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quirrelroco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quirrelroco

博文

云中的血雉 精选

已有 6567 次阅读 2017-3-21 10:04 |个人分类:自然可说|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科普, 生态, 博物, 自然保护, 自然可说


  丙申尽,丁酉来,光阴兜兜转转。
  一五年夏,西藏。我们要翻越一个垭口,下到吉隆沟里,去调查喜山长尾叶猴。西藏是只能体会,却无法想像的地方,经幡轻颂,金山如瑶。盘山路上,三台车踯躅蹒跚,时风时雨。不知在哪个转角,雪山顽皮地轰然而出,不远不近。鼠兔潜,云雀高,金雕兀自在湛蓝的天空骄傲。无论河谷湿地、飞瀑激岩、深暗杉林,还是在雪线荒原,都有或大或小,或娇艳或素简的花儿盈盈而立,五彩斑斓。当你乐此不疲时,高原反应偏偏又如期而至。
  低氧任谁也不好受,车也一样。在海拔5000米的地方,终于有台车耐不住,水箱过热,趴窝。车右深不见底云遮雾绕,路左壁立万仞雾绕云遮,耳边除了山风还是山风。没办法,只能坐等。我闲不住,抱着相机游走,战战兢兢。偶尔风急,看到上方岩石隐隐有大鸟探身。是则孰不可忍,顾不得气喘如牛,如金猴附体,攀缘而上。上到5100,竟然云开雾散,一掬澄湖来得猝不及防,湖那边冰川绝立,恍如禅喝,我以为的鸟却没了踪影。跃坐乱石,头疼欲裂,汗如雨下,万念俱灰。这就是高原,峰回继路转。正当我呆若木鸡的时候,身边的石丛里窸窸窣窣,转而四下咕咕雊雊,百十只鸟突然冒了出来,斑斑啄啄,亦步亦趋。稍远的大石上,一只绿中侵红的鸟孑然而立,神态翼翼。是血雉!我刚想换个机位,它一声长啼,整群雉鸡瞬间躲得无迹可循。而那云,也像幕布一样,适时地掩了上来。《乐府诗集·雉子斑》里,老雉教小雉“无以吾翁孺”,意思是说离人远点儿。这躲在云中的血雉,难道记往了祖先的劝说?
  血雉只是全球约270种鸡形目鸟类中的一种。《诗经》描写雄性雉鸡的飞行,说它们“泄泄其羽”。泄泄大致是徐缓的意思,鸡形目的鸟起飞之后多半滑翔,确实缓慢而优雅,但它们起飞的时候扑扑楞楞,就不怎么好看。这是因为这类鸟大部分时候都在地面活动,后肢强健,善走而不善飞,人们因此也把它们称为陆禽。因为不善飞,所以它们绝大部分都是留鸟,每种雉、每种鸡、每种鹑都在特定的范围里活动,与当地的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傣家曼妙学孔雀,哈尼婀娜拟白鹇。也因为不善飞,容易被捕捉,腿上肉又壮,人类演化历史上,雉鸡就成了重要的蛋白质的来源,至今也是我们盘中价廉而美味的大餐。《诗经·兔爰》讲到雉被捉时,用了罗、罦、罿三个不同的字,代表三种不同的捕捉工具,世界各地用来捕捉野鸡的工具,古往今来,还不知有多少。
  鸡形目的鸟,因为多在地面活动、营巢,除了人类以外,天敌甚多。所以它们的雌鸟、雏鸟都羽色暗淡,斑麻如土。它们更有个独特的蹲伏反射,天空一有猛禽出现,便立即伏在地上,既然逃不掉,就好生躲起来。血雉更是做到极致,据说雌雉孵卵时,即便你故意赶它,它也不会移动,装得像自己根本不存在一样。至于说实在遇敌不去,为了保护雏鸟,亲鸟故意飞起吸引天敌注意,“蜚从王孙行”的故事,更是感人泣下。
  鸡形目的雄鸟与雌鸟不同,往往色彩明艳,松鸡、金鸡、孔雀莫不如此,程度的差别而已。一般,颜色稍素朴的,都是一夫一妻,颜色鲜艳的便可能一夫多妻,所以李白才会感慨“白雉朝飞挟两雌,…,我独七十而孤栖”。至于松鸡科的鸟,更发展出复杂的婚配结构和求偶方式,蔚为大观。大自然里,可说的事少,不知的事多。
  中国古人视雉为耿介之鸟,也许是它们必争得鸟死网破,死后立僵的缘故,所以《周礼》里有“士执雉”一说,以示气节。血雉之所以为血雉,可能是因为远远望去,它们像淋了一场血雨,鲜红贴着身体,在绿色羽衣里淋漓而下,连脚都被染红。不晓得这一身殷红从何而来,我知道的是,它们的活动范围夏高冬低,但总在海拔2000米以上,离人尽量远,它们数量已经不多,位列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名录。也不知它们披着这一身血衣,还能躲多久。
  丙申尽,丁酉来,万物起起伏伏。

 


雄鸟
 

雄鸟
 

雌鸟
 

亚成体
 




原文发表于《中国科学报》(2017-2-17 第4版 自然 自然可说) 此处略有删改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59438-1040715.html

上一篇:森林的医生
下一篇:半个故事
收藏 IP: 60.219.211.*| 热度|

45 蒋德明 刘全慧 王从彦 张珑 王德华 陈楷翰 黄仁勇 冯大诚 李志俊 陈小润 杨正瓴 徐令予 赵序茅 吕喆 李学宽 董全 陆俊茜 张叔勇 王成玉 张江敏 吕洪波 晏成和 朱朝东 邹桂萍 汪晓军 王代平 水迎波 郭向云 易雪梅 马磊 王春艳 王剑 吉宗祥 丛远新 苏德辰 李土荣 张海权 ljxm zhenbukexue qx12 bridgeneer biofans nm2 aliala liyou1983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8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9 16:0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