籍工场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jlpemail

博文

在华东石油学院听文学讲座(外一则)

已有 2286 次阅读 2018-10-24 18:53 |个人分类:散文广场|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在华东石油学院听文学讲座(外一则)

籍利平

     

-------------------------------------------------------------

1985年5月,我刚二十岁,正在山东胜利油田进行生产实习。

我们区队居住的地点是华东石油学院招待所。

我偶然看到了海报:石油学院邀请了著名作家王润滋、左建明与大学生们谈文学。

我这个文学爱好者,欣然前往。

    报告由王老师主讲,左老师不时插话或补充、解释。王老师谈到了他创作《内当家》和《卖蟹》的一些鲜为人知的细节。《卖蟹》收入了八十年代的中学语文课本,教科书是我的藏品,所以还记得。

    王老师曾经面对比较狂热的学生们,冷静地说:你们,这几百个同学中,将来假如能有几个坚持对文学的爱好,我就知足了!当时,我也和大家一样,以为王老师过低地估计了人们对于文学的热爱和激情。二十二年以后,我觉得王老师的预言是对的。当时非文学专业的学生自不待言,学中文出身的,真正将文学作为自己终生事业的并不多。许多人改弦更张了,因为忍受不了冷清和寂寞。

    我是今年第二次到威海,从《威海名人》上得知王老师已经作古五年的。中国文坛损失了一个一贯低调的优秀作家,可是他留下的作品将影响一代又一代人。

    王老师的那首五言诗歌我很喜欢:我本山路草,根自石间生,结得几粒籽,还落此山中。

    不自比大树,自比山路草。不傲视群雄,而是谦虚地把自己的作品比喻为几粒籽。

优秀的作品源于生活之水,并且更加凝练、深刻、升华了。山路草是有着顽强的生命力的。草籽落山中,还会生长出更多的绿草来。

那天晚上,还有同学提问,说起了礼平小说《晚霞消失的时候》的创作故事,都得到了解答。

以上文字写于2007年5月。不经意间,又过去了11年。33年前,一起听过报告的大学生,不知还有几个坚持着对于文学的关注和热爱?如果坚持下来了,一定有著作问世。

------------------   拜访作家或者编辑  ------------------------

我利用出差的间隙,拜访过几个作家或者编辑,比如青海的井石老师(1989年秋季,他还在德令哈的《瀚海潮》杂志社,后来调到了《青海湖》杂志社)、天津《小说家》编辑部的画家、编辑赵中令老师(我还保留着他写的字条);还有未曾谋面的武警作家——李晓伟老师(后来我去拜访他,可惜没有找到),我在祁连山深处,从青海电台听到他的小说后,写信索取。他立刻寄来了小说集《野性谷》(此书不知被哪个战友收藏了,未曾归还);二炮作家尹卫星(赠我长篇报告文学《中国体育界》,指出小说改编剧本的难处),我是在南礼士路附近拜访的,当时还没有调入北京。

北京的赵怡平老师,编辑和刊发过我的小说《雨夹雪》、散文《红营房》和诗歌习作《城市故事》。在交谈时,他笑着指出了我的错误——不该在散文《红营房》里提及小说《雨夹雪》里的人物(我把小说人物原型和人物自身混淆了)。谈话的地点——沙井胡同,距离我目前的工作地点很近。我曾经三番五次地重走沙井胡同,重温第一次走入这个胡同时的感受;也不只一次旁听了板儿爷们对于沙井胡同和沙井胡同15号的介绍。

1990年代对于文学的热爱和执着,曾经打动自己也打动别人(包括妻子)。

可惜,我在自己的大地测量专业和业余爱好上,都不是玩命的主儿。遇见困难就颓废,不愿吃苦、不愿受累,用心不足、琢磨不够。仅仅满足于完成了上级交给的测量任务、仅仅满足于发表了几篇不像样的小短文。

我的散文,多数是纪实性的习作。尽管发表各种文章,总篇数100左右,可总字数远离100万。

孙文曰:革命尚未成功 同志尚需努力!

 (北京,2018-10-24)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55-1142598.html

上一篇:改唐朝郑谷《中年》诗
下一篇:大地测量短视频
收藏 IP: 124.17.26.*| 热度|

1 尤明庆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07:1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