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ldThunder's Science Dimension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ColdThunder 还没想好在这里贴什么

博文

初:关于simulation

已有 4463 次阅读 2010-11-1 15:23 |个人分类:未分类|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simulation

    本来是想用第一个工作的心得做为科学网博客的初,可惜我有点等不及了。今天的coffee break从景老师那里收获颇多,趁着清醒放在这里,以供以后自己借鉴。
    在赴台参加第四届东亚天体物理数值模拟会议前夕,聊天内容自然转向simulation,起初谈论的是做simulation的人,当然少不了聊到Volker Springel,据说他是有代码不用,而要自己写的人。不管是simulation还是观测,自己做过的体会是完全不同的。这点我非常同意,不敢说深有体会,只是自己的工作中的确也获得了不少。不知参考别人的程序到底是懒得改进了还是思维被限制了,总之没有那种完全搞懂的感觉,就算一句句读完,知道每句都在做什么,还是有点云里雾里,就像我用的计算功率谱的程序。完全自己写,不仅仅是完成了从公式到程序的转变,也是对公式本身理解的加固。就算同样的公式,很多论文的记号也不同,或多或多差一点符号,很奇怪的是,当他们被转换成程序时,似乎有些东西统一了起来,更在乎公式本身的意义而不是纷乱的符号表示了。景老师提到了观测上也是如此,的确,我目前用的量,都是观测的结果,而什么影响结果,说说是可以,但是总没底,而做出这些结果的人,才是最清楚什么会影响而且怎么影响这个结果的人。当然不可能自己什么都做,所以这里也只想侧证一下,要自己动手,才能完全搞明白。改改别人的东西是永远无法超越的,别人肯定更清楚,能改的别人早改了,这是很基本很简单的推理。而目前最知名的程序,其实算法上并没有特别新意的,结构好,注释好,稳定好用,才是程序被广泛接受的原因,要做到这样离物理远了一点,特别辛苦,特别费时。但是要有突破,要做得更好,只能从更根本的地方开始和别人的路线分开,这样的确很辛苦,这才是创新。既然费时,那就牵涉到毕业的问题,而在景老师看来,这完全不是什么问题,而且我们这边的毕业要求可以说是全世界最低,所以完全可以安心做一个风险比较大的东西。其实在这里,估计各位老师的观点可能就不太一样了,必尽导师还是要对学生毕业负一定责任,或者还有其他原因,一般不太会有导师让学生在硕士博士的时候做风险特大的东西。其实我倒是挺想尝试,堂堂一个数学系出身,光从修过数值计算而且是MIT的教材,就应该比别人更有优势那么一点点,自己也很自恋得觉得自己够仔细,够有耐心,又喜欢这种编程编上瘾的火热感觉。人生道路已经走成那么风险的了,应该贯彻到底。接下来就问了景老师simulation的未来方向,景老师指出他觉得IGM大有可做,辐射转移那些。因为IGM似乎扮演的是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大的宇宙学环境中演化,在小方面影响星系形成。比如星系质量函数在两端都少了点,大端可能用AGN反馈去处理,而小端,恒星小,形成的AGN不够,可能就是IGM的原因,热而塌缩不了,所以抑制了小星系形成。的确是个重要而又很有意思的研究对象。聊着聊着接着就说到了一些体制啊人员啊的问题,说到一个人基本35岁就定型了,就能看出来这个人到底如何,成就多大,不会有太大变化。35,也就是PhD之后7年。好好努力吧。在国外,选人才用的是potential,看博士和PhD的工作的,而不是“姜还是老的辣”的选人模式,所以所长有很多相对年轻的。另外还了解到,原来都是有了出色工作之后就管行政了,就没有很多精力再去做一个特别出色的工作了。其实这也挺符合人的“学习”能力随年龄的退化。只是觉得主导权的交接可能比我预想得要早。和景老师聊天的机会不太多,但是张老师非常建议我们多和景老师聊天,而的确在这没几次的聊天中,能看出景老师的观点的确高于他人,清晰而实用。在我看来,coffee break是成功的,在于老师们的贡献,他们的随口聊天总是学生的莫大激励。而我做为一个学生,不仅要时刻提醒自己不能眼高手低,更要不时地去接受这种激励,有了他人的观点做为参考,才能建立起属于自己的坐标系。这也是在科大时候去参加他们组会的重要目的之一,接受袁老师的洗礼。在此感谢带给我很多激励的老师们,还有同学们。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59737-379334.html


下一篇:俺 何がびびってる?
收藏 IP: .*| 热度|

1 徐磊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7 09:1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