籍工场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jlpemail

博文

假如姜维不辅佐阿斗?

已有 2721 次阅读 2018-7-25 18:09 |个人分类:思维秀场|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姜维, 阿斗

    “诸葛亮死后蜀汉维持了近三十年的统治,之后的10年为姜维北伐,但46岁的刘禅对于主张积极北伐的姜维也诸多制衡,严重地拖慢了北伐的进度。而且刘禅对于宦官黄皓也颇为宠信,姜维畏惧黄皓,只得拥兵屯垦汉中的沓中(今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迭部)。最后邓艾偷渡阴平大军压境,刘禅与群臣商议如何抵御,决定派诸葛瞻领兵迎战,但诸葛瞻战败。之后,刘禅接受谯周的建议,在263年向曹魏投降。”

       假如诸葛亮不辅佐阿斗,可以放弃他。假如姜维不辅佐阿斗,可以放弃他。假如夺取了被谗言放逐的姜维权力的宠臣也放弃了阿斗,阿斗能够支撑多久?

       关键,还是姜维。在那么大的压力和掣肘之下,还辅佐了扶不起来的阿斗。10年,可以干多少有用的事情?可以出多少成果?硬着头皮,北伐真不是好差事。可惜的是,谋略那样高的姜维,完全听从了丞相的教诲,完全坚持了既定方针。

       其实,刘备白帝城托孤,也是说了实话的。阿斗可以辅佐就辅佐,不可以呢,取而代之不是坏事。历史上这样的先例,以前不是没有,后来也不是没有。(能干的副手把一号取而代之的事情,曹氏干了、司马氏也干了。)天下,从来就是能者的天下,不是庸人的天下。捡了便宜、得了天下的庸人,不出洋相的少。

        可惜,诸葛亮和后人们误解了“明主”的意思。那个不堪扶持的阿斗,得到了几十年的辅佐,真是浪费了多少人的聪明才智!浪费了蜀地人民(勒紧腰带?)贡献的军粮!

       一个人,一个捡了便宜成为“主子”的人,是不是值得辅佐?和这个人的本事关联不是太大。主要还是看,这个人有没有容人的心胸和度量?个人没有本事不怕,怕的是——怕有本事的人的背叛和取代。这也是阿斗之流的难处吧。想用能人出力,害怕能人力气太大,就多方消弱。

       殊不知,消弱身边的、手下的能人,也是消弱自己。

       阿斗执掌的蜀国,成为司马首先兼并的对象,也就不足为奇了。

       这是非常有意思的——东汉初年,蜀地的公孙述先自立为王,和后来居上的光武帝刘秀对峙若干年之后,也被平了。

       假如姜维不辅佐阿斗,蜀地的军事历史,也许会更精彩?画面更壮烈?

        可惜了,姜维的文韬武略呀!

 

*****************附录***************

为什么诸葛亮在辅佐刘禅的同时还要把持着政权呢?

 

史劲说

百家号17-03-0209:28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560719457673006&wfr=spider&for=pc

诸葛亮从刘备死后一直霸占着政权,直到他死才会政权还给了刘禅。刘禅虽然是名义上的一国之君,但是事实上诸葛亮才是蜀国真正执掌权力的人。可以说诸葛亮尽忠辅佐了刘禅,也可以说诸葛亮才是意义上真正统治蜀国的人。

刘备去世之后,蜀国的状态可以说是不太好。诸葛亮从刘备的手中接过的是一个烂摊子,这个烂摊子经过他几年的整顿终于出现了一线的生机。当初刘备在托孤的时候说过一句话,大致的意思是说:“如果刘禅可以辅佐他,那你就辅佐他,如果他没有才能,那你就取代他。”这看起来像是有两个选择,一个辅佐,一个是取代,但是事实上刘备很清楚刘禅是可以辅佐的,另外,诸葛亮也不会做出取代皇帝的事情来。那么,为什么诸葛亮在辅佐刘禅的同时还要把持着政权呢?

第一,诸葛亮认为蜀国的建设任重而道远,蜀国在刘备死后,非常不稳定,因此,蜀国的建设需要由一个谨慎小心的人来主政,而诸葛亮觉得他就是那样的。

第二,刘备死后的蜀国内忧外患。当时的蜀国面临着北部曹魏,东边孙吴的双重压力,所以他会更加小心和谨慎。

第三,随着一些政治家和军事家的离世,蜀国出现了人才匮乏的局面,谁重用人才,谁的实力就会有优势,诸葛亮非常明白这一点,所以,他也一直在处理自己与蜀汉大臣的关系。

第四,担心新皇帝,年纪尚青,没有工作经验;处理内政外交,不善于。

从这些方面看,诸葛亮为了蜀国的振兴也是煞费了苦心,即使是把持着朝政,但他也是一心想要让蜀国强大起来。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55-1125890.html

上一篇:权力让人变美还是变丑?
下一篇:抛几个媚眼迷住盛唐
收藏 IP: 124.17.26.*| 热度|

2 李颖业 谢力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4 09:5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