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蛮子的自留地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肖立志 研究石油测井和核磁共振,看杂书,养牧羊犬,偶尔斗斗地主。

博文

对二年级研究生选题的几点建议

已有 5937 次阅读 2007-9-27 23:42 |个人分类:个人偏见|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又是二年级研究生选题和开题的季节。

你们通过一年级的课程学习,包括听我的课,对即将从事的课题研究已经有了一些准备。当然,光有这些准备是远远不够的,在课题研究和今后你自己的职业生涯中,你还必须不断地学习!

正如我以前对你们说过的,你们的选题遵循如下的原则:

1,你喜欢;

2,有意义;

3,实验室有条件做出来;

4,我们有课题做支撑。

在这里我先给你们介绍一下实验室有哪些条件,我们有哪些课题可以支撑你们,以及哪些工作我认为有意义,然后,你再挑自己喜欢的。

第一,实验条件。

目前我们有核磁共振岩心分析和核磁共振显微成像仪器各一台,由于购买时钱不够,只好共用一套电子线路,做实验倒来倒去的,时常有点问题。我们正准备增加一套电子线路,变成真正的两套仪器。一直以来,我们的实验工作确实太忙了。

昨天一位好友给我送了一台新的核磁共振仪器,算是试用,一起完善这台仪器的功能。我们可以尝试一些新的实验。

预计下个月,我们合作设计的二维核磁共振岩心分析仪会完成加工,可以开展适合测井需要的二维核磁共振实验研究。

按照学校“985”建设规划,我们将通过国际合作,建立一套“核磁共振测井模拟系统”,已经通过论证,明年实施。同时,还会引进一套高精度自然伽马能谱测量系统,由吴文圣老师负责,也通过了论证。

第二,项目条件。

我们的项目集中在核磁共振测井的应用基础研究。

有“863”探索导向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两项。这些项目相对比较自由,没有特别固定的研究目标。

有中石油应用基础研究两项。研究目标比较明确,要解决应用中的具体问题,有比较严格的指标。

参与中石油仪器开发专项,研究目标非常明确,要求做出实验样机。我们主要承担其中的理论部分和观测模式与数据处理算法研究。

这些课题分别由我们五位老师(专职人员)承担,同时,大家又是一个紧密的团队。

第三,我认为有意义的工作。

过去五年里,我们已经有十五位研究生毕业,完成了多个项目,有了一定的积累。我希望你们的研究工作要在这些积累的基础上,围绕我们目前承担的这些项目的核心问题,往前走。

1,过去我们的数值模拟工作很有特色。

廖广志,王忠东,刘堂宴,付少庆,刘家军等先后完成了核磁共振弛豫正反演的多个算法。廖广志和谢然红在二维核磁反演与实验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刘家军的多相流体联合反演也有了令人鼓舞的结果,付少庆搭建的软件平台已经见到效果。这三个方面,仍然需要数学基础较好的同学加入,往前推进。

刘双惠对运动状态下核磁共振测井的界面响应特征做了较好的数值模拟。但目前,只考虑了一些比较简单的因素,只做了正演,还需要建立反演模型。此外,还没有考虑仪器运动对测量结果的孔渗饱等参数的定量影响和校正方法。需要有人把这方面的工作做下去。

胡法龙在磁场模拟和探头设计方面做了很好的工作。但这些工作都没有完,特别是与刘双惠的工作结合起来,考虑运动对磁场和探头设计的影响。他现在毕业了,我们需要人跟上。

2,我们一直很强调实验研究。

王筱文和谢然红在孔隙度测量模式和响应特征方面已经做了不错的工作,但刻度和校正方法仍然不全面。需要有人进一步从理论和实验上更深入地研究响应机理和校正方法。

卢文东,付娟娟,袁俊英等分别对砂泥岩和碳酸盐岩两大类地层的核磁共振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但比较笼统。付少庆和田亚以及谢然红正在用人造岩心做束缚水,渗透率等单因素实验。此外,我们对火山岩的核磁共振特性了解很少,对核磁共振T2分布与毛管压力曲线的关系及其标定方法也没完全清楚。这些工作都有意义,且需要有人马上做。

3,沉积物中天然气水合物的核磁共振特性要加强探索研究,我希望有一两位研究生加入。

4,今后三年,核磁共振测井仪器研制会是我们的重点,也是国家的急需。我希望有电子基础好的(模拟或数字),机械基础好的(探头),以及软件基础好的同学加入。

5,吴文圣老师会需要一两位数学基础较好的同学,同他一起建实验系统,做数值模拟。

开题报告是十一月下旬,希望你们从中选一个或两个自己喜欢的,尽快收集资料,清理自己的思路,随时同老师讨论。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401-7964.html

上一篇:在流言中成长
下一篇:与女儿对话
收藏 IP: .*| 热度|

1 张红光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6 15:0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