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飞跃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王飞跃

博文

由《给上帝的信》想到的

已有 11537 次阅读 2007-9-13 09:23 |个人分类:白话人生|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2002125,作为分管“Tutorials and Workshops”的主席, 我去美国赌城拉斯韦加斯参加多年久违的IEEE决策与控制大会(IEEE CDC ’02)。因飞机机械故障,滞留在上海浦东机场七个多小时。无奈等待之中,读了2002122《环球时报》23版上的一个幽默小故事,一笑之后,却引起我对老师与学生之间关系的一些思考。

 

故事是这样的:一封小孩子用歪歪斜斜的字体写给上帝的信被送到了邮局。由于不知到底如何处理这封信,邮局雇员拆开了它。只见信上写道:“亲爱的上帝,我叫吉米,今年6岁。我的爸爸死了,妈妈一人艰辛地养着我和妹妹。你能给我们送来500美元吗?”这位邮局雇员看过信后颇为感动。他把信拿给同事们看,大家决定每人捐几美元,寄给小孩一家。他们总共凑了300美元。几周后他们收到了第二封寄给上帝的信。那个男孩感谢上帝寄钱给他们,但在信的结尾处写了这样一个请求:“下一次你能把钱直接送到我们这儿来吗?如果你通过邮局寄钱,他们是要扣掉200美元的。”

 

故事读完,开心一笑,突然有一种说不清却又靠得很近的感觉。仔细一想,这个故事多少说明了一点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学生就是那个小孩子,老师就是邮局的雇员。新学生的知识现状和求知欲望,绝不亚于小孩子的生活困状和对金钱的希望,同样都渴望“上帝”能满足他们的要求。而老师视培养学生为天职,愿意帮助学生之心更比邮局雇员的爱心强烈,大家都是尽力在自身条件和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伸出支持之手。当然,比起邮局雇员在经济上帮助小孩,老师更有责任和义务在学习和研究上帮助学生。

 

学生渴求知识,希望在知识的神圣殿堂里得到真才实学。他们在想象中会有理想的老师,理想的学习环境,理想的知识传授和接受方式。一句话:希望上帝给他们知识。凭着虔诚挚热的求知欲,上帝怎么能拒绝呢?可现实是,老师是一个普通的人,学习环境也不尽如人意,知识的传授和接受也不总那么有效。所以,尽管许多老师付出了努力,可他们的时间资源都有限,又有许多杂事要处理,恐怕连“300美元”都凑不出来。而在一些学生的眼里,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老师扣掉的恐怕不止是这区区的“200美元”吧。

 

从在浙大做班主任算起,我差不多有20年的教龄了。这期间结识了形形色色的教师同事,也见过各种各样的学生同学。作为老师,应尽心尽力,毕竟其一言一行会影响学生的一生。作为学生,应珍惜时间,自己努力,尽最大的能力学习,主动积极的寻求老师的各种帮助,掌握获取知识的方式和手段,为一生的事业打下坚实的基础。但是老师和学生毕竟都是社会中普通的人,有各种各样的缺陷,有许许多多的制约和杂事,都不应该把对方理想化或神圣化。老师切不可以为仅凭自己的学识就能把任何一个学生变成才学兼备的栋梁。而学生也不应觉得只有遇到理想的老师和学习环境才可以成才成功。《矛盾论》中曾经讲过: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发挥作用。一个人能否成功,机遇环境会起作用,但最终最关键的还是自己本人的努力。

 

小孩子可以寄望于上帝,可成年的学生却不能这样。非但如此,学生更不应将老师或环境的不足作为自己不努力不成功的籍口。不能整天抱怨,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应把宝贵的时间放在行动上。不要忘记,即便是你证老师错了,如果学不到知识,损失还是落在自己身上。只要努力,条条道路都是通向罗马的。我总是告诉自己的学生:There is no bad experience, there is only valuable experience(没有坏的经历,只有有价值的经历)。凡事都应该进行总结,从中学到一些东西。有了这种心态,不但有助于工作学习和同别人相处,也有助于自己的身心健康。总之要有一种信念,就是只有自己才能够使自己失败。而且,成功的过程,一定也是战胜自己的过程。

 

写到这里,我开始犹豫:担心是不是有些学生真的以为我觉得他们就是那个处境困难又不知满足的小孩,更担心会不会有些老师以这篇短文为依据而疏于对学生的关心和教育,只把学生作为完成研究项目的脑力工作者。如果真有这样一件事发生,那就太与我的本意背道而驰了。我问了自己的几位在中国和美国毕业及在校的学生,大家说现实中的老师与理想中的老师的确有差别,但这是自然的。他们希望有更多的时间同老师交流,但还没有老师扣掉什么东西的想法,同时也认识到必须立足自己才能真正成功。其中一位同学的话很有意思,对我启发很大,也使我决定写完这篇感想。他说:老师,误解一定会有,您就认了吧。您如果太担心被人误解,恐怕就是此地无银三百两了。

 

总之,相互谅解与尊重应当是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关键所在。回到《给上帝的信》中的那个小孩子。假如他想象邮局雇员有个年老的母亲需要照顾,有个重病的妻子需要治疗,还有几个未成年的儿女正在忍饥挨饿,可能他就会在信的结尾请求:“下次你寄钱来时,一定给邮局雇员留下300美元,最少也得250美元,他比我更需要。”或许我对小孩子的期望太高,或许我对小孩子太没同情心了。不过,我相信,如果邮局雇员读了这样一封信,他一定更会再想办法给小孩子送去500美元的。

 

 

本文发表于2003731《科学时报》读书周刊版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374-7243.html

上一篇:我的教学梦
下一篇:真理在哪里?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7 10:2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