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oxp9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maoxp9

博文

是Google地形误差及加入了变形干扰!三峡工程没毛病

已有 4068 次阅读 2019-7-8 08:30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这几天传得很高的热点是三峡大坝变形严重,很多网在传,这是其中之一:http://m.sohu.com/a/325133403_395017

        事实上,这是由于google的地形高程系统误差造成的,免费使用时,他们加了一个随机变形干扰,这是惯例,人家辛辛苦苦弄的图,原版无打码给您?想得美,在他们的图上,几乎找不到一条直道儿。所以,三峡工程没毛病!

        Google本身精度有限,加上人为打码:加了干扰,若用google能看出世界级工程的毫米级,甚至厘米级的小变形误差,那google神了,不用搞大地测量了。任何建筑,在建成后,会出现地基变形,甚至于楼房出现裂缝是可能的,只要在可控范围内。有一个建后的形变规范,要求小于10cm,只要不超出此限制,均属正常,变形是不可避免的。

        的确,其所显示出的地形影像像素很高,能看清楚汽车人行人,但人为加了变形干扰,让别国无法当专业来使用,其分辩率误差小于0.5米,但因为这种变形误差,可达50米;另外这个影像叠合上高程,则误差更大,其高程专业术语叫DEM,即数字高程模型,其精度目前只有5-10米,即使一个平的桥面,通过它读出来误差也是0-10米起伏不平。

        下图是我老家重庆忠县新修几年的长江大桥的俯视图,坐标为108.05,30.302,可以看出扭麻花。

118.jpg

        放大看看,是这样的:

125.jpg

        妈呀,这桥还通用吗?两根斜拉索桥中间还能扭成麻花?这是个什么力学原理?但实际上不是,这个桥现在好得很,夜晚灯光很漂亮:

timg (19).jpg

        这里有一个视频:http://www.iqiyi.com/w_19rsknn34h.html。

        再看一个角度,在GOOGLE显示出立体图是这样的:

119.jpg

        在忠县长江大桥江面宽度也就1.1km。实际是这样的(也真有这么漂亮):

timg (20).jpg

        这是我们自已的图,天地图图形系统所显示,虽是免费,但也会适当加点干扰,至少桥基本是直的(若不加干扰,让不法分子盗了去,后果......):

126.jpg

        我们再看另一座桥,顺江而下,到万县第一座桥,经纬度是108.42,30.76,俯视图是这样的:

120.jpg

        立体图是这样的:

121.jpg

        这是我国自已弄的图,同一座桥:

126.jpg

        下面是从公开网上下载的DEM地形高程,来显示这两处的高程,这是平面位置

122.jpg

        下面分别是忠县长江大桥和万县长江大桥及周边的,用此DEM数据做的等高线,可以看出,长江江面本该是平的,但也能画出等高线,反映出其误差:

123.jpg

124.jpg

        再付一个图,是万县长桥二桥,去年10月公交因故出事的桥,也是弯曲的,万县对面山上万州新机场跑道也是弯曲的,所以google这个地形高程是个鸡肋,只能展示出大的地形起伏,不能说明细节:

124.jpg

        同样是万州长江二桥,是我们自已的图,能看出有点儿干扰,如下:

126.jpg

        最后说说三峡工程,google的图加得很夸张:

127.jpg

        这是我们自已的图,也适当加点儿变形,这是国之常情,但没那么夸张。若你认为这就是真的变形那就错了。上是上游,下是下游,若真是变形,坝中应向下凸产生变形,但这是向上有点凸,显然是建坝时考虑了上游来水的或是加的干扰,但至少不是变形产生的。

128.jpg

        最后,想说明一点,我尽量推测,始作俑者是刚学会看google地图,或看得少,而又想一鸣惊人,弄点热点;在此不想把人往坏处想。

        再次重申,三峡大坝没毛病,不要被外国第三梯队所利用。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367565-1188525.html

上一篇:印度板块向北漂7000km的证据在哪儿找?
下一篇:北极下白垩统地层中的高等植物意味着什么?
收藏 IP: 117.136.38.*| 热度|

2 尤明庆 文克玲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7 04:4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