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亮的学术世界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amlet

博文

[转载】做好自己文章的审稿人

已有 3848 次阅读 2009-3-24 15:04 |个人分类:生活点滴|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每一篇我们投给编辑部的文章,期刊的编辑都会根据文章的内容或者作者自己推荐的信息选择合适的审稿专家审理这篇文章。审稿人拿到待审的稿件后,会根据自己的科研经验认真的分析这篇文章,最后给出自己的判断,认同或者反对。很多人很惧怕审稿专家,怕审稿专家不能看透自己自己文章的惊人意义,怕审稿专家把自己的科研价值歪曲了,怕审稿专家把自己文章的硬伤指出来,怕审稿专家把文章给枪毙了。。。

  当我们拿到审稿意见时,多数文章是要修改的,很多作者会惊奇的发现,审稿人真的或多或少的把自己隐匿在文章里的瑕疵点出来了,审稿人先是用简单的一小段总结出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新意怎样,顺便谦虚的赞扬下文章的意义,然后直奔主题,修改还是退稿,然后在下面层次清晰的给出文章需要改进的1、2、3、4点。有的人可能会抱怨审稿人不留情面,有的人后悔自己当初为什么没有那样做,有的人认为审稿人意见完全正确,将被退的稿子改投IF=零点几的小刊物上,有的人按照审稿人的意见重新设计试验,重新补数据、重新写文章。。。

  但是大家有没有换位的想一想,为什么要把自己的文章放在审稿人的笔管下痛批,为什么要按照审稿人的要求详详细细的改文章,投出去的文章为什么修改意见密密麻麻,我的回答是大多数作者写完文章后对自己文章的审视程度不够深,对自己文章的评价态度多数停留在感性认知上,没有站在审稿人的高度来审视自己的文章。事实上,我认为每个人都应作为自己文章的第一审稿人,用自己就是审稿人的态度来对待自己的文章。

  很多人对自己的文章报喜不报忧,把坏的性能隐藏的很深很深,把自己文章的意义写的很神秘,自己读起来很兴奋。用非常高深的理论模型证明自己的推理,把简单的理论复杂化,将可以轻描淡写的的图表画的极其神秘,以此来迷惑审稿人,因为审稿人不可能对每篇文章的一切内容全部掌握,对自己拿不准的东西一般不会轻易否定,这样作者就得以蒙混过关,小修发表。这样做是对自己文章的极其不负责,对自己不负责,我们有没有想过,如果你自己是文章的审稿人,拿到别人的这篇文章,你的第一反映是什么,当然是直奔主题,将硬伤全部揭穿,枪毙文章。那我们就应该想一想了,自己认为有问题的文章能投出去吗?投出去了能中吗?多数是会被拒掉的,因为审稿人都是同领域的一流学者,他们对该领域的横纵向学科都有很清晰的把握。所以要想文章能够被认可,先要当好自己文章的审稿人。

  用审稿人的高度审视自己的文章,试验结果的某些性能好,但也带来了负面的影响,在文章里要以科学的态度表达出自己的不足,因为自己是文章的审稿人。写出文章的不足,认清文章的软肋并不代表否认了自己的价值,因为任何一篇文章都应该是值得推敲的,都应该有进一步继续研究的必要性的。如果自己用审稿专家的观点审视出了文章的不足,我们可以对他进行修改,进行直言不讳的修改,要把自己文章的意义表达到一个极其科学准确的层面上,要对自己试验不足的地方进行改进,要对一些材料的缺陷进行重新剖析,要在做一些补充试验丰富文章的数据,要把别人的工作在前言处表达完整,要把自己和别人的异同准确的剖析。要知道自己的创新点,文章的优势,更要点出文章的不足,在讨论处对这些不足进行详细论证,指出不足的原因,更要点出改进的科学方法,课题今后的研究难点、研究重点、发展趋势。。。

  作为自己文章的审稿人严格审查自己的文章,一遍一遍认真的修改它,雕琢他,无形中会发现自己在进步,再用审视的观点做科研,自己的境界再慢慢的提升,自己的能力在审视中得到极大的锻炼。。。慢慢的会发现,文章真正的成为了自己的一部分,成为自己的骄傲。。。

  以审稿人的态度审视并修改后的文章投出去,命中的几率当然会大大提高了,因为审稿人要提的意见已经全部在文章里回答了,审稿意见应该是GOOD PAPER,GOOG IDEA。。。,即便文章退稿了,这只能说明我们现在的能力还需要提升,还需要锻炼,但在今后的提升过程中,审视的眼光会帮助我们飞快的进步。。。

  做好自己文章的审稿人,即提高了文章水平,也审视了自己,磨练了品质。

 

转引自小木虫论坛:http://emuch.net/bbs/viewthread.php?tid=1214158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31791-222255.html


下一篇:[转载】写科研论文的最高境界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08:5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