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拂尘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ongkuan15 拂去杂尘,干干净净

博文

毒不死的考拉,原来是靠它们 精选

已有 24161 次阅读 2017-1-3 07:35 |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澳大利亚, 单宁, 考拉, 肠道微生物, 桉树叶

Hi,我是考拉,又萌又可爱!

毒不死的考拉

考拉(Koala)又叫树袋熊,因她们的肚子上有个育儿袋而得名。他们大多数时间生活在树上,仅以澳大利亚的桉树叶为生。桉树叶营养成分并不高,含纤维特别高,毒性还非常大,一般动物吃了可能就一命呜呼了。然而,考拉靠肚子里的特殊微生物能够分解这些毒物从而免于毒死自己。为了适应这一低营养,高毒性的食物,长期以来,树袋熊进化出了一套非常完善的系统与机制:懒得动和超强解毒微生物

我懒,我活命!

一只树袋熊每天大约采食200-500克的桉树叶,要把这些难消化,营养价值低,毒性强的叶子分解还真不容易。为了让营养和能量够用,她们唯有犯懒,尽量不动。所以,我们看到它们通常行动缓慢,并且新陈代谢非常缓慢,从而保证食物可以长时间地停留在消化系统中,并得到最大程度地消化,尽最大可能榨干食物中的所有营养物质。正是这种非常缓慢的新陈代谢活动,让树袋熊可以最大程度地节省能量,保存体力。尽管如此,树袋熊所吃进的食物中,也只有25%能被消化吸收。不得不说,她们能生存下来,那简直就是奇迹!它们称得上是生命在于静止的真实例子!


何以解毒?唯有肠菌

树袋熊不光要吸收和分解桉树叶里的各种营养物质,更要命的里面的毒素。这些毒素主要是单宁,也就是可以让舌头感觉发涩的东西,比如没熟的柿子里含量非常多。而树袋熊的消化系统尤其适应这些毒物。她们有一个特别的消化纤维的器官——长达2米的盲肠。其它动物,如人类也都有盲肠,就是肠道中最粗最大的部分,但都比不上考拉的盲肠长。

盲肠--图片来自网络

最重要的是,树袋熊的盲肠中存在数以百万计的微生物,特别是一类被称作单宁 - 蛋白质 - 复合物降解肠细菌(tannin-protein-complex-degrading enterobacteria)的肠道微生物。这些肠道微生物不仅能够将食物中的纤维分解成可以吸收的营养物质,还能分解桉树叶中的毒素,让她们免于被毒素给毒死。

自从吃了TA,妈妈再也不用担心毒死我了!

树袋熊的这种分解纤维素和毒素的本领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需要借助肠道里的共生微生物。小树袋熊获得这些共生微生物的方式很奇特,也很直接,这些小家伙们直接吃妈妈的“粑粑”*(pap)

是的,你没看错!为避免产生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想象力丰富的看到这里就换频道吧!

小树袋熊不仅直接吃妈妈的粪便,而且吃的时间还比较长,类似人类的婴儿在吃固体食物之前,会吃一段时间的粥状的半流质食物一样。刚生出来的树袋熊不足一寸,体重仅5.0~5.5克重(也就十分之一个鸡蛋重),没办法只能跟小袋鼠一样生活在育儿袋中

到了22-30周龄时,考拉妈妈会从肓肠中排出一种半流质的软质食物让小考拉采食。这种半流质的食物经过麻麻的消化后,营养丰富,水分和微生物较丰富,易于小考拉消化和吸收。

正是这种看似恶心的食物将伴随着小考拉度过从母乳到采食桉树叶的这段重要的时期,直到小考拉的肠道中也有足够的微生物之后小考拉就可以完全地采食桉树叶了。

想到吃SHI可能觉得比较恶心,但也有把它们当做主食的,比如下面这位:

图片来自网络

参考资料:

Osawa R. Tannin protein complex degrading enterobacteria isolated from the alimentary tracts of koalas and a selective medium for their enumeration.[J]. Applied &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 1992, 58(5):1754-9.https://en.wikipedia.org/wiki/Koala

扫一扫,关注本公众号!

肠菌与健康 microbiota & health

带你了解肠道菌群与健康的奥秘!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36900-1025046.html

上一篇:女性孕期压力大,居然通过它们影响孩子发育和健康
下一篇:为了治性病,可能丢了性命!挽救毒不死的考拉
收藏 IP: 159.226.113.*| 热度|

28 张世成 吕洪波 闫钟峰 李学宽 白龙亮 武夷山 尤明庆 刘光银 侯沉 王鹏 付福友 吉宗祥 文克玲 晏成和 尚飞飞 冯大诚 陈南晖 张晓良 李土荣 杨正瓴 梁进 刘钢 王春艳 xlsd wqhwqh333 biofans yzqts zhyzh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8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06:0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