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ugao012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hugao012

博文

高抒老师访谈录

已有 6675 次阅读 2015-5-7 10:29 |个人分类:本科教学与人才培养|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访谈主持人: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学生会同学

访谈对象:高抒教授

时间:2015年3月30日

地点:昆山楼B206室

 

   学院学生会同学:

 

我们通过广泛征求同学们的意见,归纳了目前大家普遍关注的三个问题:(1)你是如何学习自己的专业的;(2)作为指导教师,对哪位学长学姐的研究印象最为深刻;(3)我们现在所学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GIS等专业有什么特点和区别。想通过对你的采访,得到一些启发和建议。

 

   高抒:

 

这些问题都很有趣。关于我本人的学习和研究,应该要从我们学院的历史谈起。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刚成立院系的时候,我们所在的学院称为地学系,1928年分为地质、地理系,1946年进一步分出了气象学系。后来又有过两次裂变,1980年成立环境学院,2010年成立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从这个趋势我们可以看出,南京大学大学的地球和环境科学都与我们学院有着渊源,在某种意义上,地理学类似于有些国家政府的不管部,地理学系如同自然科学里的“不管学系”。学科不断生长、分化,这是个规律。

至于我本人,1978年考入南京大学,当时没有太多的选择,只要南京大学能够录取我就满意了,因此在专业选择上填写了“服从安排”。当年地理学系有四个专业:经济地理与城市规划、陆地水文、地图学、地貌学与第四纪地质学。入学前我完全不了解这些专业,只听说著名科学家李四光就是研究第四纪地质学的。李四光早年在英国伯明翰大学留学,获得了地质学博士学位,他研究了庐山第四纪冰川,著有《冰期之庐山》。因此,我当时就认为既然这么重要的任务都研究这个学科,我们也应努力学习,于是就进入了这个领域。当时南京大学地理学系给人的感觉是非常自然科学化的,上的课程包括:自然科学的基础课程(物理、数学、化学)、地球科学的基础课程(地质学、气象、大气)、专业课包括(第四纪地质学、地貌学、地图学、水文学等)。这是南大特点,老一辈的任美锷、杨怀仁等老师都有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尤其是地质学基础。

任美锷先生早年去英国格拉斯哥大学留学。他的导师是一位研究阿尔卑斯山构造地质学的权威,当选为FRS(Fellow of the Royal Society)。任美锷的博士论文是关于苏格兰河流地貌演化。这也难怪,因为当年推荐他出国留学的就是李四光先生,所以找了一位地质学导师。著名的地貌学家杨怀仁教授,也是有地质学背景的。研究地貌的专家有些是基于地理的,有些是基于地质的,有趣的是南大的两位地貌学科带头人都是属于前者。所以传统上南京大学地理学系有着与别的学校不同的风格。

回到你们的第一个问题上来,我为什么选择了我现在的专业。有了上面所说的历史,就比较好理解,我们在地貌与第四纪专业影响我们最大的就是任、杨两位老师。他们的学生有王颖院士、朱大奎教授等。我们读书时受到他们的影响最大,自然而然地会跟随他们研究海洋。

任美锷先生的海洋研究从1962年就开始了。那一年他和同事们为海南岛军港选址,获得了成功。之后一些年,海洋科学成为地质研究的重要领域,深海钻探计划(现在演化为IODP)从1968年开始,做出了地球科学的最大突破,使得全球构造、海底扩张、板块运动等学说得到证实。当然,由于文革的缘故,我国科学家未能参与。文革中任美锷苦读专业文献,写了十八本笔记,得出了一些结论。他归纳说,海洋科学很有发展的领域有两个:深海钻探、沉积动力学。他写了多篇论文论述这两个重要方向,还和地质学系郭令智院士等研究过南京大学走向大洋钻探方向的可行性。在我们系,当时任美锷认为最有条件研究的就是海洋沉积动力学,他带领助手做了江苏潮滩的沉积动力学研究。我们在本科生阶段也跟随朱大奎老师参加了江苏海岸的工作,本科毕业后就选择了海洋沉积与地貌作为硕士研究生期间的主攻方向。

此后我在硕士研究生毕业以后去了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后来又公派到英国南安普顿大学海洋系读博,接着在英国海洋中心工作。1996年回国到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工作。这样就一步步地进入了海洋研究领域。不过海洋和地理科学有不少相通的地方。这两个学科的英文名称都有“-ography”后缀,在研究方法、思路、宏观问题上都有相近之处,比如说研究要采用系统的观点,考虑不同时间和空间尺度的过程和机理。但在研究内容上,海洋学更像地质学,因为它更看重演化历史,关注地球和行星如何从古代走向现代、演化过程是怎么样的、有哪些重要的事件等问题。而地理学更加看重人地关系,且所涉及的时间尺度要小很多。人类才有两百万年历史,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则只有几千年。不过人地关系有时也必须追踪到比较遥远的时候,譬如说全世界的沉积铁矿主要是在地球早期的海洋中形成的,现在成为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资源;又如恐龙生活在七千万年以前,但现代社会里恐龙成为一个巨大产业的支柱。因此,人地关系也离不开对地球更早历史的了解,地理学和海洋学在学科体系上是连通的。


学院学生会同学:

 

我们觉得虽然来到了南大,但还缺乏融入感。尚未接触到你刚才阐述的那些研究领域。

 

高抒:

 

这有一个过程。本科阶段开始时要学习最基本的课程,二年级以后才会涉及专业的内容。通常大学本科学习是这样的:中学阶段以开始的基础知识教学还需要在大学继续学习一、二年,学完以后你们的学术生涯才真正开始。我们讲的基础知识是指那些确定性比较强的知识,罗素写过一本书《人类的知识》,里面着重考察了人类知识的不确定性,他得出结论说,不确定性是人类知识的普遍特征。但是相对而言比较确定的知识也是有的,譬如微积分。最基础的知识分两种,一种是铁板钉钉代表一个人的能力和实力的,具体而言就是英语、数学和计算机,这三门课要努力学习,每天坚持不懈,直到掌握为止,不能只满足于考试。第二种是以物理、化学、生物这三门课为代表的,应尽量努力学好。如果感觉能力跟不上、时间顾不过来,可着重学习物理、化学,再不行也要确保物理学的学习。第三年开始要结合专业课来做科学研究,培养研究能力是至关重要的。同时,也要注意为自我设计而选的课程,学习时要形成自己的体系。

大学的学习与中学的最大不同在于自学能力。每届新生入学时,我们都要强调自学能力的培养,在基础课学习中没有自学能力是很难的。自学要经过一个苦读的阶段,读博时我曾经感受过把图书馆几排书架的专业全部看一遍的乐趣。网络时代看书的方式会有所改变,网上的信息更丰富,这是现在的读书与我们做本科生时候读书的同最大差别。我们那个时代生活比较艰苦,借书、买书都有难度。现在的本科生物质生活很不错,但应注意同学之间要有充分交流,互相帮助。冷漠不利于学术生涯发展,应该要抱团取暖。

 

学院学生会同学:

 

请问高抒老师,同学的研究课题是导师选择,还是自己确定?在做导师的过程中对哪位学长学姐的研究印象最为深刻?

 

高抒:

 

从本科生到硕士这个阶段课题基本都是导师选的,因为他们还没有入门。本科生学了两年基础课,第三年刚刚进入大学生创新计划,对研究还是陌生的,所以研究课题主要是来自导师。教师的指导是最直接的,以教师经验,他们知道哪些内容经过研究能够发表成科学论文。研究型大学有一个特点,就是本科高年级学生开始跟随导师做科研,美国哈佛大学就是这样。学生前两年的学习是不分专业的,从第三年起跟着导师,进行实战式的科学研究。南京大学现在也实行了在三年级启动大学生创新计划的制度,本科生应为此作好准备。在研究中,本科生可以逐步学习选择研究课题的方法,课题的来源不外乎文献阅读、学术会议、以及与老师、同学的交流,经过一段时间,就会自然而然熟悉这些途径了。到了研究生阶段,可以选做导师的现有项目,或者自选课题,取决于研究生本人的决定。我本人喜欢后一种方式,我在攻读博士学位的课题就是自选的。

应该讲我们南大的大学生创新项目总体上做得很好,许多同学有非常高的悟性,并且能够付诸行动。在我们指导的大学生创新项目里面有多人发表过SCI论文。例如,三年前毕业的李瑾同学在SCI刊物“Journal of Coastal Research”上发表了论文。

 

   学院学生会同学:

 

学姐研究的是什么课题?

 

高抒:

 

她的论文题目是“Estimating deposition rates using a morphologicalproxy of Spatina alterniflora plants”,这项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江苏海岸人工引种的盐沼植物有这独特的植株形态,可以用来测定潮间带盐沼区域的沉积物堆积速率,大家如有兴趣我可以把论文的PDF文档发送给你们。这里我想强调一下科学研究的重要性。大学毕业后,有一部分同学会走上科学研究的道路,最终去研究机构或高校工作。也有一部分同学会选择做实业、公务员。但无论以后是否以研究为业,有过研究经历很重要。研究能力关系到判断力、分析能力、科学决策,在任何工作岗位上都用得到。所以本科生毕业前应熟悉研究的过程,培养出学习和研究两种能力。

 

学院学生会同学:

 

课题的大小该如何选择?

 

高抒:

 

课题可达可小,大的课题可以选择做其中的一部分部分,小的课题可以把它做完整。更重要的是科学问题的重要性:研究工作要花费大量精力,在相同难度的情况下应尽量选择重要的课题。如果选择的课题不能在两年内完成,可以考虑从中切下一块两年能够完成的内容,剩下的今后(如研究生阶段)继续做。这样的课题有一个现的好处,就是具有发展前景,有做出大成果的潜力。“小题大做”是职业科研人员的所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就是如此。但本科生阶段应有所不同,大学生创新计划的目标应主要是培养兴趣,培养科学和人文素养,所以题目大一些总体上是有益的。心理学认为,目标远大,将来就能获得更大的成绩。

 

学院学生会同学:

 

请问我们现在所学的专业像自然地理、人文地理、GIS有什么区别?

 

高抒:

 

专业是人为划分的,大致的区别是学科内容的不同。自然地理着重于地貌、水文、土壤、气候、生态,人文地理强调人地关系,而GIS是遥感图像、地图等信息处理的。按照学科内容划分专业不符合当代的宏观趋势,因为我们的时代是多学科交叉的时代,学生的知识结构要有多样性。整体上,毕业学生的知识结构应有完整的谱系,而不是切块式的。我们对目前的学科划分是持有不同意见的,但要教育部等管理部门采取措施,则还有一个过程。在一个学科交叉融合的时代,划分专业对培养人才不利,正因为这个原因,国外的大学现在都有不分专业的趋势,学位证书上也不标明专业名称。不分专业,才能培养出各种各样的人才;在一个不分专业的地方任何样的人才都有成长的可能。

我国的大学教育有很不科学的一点,就是以二级学科来划分专业。所以大学招生只能招在二级学科上面,比如说地理学就有四个专业。一旦进入某个专业,就给规定了必修课、选修课,整齐划一。这样一来,学生们就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学习更多的选修课了。这是一个弊端,现在应该到了改变的时候。慕课时代的到来有可能为克服这个弊端提供了机遇。慕课方式可以绕过强制性的安排而进行自由学习,只要通过考试就能获得学分。当然慕课也有一个特点,学生必须愿意自主学习才行。我的建议是,本科的学习要抓住重点,不要受二级学科专业的限制,而如何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以利于今后的发展,要多思考、分析、吸收消化老师的建议。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336082-888167.html

上一篇:关于《二泉映月》演奏的一点想法
下一篇:高抒教授主持申报的中国科协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项目获得批准
收藏 IP: 180.111.35.*| 热度|

7 李亚平 陈昌春 武夷山 姚伟 周兵兵 許德惇 icgwang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6 00:4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