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拂尘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ongkuan15 拂去杂尘,干干净净

博文

除了肠道,其它空间和地方的微生物组有什么作用?

已有 3924 次阅读 2016-11-11 02:52 |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身体, 微生物, 骨骼肌, 部位, 菌肠脑轴

虽然,目前人体微生物相关的研究主要时围绕肠道和肠道微生物进行的,实际上,除了肠道,人体其它部位的微生物以及微生物对身体其它部位的影响也有许多有意思的研究。除了肠道,其它空间和地方的微生物组有什么作用?

孩子的免疫力受妈妈微生物影响--Andrew Macpherson教授

Andrew J. Macpherson是瑞士Born大学医院的消化科主任和医学教授。他的实验室主要兴趣在粘膜免疫在宿主与微生物的共生关系的影响。

Andrew J. Macpherson教授介绍了母体微生物对出生后婴儿早期免疫发育的促进(Early Postnatal Immune Development Driven by the Maternal Microbiota)相关研究。孩子的免疫力是受妈妈肠道微生物组成的影响的。妈妈的微生物产生的代谢产物通过母体影响到孩子的免疫。

人体不同部位的微生物组成不同--Lars Engstrand

Lars Engstrand是瑞典卡罗林斯卡学院微生物,肿瘤和细胞生物学课题组教授,他们主要关注人体肠道微生物组,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肠道疾病的发展。他们运用流行病学和微生物学,来研究免疫和遗传方面的慢性疾病,目的是搞清楚微生物在胃肠道中的致病机制和如何有效的进行初级预防。他们主要以宿主,微生物和环境因素的角度,运用流行病学研究和临床和基础的微生物科学,包括分子生物学和基因组学进行研究。还参与了一些正在进行的前瞻性研究,包括炎症性肠病、小儿肠道菌群定植力的建立初期等。

Lars Engstrand分享了他对身体多个部位的微生物进行的研究-为什么以及如何?(Studies of the Microbiome at Multiple Body Sites – Why and How?)。人体不同微生物的组成还是有差别的,但是不同人的同一部位的微生物组成还是接近的,肠道微生物还是身体不同部位中微生物最多的。这些微生物处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中。

肠道微生物是如何影响大脑的?菌肠脑轴--Jane Foster

Jane Foster实验室(http://www.jfosterlab.com/)位于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她主要关注免疫系统,肠道菌群对大脑功能和行为的影响。使用的分子,行为,解剖和免疫学的方法,并且与临床合作,研究炎症和肠-脑在精神疾病中的作用。

Jane Foster教授介绍了超越胃肠道:肠-脑通路(Beyond GI: Gut-Brain Access)。肠脑轴是肠道与大脑沟通的通道,她俩直接的沟通是双向的,头脑影响肠脑,肠脑也影响大脑。她们之间的沟通包括5个途径。神经系统,激素系统,细胞免疫系统,代谢系统和神经递质途径。

肠道微生物影响大脑的研究最早是在无菌鼠里发现的,肠道完全无菌的小鼠表现出了心理和行为异常,同时她们的大脑结构也发生了改变。任何影响肠道微生物的因素都可能通过菌肠脑轴影响大脑。用益生菌改变肠道微生物有望用于心理疾病的治疗和预防。

运动和肌肉对肠道菌群有影响?--Jorge Ruas

Jorge Ruas是瑞典卡罗林斯卡学院生理学与药理学系,分子生理学,分子和细胞运动生理学研究组组长,副教授。博士研究期间,他研究了细胞的氧含量如何调节基因的表达。后专注于控制骨骼肌生理学的转录网络的研究。

Jorge Ruas为大家分享了肠道菌群,骨骼肌和胰岛素抵抗(Beyond the Gut Microbiome: Skeletal Muscle and Insulin Resistance)的报告。实际上,肌肉里的代谢过程还与心理有关系。色氨酸的代谢过程异常可能引起抑郁。色氨酸经过肝脏代谢产生犬尿氨酸,犬尿氨酸透过血脑屏障可能引起抑郁,而肌肉细胞会消耗犬尿氨酸产生犬尿酸,而犬尿酸不会引起抑郁。也就是说运动可以缓解抑郁是通过肌肉消耗色氨酸代谢产物引起的。

扫一扫,关注本公众号!

肠菌与健康 microbiota & health

带你了解肠道菌群与健康的奥秘!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36900-1014031.html

上一篇:微生物基因组学与医学研究前沿进展
下一篇:环境与微生物组的相互影响
收藏 IP: 72.20.135.*|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08:0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