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瓦厚能源与生态实验室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kiwaho 太阳文火炖地球,洒遍人间光和热。新鲜的能量随手可汲,何必舍近求远挖地球?自由能源万岁!

博文

妄议核中央—电子轨道跃迁的扭矩和过渡时间的估算

已有 7692 次阅读 2016-3-1 11:43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能量, 时间, 空间, 原子核, 力矩

电子紧密团结在以核为中央的周围形成和谐的原子。按量子理论,电子轨道是分能级排布的,从里至外轨道角动量从基态按整数逐级上升。电子在激发或退激时,轨道发生跃迁。那么,跃迁的驱动/制动扭矩以及过渡时间如何估计呢?

其实,微扭矩在当下难以看出在原子领域有何意义,但过渡时间意义重大,尤其在Bose-Einstein凝聚态物理研究领域,那里需要尽可能短时的激光脉冲,例如飞秒级或者阿秒级。

下面以氢原子H为例探讨这个问题。

已知H的基态,即第一轨道的绑定能量为13.6eV,角动量,第二轨道绑定能量13.6/22=3.4eV,角动量2为约化Plank常量。求电子从第二轨退激到第一轨基态的扭矩和过渡时间。

从量子力学考虑,跃迁的角动量变化ΔL= ℏ- 2ℏ = -ℏ

从经典力学看:从平动的牛顿第二定律F=ma=mdv/dt=d(mv)/dt=dP/dt,利用对偶关系可以推出旋动系统的仿牛氏定律:Γ= Iα =Idω/dt=d(Iω)/dt=dL/dt

平动-旋动之间的物理量对偶关系表:

平动

旋动

符号

含义

单位

符号

含义

单位

F

N(牛)

Γ

力矩

Nm(牛米)

m

质量

Kg(公斤)

I

转动惯量

Kgm2(公斤米方)

a

加速度

m/s2(米每秒方)

α

角加速度

Rad/s2(弧度每秒方)

v

速度

m/s(米每秒)

ω  

角速度

Rad/s(弧度每秒)

P

动量

Kgm/s(公斤米每秒)

L

角动量

Kgm2Rad/s=Js(焦耳秒)

x

距离

m(米)

θ

角度

Rad(弧度)

E

能量

J(焦耳,功=*距离)

E

能量

J(焦耳,功=力矩*转角)

 

根据仿牛氏定律,力矩=角动量的时间导数,增量近似并符号化,且ΔL=-

Γ = ΔL/Δt = -ℏ/Δt                                              (1)

负号扭矩表示其方向是制动,即减少角动量,而不是加速。后面忽略符号,只算绝对值。

退激释放光子能量= 13.6 - 3.4 = 10.2eV

根据功=力矩*转角,可列关系:

E = Γ *θ = 10.2eV                                              (2)

力矩的单位Nm,也是功或能量的单位J(焦耳),而eV也是能量单位,只不过存在一个常数转换关系而已:1eV= 1.6032*10-19J。通常,在原子物理中用eV比用Nm方便。

其中变轨过渡转角θ ,目前实验物理学家还不能测出。

两个方程有3个未知数Γ  Δtθ,要求解前两个未知数,只好假设第三个未知数θ,这个只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我假设轨道跃迁退激不是一蹴而就,而是转过一圈弧度的过渡才完成,但愿电子退激发射光子不象妇女生孩子那样难!

因而解出:

力矩Γ = 10.2/(2π) = 1.62eV = 2.6*10-19Nm

过渡时间Δt= /Γ= 4.06*10-16s 0.4fs(飞秒)或406as(阿秒)。

如果将过渡角弧度估计得更小一点,估算出的力矩将增大,过渡时间缩短。宏观世界可以找出类似例子:汽车发动机扭矩越大,百米提速所需时间越短。另外,不清楚人造地球卫星的变轨要转过多少角度才能实现,但肯定不需要360度的过渡期。

Bohr模型给出1轨半径和速度分别为0.5埃和2190km/s,2轨为2埃和1549km/s。由此可算出轨距1.5埃,至于过渡角、换轨时间也没法算,只能给出换轨的理论最短时间,即电子以光速(尽管换轨前切向速度不到1%光速),内折90度径向跃迁的极限最快时间 = 轨距/光速 = 1.5*10-10/3*10-8=5*10-19秒,即0.5阿秒。要是有人吹嘘可以做出阿秒级激光脉冲,这个极小值可以借你胆量驳斥其吹牛!(伽玛脉冲除外,因为核能级跃迁可以快蛮多数量级)

还有一个更神秘的参数是:退激光子究竟何时诞生的呢?变轨起点?终点?抑或服从某种概率分布?宏观上已有答案,例如:宇宙飞船在整个变轨期间,将燃料废气均匀背射。但光子是量子粒子,无法细分!

正因为过渡角不能高精度确定,故而整个估算结果,带有“妄议”的成分,仅供读者参考。如果你有更好的想法,不妨拿来切磋。

研究原子核中央的能级跃迁,也可以如此处理,只不过能量级差大得多而已。

研究原子核库仑激发时,扭矩分析也许可以派上用场。

当今的高科技庞然大物--高能粒子加速器和强子对撞机,动辄投资百亿美元、加上几平方公里的占地,最终只是做出平动直线粒子加速器。试想:如果科技突破,在原子尺寸左右,发明了旋动加速的“扭矩扳手”,做出与巨无霸直线加速器同等能量TeV的粒子扭矩加速器,而体积指数缩减成桌面型,岂不善哉?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339914-959666.html

上一篇:☀难得一见的可逆核反应!☀
下一篇:负氢离子H-还可以这样玩!
收藏 IP: 192.95.176.*| 热度|

30 谢平 朱晓刚 郑小康 李学宽 李颖业 杨正瓴 田云川 钟炳 曹俊兴 徐令予 王毅翔 宁利中 董焱章 张操 赵美娣 XY yangb919 sciguru techsavvy zjzhaokeqin DolbyGeiger lyyng dulizhi95 zhoutong hqhv wynmng EarlyMuddyBee liudazhe kuishitianji zca1965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22:2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