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olbirdzsh2015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oolbirdzsh2015

博文

不可或缺的“大活”体验

已有 2595 次阅读 2015-5-4 11:52 |个人分类:生活感悟|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近来状态不佳,一方面对于过敏性体质的人而言,春暖花开的四月份会成为一段非常难熬的日子,身体上的不适使人无暇他顾,只是尽可能完成诸如教学、论文指导等必须完成的任务;另一方面,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最近陷入了对职业发展战略的一些深层次思考,感觉颇为迷茫,没有心思按照习惯向前运转。好在随着四月的结束,鼻子的问题解决得差不多了,与此同时,对于第二个问题,也有了初步的答案,有一种“茅塞顿开”之感。也就是说,身体和思想的问题几乎同时得到了解决,顿时感觉轻松了许多。
       职业发展“瓶颈”可能是很多人都会面临的问题,大学教师的职业瓶颈一般情况下是在获得正教授职称之后。在这之前,一直是按照职业本身设定的阶梯向上攀爬,不需要考虑为什么的问题。因此,获得博士学位、博士后工作经历、海外访学经历、拿到国家级课题、出版学术专著等等都是围绕着教授职称而进行的, 具有天然的合理性。然而,等这一切都实现以后,也就是外界所施加的一些”指标“都超越了以后,很多人就失去了继续奋斗的动力,或者是不知道应该如何继续奋斗,也就到了职业发展的顶端,即所谓”教授到手,事业到头“就是这样的道理。这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很多时候并非教授本人的懒惰,而是确实不知道该怎么继续提高。这也是我苦思冥想的关键问题。
     
参加教育部的网络培训,得知教师职业发展有”第二职业生命“理论,大意是说高校教师的职业发展存在两条职业生命曲线,大多数人沿着第一条发展,到达顶峰下就缓慢下降,而另外一些人则可以走出第二条职业生命曲线,在更高的平台上继续前行。道理似乎很简单,但是问题就是如何跨越职业发展的“高原”,培训也没有给出清晰的答案,只好自己去摸索和总结。最近看了几位著名作家的人生经历,对我启发很大。第一位是今年重新火遍中国的《平凡的世界》的作者路遥,他早起主要写一些小短篇,《人生》也是只有7万字的中篇,但是他的《平凡的世界》则是长达100余万字的“巨著”,为此他用长达8年的时间才完成。另外一位则是长达240万字的《你在高原》的作者张炜,这部作品被称之为人类历史上最长的小说,在矛盾文学奖评奖中毫无争议地获得了高票支持。他的经历也类似,在前期获得了一定的成就之后,选择淡出人们的视野,专心创作这部巨著,用时21年。因此,我感觉实现自我超越的关键就在于有自己的“大活”,通过做“大活”实现了自我超越。
      所谓“大活”,就是从篇幅和体系上都非常庞大,能够真正将一个领域的东西“做透”的重量级作品。实际上,真正让我们能够长时间记住某些学者或者作家的还是他们的作品,例如司马迁与《史记》、曹雪芹与《红楼梦》,《围城》与钱钟书等等。“大活”之所以能够实现作者人生境界的升华,主要原因在于它最大限度地实现了“聚焦效应”,将我们匆匆2万天的人生聚焦到某一个点上,从而做出一件真正意义上的“精品”来。驾驭“大活”,对作者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可以说需要作者穷尽自己的才华和汗水,去触摸自己思维的巅峰。实现了这种思维的超越,也就实现了自己人生境界的超越。当“大活”完成之后,再去审视“小活”,或觉得非常轻松,再去应付诸如课题之类的要求则会变得非常自如。因此,“大活”之后的人生岁月,其实很大程度上就是收获“大活”所能带来的种种益处,生活在“大活”的光环里罢了。无论“大活”最终的结局是什么,被人们吹捧还是贬低,“大活”作为一种客观存在已经是一种定局,对于“大活”的作者而言,面对衰老和死亡,也就不会觉得遗憾,毕竟在年轻的时候,曾经努力过。
      路遥说,有了初恋般的热情和宗教般的意志,人就可能成就某种事业。与路遥有着相似经历,但是比路遥更加幸运的张炜,在接受采访时说,外人看来非常辛苦甚至有些恐怖的写作经历,虽然也有生病等非常艰难的阶段,但是总体上是非常充实和快乐的。因此,做“大活”未必就意味着艰苦卓绝,现代人最大的问题不是没有选择,而是选择太多。我们可能都有类似的经历,其实集中精力做某事的时候,人的感觉是很幸福的,就像小孩子在沙滩上专注地堆城堡一样。我们一生就区区两万多天,与其被杂务切分为多个小块,回头看则一无所获,还不如集中有限的时间和精力,专心做好自己能够做好的那件事就好。从这个意义上说,张炜是幸运的,路遥也是幸运的,同样的曹雪芹也是幸运的,他们都在人生的某个阶段,能够非常幸福地专心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而不是被生活所迫,被杂务所迫,终日奔波。
       我觉得如果对自己精神生活有较高追求的人,应该在满足世俗世界一些要求的前提下,开始尝试着做做“大活”,集中精力完成一些让普通人看来高山仰止的工作。为了做到这一点,必须清楚的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同时也要要世俗事务处理好关系。第一,要有方向感,知道自己在未来十年乃至二十年要为之努力的方向,时时提醒自己是不是在朝着这个方向走;第二,兼顾外在评价的同时,更加关注”内在评价“。例如论文数量、课题数量等等这些评价在初期确实非常重要,但是要想做”大活“,就必须更加关注自己的真实感受,要确确实实感受到自己水平提高了,而不仅仅是满足一些指标而已。第三,要耐得住寂寞,在成果的“量'不是很多的时候,要沉得住气。必须把握好”量“和”质“的关系,在量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不要继续只想到量,而是应该聚焦到某一领域,彻底将其搞清楚。因此,我觉得在做大活的同时,参与国家社科、自科等课题的申报也是必要的,但是要清晰的知道,课题只是大活的”副产品“,而不是大活本身,也许尽全力申报,中了更好,不中也无所谓。这样考虑问题,才不会被课题所控制,而是自己在控制自己的职业脉搏。第四,慢工出细活。要做大活的话,就不能追求短平快,而是要有耐心,一点点打磨,即使预定的时候到了也不着急,往后延续就是了,因为”大活“是与整个人生相匹配的。
      我的”大活“是什么呢?如果说当年读博是一种脱胎换骨,可以让人在学术圈子里取得基本的信任,获得”入场券“。”大活“则是另外一种意义上的脱胎换骨,让人有了一个可以完全透彻理解的领域,获得与高手对话的资格。对于我的”大活“,目前初步考虑是用5到10年的时间,完成一部超过100万字的学术作品,初步定名为”藏学知识工程“书系,分为上、中、下三部,主要涉及藏学知识建模、藏学知识图谱和藏学知识导航等内容。当然,字数并不是最关键的,但是写超过100万字的”大部头“,囫囵吞枣肯定是不行的,必须对内容做到高精度呈现才行。除此之外,还要完成目前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的结题,申报几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等。但是,这些都只是以”大活“主线的衍生产品,即使没有得到也没有关系。还有,就是在”大活“写作过程中,希望能够继续提高英语英语能力,争取到全球顶级名校做一年的访问学者。突然发现,一旦将”大活“列入自己的日程,人生顿时变得非常局促,必须珍惜时光才行。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517406-887243.html

上一篇:罗家伦名言
下一篇:让人羡慕的工作室文化
收藏 IP: 219.145.105.*|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07:4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