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ugao012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hugao012

博文

一本有关鳕鱼的好书

已有 3737 次阅读 2018-3-8 17:01 |个人分类:书评|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Mark Kurlansky, 1997. Cod, a biography of the fish that changed the world. Alfred A. Knopf Canada, Toroto, 294 pp.

 

这本书写于20年前,现在已经有了中文版。Mark Kurlansky写的书,总是以其独特的主题、独特的视角、独特的历史照片,极大地吸引着读者,本书也不例外。海洋的主题不外乎渔业、盐业、船舶、码头、渔村之类,他从渔业中唯独拎出了鳕鱼,从国际政治视角阐述与鳕鱼有关的人和事,再配上巴斯克人的老照片,读起来十分有趣。

《鳕鱼》书中的故事信息量很大,围绕巴斯克人的遭遇来展开。现在巴斯克人居住在法国和西班牙境内,在历史上是驰骋海洋的捕鱼高手。虽然北欧的维京人可能是最早捕获鳕鱼的人,但巴斯克人首先在中世纪时将鳕鱼商业化。到了上个世纪30年代,冷冻鳕鱼成为北美移民的重要食物,还没有哪一种鱼像鳕鱼那样深刻地影响了美国、加拿大等国的历史。而目前,鳕鱼已面临灭绝的危险,这将进而影响全球海洋生态群落结构。

巴斯克人有个民间传说:鳕鱼能说巴斯克语。巴斯克人的语言古老而独特,称为Euskera,他们的帽子称为“Basque beret”,他们认为自己有一个称为Euskadi的国家。巴斯克人的来源至今仍是一个谜,他们生活的地点并没有大西洋鳕鱼(Gadus morhua),但他们却非常地擅长于抓捕这种鱼。

中世纪欧洲人食用大量鲸肉,而巴斯克人能从遥远的未知地点带回鲸肉,其奥秘在于他们发现了鳕鱼并用盐来腌制,从而解决了海上航行的食物问题。此前,维京人的活动范围覆盖了从挪威到冰岛、格陵兰岛、加拿大的广袤范围,这正好也是正好是大西洋鳕鱼的活动范围。比巴斯克人稍逊一筹的是,他们航海中的食物也依靠鳕鱼,但用的是鱼干。咸鱼比鱼干能保存更久,因而巴斯克人把鳕鱼生意做得远大于维京人。

鳕鱼类有10科200多种,虽然它们现在出没于北半球高盐度的冷水区,但一亿两千万年前却生活在热带的特提斯海,现今的地中海就是特提斯海的残留部分。特提斯海在地球演变过程中逐渐消亡,迫使鳕鱼北上,逐渐适应了北大西洋的冷水环境。后来,连接北美与亚洲的陆桥被打开后形成了白令海峡,于是鳕鱼又经由北冰洋进入太平洋。

鳕鱼的鱼鳍形态独特。最典型的是背上有三道鳍。目前在热带水域仅存一种,无商业价值。此外还有一个种见于南大西洋,另一个种演变为淡水种,生活于阿拉斯加、五大湖、新英格兰、斯堪的纳维亚等地的湖泊里。市场价值较大的物种有大西洋鳕鱼(Gadus morhua)、黑线鳕(Melanogrammus aeglefinus)、狭鳕(Pollachius pollachius)、牙鳕(Merlangius merlangus)、狗鳕(Merluccius merluccius)、太平洋鳕鱼(Gadus macrocephalus)等。其中大西洋鳕鱼体形最大,肉质最白。纽芬兰和拉布拉多等地生长的鳕鱼很漂亮,背部是橄榄绿色的,配以蛋黄色的豹斑,肚子下面是白色的,体侧有一道流线形的白色带。冰岛附近的鳕鱼稍差一点,是棕色背部黄色腹部。2-3年的鱼体长度为45~55厘米,此时尚未性成熟,第7年时可达约75厘米。大西洋鳕鱼也最易捕获,因为它们大多在40米以浅的水域活动。全球各个种的鳕鱼渔获量产量为600多万吨,其中半数为大西洋鳕鱼。

巴斯克人虽然擅长于捕鱼,但却拙于国际政治。他们发现了纽芬兰附近的大渔场,决定保持秘密,免得让他人知晓。然而有一次,英国人尾随他们的渔船到达纽芬兰,从此宣布这块海域为英国领海。巴斯克人就这样失去了他们的自由捕鱼权利。

再往后,继维京人和巴斯克人之后,像淘金热一样,也出现了“淘鳕鱼热”。葡萄牙、法国、英国先后介入其中,巴斯克人的首府毕尔巴鄂(西班牙北部港市)成为制造锚链和其他船用金属制品的城市,而纽芬兰的大浅滩水域则成为鳕鱼主产地。英国人后来居上,16世纪末普利茅斯和南安普顿等城市的兴起均与鳕鱼捕捞业有关。再往后,17世纪初,一伙英国异教徒盯着美国东海岸地图,在一处钩状土地上标上了一个激发想象力的地名“鳕鱼角”(Cape Cod),从此美国东部的快速发展与鳕鱼捕捞关系密切,甚至最终为脱离英国控制创造了经济社会条件。

对人类社会作出了如此之大的贡献之后,鳕鱼自身怎么样呢?Mark Kurlansky写道,前景很不妙。过去大的鳕鱼长度可以达到近两米,而现在鱼市上看到的大多是五、六十厘米的未成年鳕鱼。多年的酷捕和栖息地破坏已经给鳕鱼带来了严酷的生存危机。现在是到了应该采取行动的时候了,否则对鳕鱼就太不公正了。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336082-1102889.html

上一篇:科技论文的另类写作
下一篇:EGU 2018 会议学术报告发言材料(20180411)
收藏 IP: 112.64.68.*| 热度|

2 吕洪波 张叔勇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8 16:4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