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毛忽洞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大毛忽洞 自留地是桃花源,只种颜色不耕田。 点击 【博文】 看分类目录 邮箱: lishchlishch@163.com;lishchlishch@gmail.com

博文

高考之后40年:家乡见闻

已有 6132 次阅读 2017-6-12 03:34 |个人分类:家乡大毛忽洞|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家乡, 40年

高考之后40年:家乡见闻

1977年高考之后,我离开家乡大毛忽洞(生产队小队),到长春吉林大学上大学。念大学4年每年寒假回家过年,暑假在学校自己看书学习。1978-1982年在东北还没有可以打工挣钱的工地。

大学毕业后到位于东营的华东石油学院(后来改名为石油大学(华东),再后来改名为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工作。参加工作之后,我就改为每年暑假回家,寒假在学校看书学习。后来有了老婆孩子,仍然坚持暑假回家,但是次数越来越少了。

30多年前从东营回趟家到大毛忽洞,很是艰难。从东营出发,在淄博或济南要换车,到北京后要换车,到包头要换车,到固阳后还要换车。还好,当时我们学校在北京有办事处,住学校招待所很便宜。当年在北京西直门火车站买火车票,买硬卧凌晨3点就要去排队,如果不是身强力壮,买完票之后根本就挤不出来。每次买上票之后,我都要双腿蹬在前面的墙上,使劲往后蹬腿,把整个队伍后推一大步,我才能挤出来。

回家的路虽然艰难,但也乐趣无穷。1990年(亚运会之后)带着儿子(4岁)第一次回老家,儿子玩到坚决不再回山东,就是到了包头,仍然哭着要回大毛忽洞。

我一般选择8月份回老家。8月山东的西瓜等已经接近尾声,而包头的西瓜和白兰瓜正好大量上市。有一年,在包头火车站上车时,我买了一大网兜白兰瓜,放在车厢的行李架上(买的是硬座票),每逢停靠车站,有人上车进入我们车厢,都要说一句“味道这么香啊”。

以下照片都是拍摄于8月份(最近几年),因为8月的家乡让人回味无穷。

从包头火车站出来,来到包头百货大楼


固阳县的热气球公园,这里曾经是最好的水浇地


那些绿绿的植物,有些是野生的,它们生长出来似乎要告诉人们,以前这里是庄稼地


热气球公园里野生的Da麻,可以是经济作物,皮可以做绳子等,籽可以吃或者榨油。麻子(籽)是麻雀和百灵鸟喜欢吃的食物,女人们也喜欢嗑麻子(籽),速度不亚于百灵鸟


热气球公园的苦菜,以前喜欢生长在庄稼地里。苦菜洗干净后,撒上莜面上锅蒸,美味的农家菜


家乡大毛忽洞村子里人们院子里的抛物天线、狗窝和野花野草


围绕在天线旁边的野花野草,有好几种呢


院子里的甜菜,甜菜叶子特别能生长,收割一茬又一茬,可以人吃,也可以喂猪,甜菜疙瘩可以熬糖


淘汰下来的柴油机,旁边生长着一种蒿子

院子里的野生油菜籽花


我在荞麦地留个影。荞麦:红根,绿叶,开的百花,结的黑籽。收割后的荞麦叶,老百姓称其为花子,是最好的猪饲料


田间地头的打碗碗花


蒲公英和野生荞麦


打碗碗花和羊耳朵草


农家狗和灰菜


自来水龙头、大水缸和舀子


电视机和暖水瓶


旧家电上山下乡来了


油菜籽地里的电线杆


葵花田,只有在葵花田里才能体会到:葵花是向着太阳的


一株野生莜麦在葵花地


房前屋后,点瓜种豆,近处的是胡萝卜


村子里房前屋后生长的ZHIJI草(中文名待补充),可以做扫帚


野生麻蒿,可以生长很高,麻蒿杆可以盖房子


一种草药(当地叫小鬼下巴),人和羊都可以喝,具有强力泻火功能


野生瓜果,可以吃,老百姓称呼其为沙奶奶


小孩子们称呼其为狼泡泡,嫩的时候其根茎可以吃,甜甜的,现在已经结果了,像猪八戒的耙子


乡村名医的乡下诊所,燕子在匾上做了窝,8月份小燕子已经出窝了


     人民公社的时候,圪妥忽洞是生产大队,我们大毛忽洞是生产小队。当年大队干部一把手可以脱产,生产队队长是兼职。

     我们大毛忽洞是最基层的单位。

     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公社(镇)级;生产大队级;生产小队级。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321-1060239.html

上一篇:叶瓣,五六七八:请问这是什么草
下一篇:美国的党鞭和中医的文化:彼鞭≠此鞭VS“真气”
收藏 IP: 50.92.35.*| 热度|

24 李竞 戎可 章雨旭 武夷山 丛远新 李东风 文克玲 侯沉 史晓雷 李学宽 蒋永华 杨正瓴 王毅翔 刘炜 元凯军 陈理 杨顺楷 赵美娣 冯大诚 ljxm gaoshannankai xlsd blackrain007 guhanxian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8 21:2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