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风人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iccashq 一个湘里人的梦,便是风的自由舞步. 言所盼,非盼急出。

博文

筑波散记之二十五:与AIST过客的对话

已有 3723 次阅读 2007-9-9 07:39 |个人分类:筑波散记

图:筑波山。2005年拍摄。

所有对话内容原发于博文《筑波散记之二十三:有朋来自曾经奋斗的地方 》,现在觉得取名为‘AIST过客’网友的话非常好,真是与吾心有戚戚焉啊。隐藏在帖子里面有点可惜,不妨专门编辑成一个博文。AIST是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National Institute of Advanced Industri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的简称,紧靠我所在的研究所,发现碳纳米管的Iijima先生也在这个研究所任职。

[1] 标题:享受生活以及科研的乐趣
发表评论人:[游客]AIST过客 [2007-9-6 8:57:35]
不过还是不点名, 大家网络归网络, 生活归生活的, 这样可能更自然一些. 您觉得呢? 赫赫

筑波有很多的中国人, 有直接从国内过来做博士后的. AIST也有很多. 所以感觉在这儿生活不用日语. 所以碰到很多的, 即使来了两年,也感觉没有体会到日本生活的乐趣, 以及和日本人交往,不同生活方式, 不同文化的碰撞等等. 感觉大家继续很中国, 很中国式的爱国,赫赫.

其实生活,包括科研等, 都是为了乐趣. 有人喜欢科研, 正如筑波的很多人一样, 喜欢享受科研中枯燥的乐趣, 所以就以苦为乐. 而有人不喜欢科研, 喜欢其他的生活方式, 所以日本的生活很多方式, 人人选择自由. 换句话说, 没有人觉得筑波的人如何无聊, 或者高尚, 或者羡慕. 当然,日本的研究者大多也不觉得自己如何, 很普通. 科学是朴素的, 科学家大概只是很朴素的一个职业.只有有了乐趣, 任何的职业都可以, 成功大概就不仅仅是几个论文等等了.

我只希望在筑拨的中国同胞多接触日本人,要学到他们如何管理这个国家, 如何健全他们的科研体制, 以及如何立项目,培养人才. 不要仅仅盯着几个仪器, 也不要天天实验室. 如果这样一来的话, 不会成功. 顶多是回国后在自己的简历上填几个所谓的海外经历.

[2] 标题:说得很对
发表评论人:siccashq [2007-9-6 9:47:02]
完全赞同你关于和日本人打交道的说法。你说的‘中国式的爱国’很有见地。我是特别想和日本人多交流,但是语言上的障碍使我不能如愿。在学习上,宁愿多看日本的优点,也不愿被仇恨蒙蔽自己的不足。这一点上是很重要的。
你说的科研是朴素的正中我下怀,呆在筑波这三年逐渐体会了这一点。科研是人的一种生活方式而已,就是做一件自己愿意做的事情。如果不愿意做何必为了两个银子每天被科研蹂躏,呵呵。我不知道网上很多抱怨科研中不平现象的人有多少是真心喜欢搞科研的。给我影响最深的是同楼的一个叫神田的家伙,在世界上搞金刚石绝对是权威,穿着也没有架子,经常还自己出去打液氮,文章也自己写,完全是乐在其中。
科研是种乐趣,好似李世春解魔方,刘翔练跨栏,我读高中的时候解数学题,呵呵。
培养人才暂时不提了,我倒是很关心中国的导师们先培养自己,我也要培养自己,以免回去被人笑话。倒不是刻意培养,教授者,总要有可以启发人的思想,坐在办公桌钱,埋头写几篇SCI有什么用,完全是招人笑话。我很佩服饶毅这样出世的科学家兼教育家,不是因为他文章好,而是他愿意说出他的思想。
网络实名确实比较麻烦,不过科学网有这样的规定也得服从啊。评论者自不用报家门,这是好事,免得太熟不说诤言尽说好话。私人生活也不干扰,思想也能交流,这正是‘君子之交淡入水’。

 

 

[3] 标题:好运
发表评论人:[游客]AIST过客 [2007-9-6 10:58:14]
我在日本读的学位. 刚来的时候和每一个新来的一般. 语言的障碍,生活方式的不同等等. 但为了学位, 强迫自己和日本学生交流, 要不然答辩就过不去了. 相对而言, 在筑波的大家幸福很多了, 至少不用学语言.赫赫.

我很感谢日本老师以及日本社会教给我很多的东西. 印象最深的是, 1) 明确自己的实力, 自己可以做什么, 不可以做什么. 2)积极和别人交流. 通过会议和文章把自己卖出去. 同时一定要竖起耳朵听取别人的批评. 3)计划性, 明白自己做实验是为了什么? 明白了这个道理, 写了一篇文章. 好, 下面你要干什么?4)博士的培养不仅仅是为了培养高级工程师,而是领导者. 一个项目甚至更多项目的领导者.

其实这些道理很简单和朴素. 大家都明白, 科研从基本的实验做起, 一些系统性实验完毕之后, 如何整理, 如何讨论并引导出下一步的hint. 这大概是写文章, 以及从文章走向项目的一步.为了让自己的文章, 自己的想法被别人接受, 要不怕畏惧的表述自己. 说到着一点, 我觉得我们国家的教育方式是让人谦虚. 很多时候谦虚得让人摸不着头脑. 谁也不张嘴, 造成的结果就是不敢张嘴.

一步步踏踏实实地走, 多通过开会交流,通过写文章表达自己的每一个无论多大多小的idea. 经过若干年在某一个领域内的锻炼之后,大师就可以产生. 相信自己, 也尊重别人的权威. 着急不得.

做人要谦虚地对待别人. 做事情则要勇敢, 骄傲地去挑战未知和权威.

 

 

[8] 标题:语言就是敲门砖
发表评论人:[游客]siccashq [2007-9-6 13:56:01]
语言看来没有环境没有压力是很难学好的,这个对于学术也非常重要。以前有帖子总拿语言问题说事,认为学习语言占用了学习专业知识的时间。粗看起来似乎有道理,以前我也很赞成外语学习淡化。但是现在认为语言学习还是需要强调,如何高效率的学习语言是一个教育工作者要解决的问题。这里面就包括英语和日语。语言不过关,无法获得先进成果,无法和国外学者交流,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日本作为一个科技大国,非常重视学术交流,各种学术会议名目繁多,而且企业也热衷于在学术会议期间赞助,进行展示。政府也乐于提供各种信息。所谓产官学联合吧。赞助费多了,开会也开得很轻松,会议还会组织出去游玩。记得去年NANO会议在札幌举行,闭幕词上主办者说这是一个奢侈的会议,会议没有用完的钱滚入下一届会议。形成了良性循环。日本产业界大概知道,应用的需求来自于客户的需求,把握客户的第一需要就是占领第一先机。
你说的谦虚问题很有意思。中国学者似乎是有点谦虚,但是有些时候有点过分。按照管理学的语言来说,就是市场做的不好。这一点科技新闻机构也要帮忙解决一下。一般看科技报道都是说什么突破性进展重大进展,但是产业界看了这些信息不能把握内涵,不知道有什么利用价值,那么这样的科技新闻就有缺陷.还有一点就是中国人交流不是很活跃,不知是不屑于还是不感兴趣,反正谁也不知道谁做啥。当然也有考虑做的东西比较前沿一点,怕被占了位先,这大概属于科研道德范畴里面了。
有个细节就是日本人的等级观念很强,全社会都是如此,包括学术界。这大概就是你说的‘尊重别人的权威’。如果日本也有评院士这个风气的话,那么40岁以下的绝对不要想评院士这个问题。这种等级观念使得后辈对于前辈是绝对的服从,不敢有越权之胆。
博士是培养项目领导者,不全是,博士后才应该着重培养这方面的能力。做一个项目,找到问题,解决问题,发展问题。博士只是一个储备吧。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317-7074.html

上一篇:筑波散记之二十四:吴老,您好!
下一篇:无手的老师在仰望星空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9 20:4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