的观点随着时间也会有变化。所以,不要认为“某家”,“某派”就是铁板一块,还是要就事论事,具体事情具体分析。使用大词进行思维推理,容易走极端。比如“某家一切都好”或者“某家一切都不好”。

所谓的理性,包含分析地看问题,而不是相信标签。比如“平等”,起码有两种平等,一种是基于实力的平等,实力跟我一样,我们平等谈判吧,这是现实所谓的平等,第二种是超越实力的平等,你是弱者,我也平等待你,这只在少数圣人那里做到了,至于大同社会的普遍平等,离这个世界还很遥远。如果理性程度不够,会将第一种平等美化成第二种平等,就误以为中国是弱国美国也会平等对待中国,这就会导致判断的错误。

同样讲理性,苏格拉底式的“理性”与黑格尔理解的“理性”,就完全不同。黑格尔的“一切真实的都是合符理性的”,其实会导向丛林主义,黑格尔在《历史哲学》中认为欧洲殖民美洲是理性的进步,他混淆了内因和外缘,夸大了战争的作用。西方对于“理性”的理解也会变化,有时变得越来越好,有时变得越来越差,这些都需要我们自己理性的判断。

4、理性与平衡

所谓的理性,主要是智商层面,也需要与情商平衡。所谓经史合参,也就是经典与历史(包括当代)要一起学习,这样才更容易平衡。光看经典,有时会过于天真,忽视了现实世界的阴暗面,容易把他者想象得太美。光看历史,有时会过于沉郁,忽视了自己和他人的美好面。

所以,经史合参是比较好的。经史合参就能够看清楚这个世界的残酷面,却还能够热爱这个世界改变这个世界,这才是真正的英雄主义。理性与情感,其实并不矛盾。

5、理性与判断

所谓的理性,还包含判断力。对于他人的思想,要尊重但不要盲目接受,尊重他人表达自己思想的权利,但同时也要启动自己的理性判断力。对于来到我们面前的每个思想,要判断这个思想的优点和缺点分别在什么地方,要判断这个思想是否经过历史检验,要判断这个思想是否可以适用于当前生活。如果说每个思想都是对的或者都是错的,这相当于没有做出判断和分别。而判断和分别,正是带来“进步”的基础。

儒家所说的:“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分辨善不善的能力,学习优点改进缺点,这也是理性的作用。理性的作用,用之于科学就是科学研究,用之于价值观就是人格培养。

6、理性与超越

所谓的理性,还包含对于感性和知性的反思和超越。感性就是我们现有的情绪反应模式,知性就是我们现有的知识和思想。但是这些情绪反应模式和知识思想未必全对,这时候就需要理性的力量自我观察和自我超越,看清楚感性和知性的优点和缺点,然后超越这些缺点。所谓的爱智慧,也就是不断地消解自己的负面情绪和知识,做一个更好的自己。

所谓的改变,就是理性所带来的。科学的进步,人类心灵的进步,都离不开理性的力量。


祝愿我们一起发展理性!

2017年3月2日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598357-1039546.html

上一篇:中国没有系统性金融风险
下一篇:从最强大脑风波来看程序平等和实质平等
收藏 IP: 59.57.165.*| 热度|

1 周健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8 14:0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