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非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罗非

博文

中国古代的信息论:中医四诊——心解濒湖脉学(之四)

已有 3617 次阅读 2018-3-5 11:46 |个人分类:科普|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信息采集, 感觉功能, 认知分析, 诊断学

切脉在中医诊断里究竟是什么地位?既然李时珍写作的书是《脉学》,自然更集中地讨论脉诊。在中医学中提出四诊,所谓望、闻、问、切。从字面上好像是四种诊断途径,其实质则是全面开动所有感官通道,以期对患者情况有尽可能全面的了解。

    由于人类视觉在收集环境信息中的重要性,因此望诊被单独提出来;闻诊则不仅包括用耳朵的物理感知,也包括用鼻子、舌头等所有化学感受器在内的化学感知能力。因此,望与闻两诊,其实包括了现代医学的影像学、声波与超声波等物理诊断,以及各种化验、切片染色检查等化学诊断在内,都可以看作望诊与闻诊的延伸。

    问诊,则是开动语言与认知功能,收集患者相关信息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尽可能收集患者相关的所有信息。所谓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问胸,七聋八渴及睡眠,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可见问诊包括了症状、病程、病史,乃至现代心理学的各种问卷调查。这些信息收集起来后,再集中思考患者的整体状态及其演变。

    切诊,则是运用身体接触的感受来收集患者信息的办法。包括触觉、压觉、温度觉和震动觉,都要利用起来。甚至某些在平时没有开发利用的细神经纤维,都要加以训练和利用。因此,切诊是古代中医学的一种高科技诊断方法。古人有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巧,切而知之谓之工的评价。说明如果依靠外在形态学观察就能了解病因病机,这种诊断学是传神的;依靠物理和化学诊断能够了解病因病机,也是医圣级的诊断能力。也就是说,这两条途径就能确定诊断,是比较难于掌握的途径。

    相比之下,通过问诊的调查和认知分析,判断病因病机,就是比较巧妙的方法。虽然并不容易,但还是有可能掌握的。至于依靠切诊,靠身体感觉来诊断,则是一种纯粹的高科技。尽管是高科技,但只要掌握了它,准确的诊断还是相当容易实现的。也就是说,通过切诊来确定疾病的过程、原因和演变,是一种科技含量虽高,却最有可能实现的一条诊断途径。形象地说,它相当于现代的人工智能、苹果手机等产品,科技含量虽高,但使用方便。


***********


脉诊(切诊之一)是四诊的核心技术,是从事中医的人士必须掌握的,其余诸诊都是为验证脉诊服务的,这个叫做脉症互证,也就是说,只靠把脉就可以看病,而只用其他三诊方法就不能准确看病。

【此处需要注意的是,如前所述,脉诊作为一种高科技确实可以看病,但并不是绝对的;只有掌握了这种高科技的人,脉诊才是方便的技术。另外,把切诊理解成脉诊,也是片面的。这一点后面还会讨论。】

脉诊的功能和效果已经为千年的中医社会实践严格检验证实,人们也一直在使用脉诊技术诊病。

【此处要小心概念的转换。人们一直在使用脉诊,和一直只使用脉诊,是不同的概念。换句话说,脉诊虽然重要,但很可能,大部分医生并不是单纯依靠脉诊来看病。】

中医把脉的方法是:用中间三个手指定位在寸、关、尺三部上,依次测出浮、中、沉三候脉象,一只手测三部九候,双手共测六部十八候,测得沉浮迟数二十八脉象。

【关于如何诊脉的方法,在后文中会有专门的讨论。实际上,所谓二十八种脉象,也仅仅是一种感受整理的习惯。因为脉的状态千变万化,而且通常脉象是会夹杂出现的。究竟是不是这样分类最好,并没有严格的现代分析证明。应当利用现代生物物理学技术,加以重新分析和认定。】

二十八脉象全面反映了经络六气的阴阳五行性能及其来源,因此根据六部脉象就可以看病和处方配药,就可以知道得的是什么病、病在哪里、病的症状、病因、治疗方法、预后、用什么药等等结果。

【脉象能不能反映全身的经络六气、阴阳五行,这里边的道理又何在?这涉及中医诊断学演变的历史。后文会有详细讨论。但强调“根据六部脉象就可以看病和处方配药”,却是有所不妥。这是因为,能够根据脉象判断症状和病史,并不等于能够治疗疾病。

    有效地治疗疾病,需要了解患者的生理、心理过程,疾病的发生、发展和演变,各种物理和化学疗法的作用位点和作用过程。单纯了解了脉象和症状、病史之间的关系,是不够的。后者只能够给医生带来瞬间的名誉和崇拜指数;前者才能够给病人带来平稳治愈疾病的利益。

    因此,单纯脉诊准确是医生最需要的技能,而平稳治愈患者才是患者需要的技能。这两者之间并没有绝对的相关性。在临床上,也经常遇到脉诊高度准确,但疗效却平平的情况。】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369-1102361.html

上一篇:从微尘到摩天大厦:经络学说起源的争论——心解濒湖脉学(之三)
下一篇:医学理论发现与实证的可能性——心解濒湖脉学(之六)
收藏 IP: 36.102.212.*|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9 18:3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