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化- 杨学祥工作室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杨学祥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退休教授,从事全球变化研究。

留言板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留言 登录 | 注册


IP: 210.192.101.*   [128]宋敦江   2011-7-21 10:03
交通网络对城市群经济的影响研究
http://bbs.sciencenet.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515258&page=1#pid1236507
请杨老多批评指正。
我的回复(2011-7-22 04:10):很有前途。
IP: 61.184.206.*   [127]A393233208A   2011-7-20 23:46
杨老师 谢谢你...
   祝福您有个好身体...现在没什么比健康更重要了..  
你转载或发表这么多的文章,也确实比较累 ,有时还要一个个回复别人的问题...辛苦 了...
  自然那么深奥的东西,我也不想懂,现在既然事已经发生,我们是无法改变,只能接受。只是有一个问题,我在武汉  我要怎么做?  要预防什么事?   
  谢谢....
我的回复(2011-7-22 04:03):谢谢关心!关注厄尔尼诺的发展。
2011年和1999年的相似性:共同的预见
2010-12-18 07:15  
                  2011年和1999年的相似性:共同的预见
                               杨学祥
    研究表明,厄尔尼诺和拉尼娜是全球灾害的最强信号。我们在2009年初就关注下一次不寻常的厄尔尼诺事件,因为它会给全球带来流感全球大流行等重大灾害[1]。事实上,2009年的厄尔尼诺事件不仅给全球带来流感爆发,而且给全球带来暴雪和酷暑、干旱和洪水、强震和大风灾害。

   2010年的拉尼娜事件能给世界带来什么?
   1999年的灾害记录:关注2011年的防灾重点

    一、干旱

    二、洪涝
     
    三、低温冻害
   
    四、风雹
   
    五、地震

    根据潮汐和地球自转12年周期,2010年与1998年、2011年与1999年的情况大致相同:1998年为有记录以来温度最高,1999气温骤降,地震增强(台湾9·21大地震)。2009-2010年发生厄尔尼诺事件,2010年7月发生拉尼娜事件。2011年低温多震可能性很大[28]。人们只记住了1998年是有气象记录以来最暖的一年,忽略了紧随其后的1999年的气温低谷和地震频发,全球气温的暴起暴落值得关注。1999年的干旱、洪涝、低温冻害、风雹、地震灾害值得关注,我们必须做好预防的准备[29]。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394724
IP: 123.97.68.*   [126]zicai   2011-7-18 00:23
杨教授,您好!在您博文中说下半年很有可能发生一次厄尔尼诺事件,我国南方会出现低温冻害现象,那北方地区是不是会出现暖冬现象?谢谢!
我的回复(2011-7-22 03:57):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中国北方0在厄尔尼诺发生后不再出现暖冬 ,往往出现严重低温冻害。例如,1957、1969、1972、1976年。
IP: 61.184.206.*   [125]A393233208A   2011-7-14 23:20
耶稣爱你..
IP: 125.107.246.*   [124]lnxiaohz   2011-7-14 13:12
杨教授,您好,在您的博文中有言:2009-2010年发生厄尔尼诺事件,2010年7月发生拉尼娜事件。2011年低温多震可能性很大[28]。讲的是不是指2011年1月份发生的冷冬现象?还是指2011年年底低温冻害可能性大?
我的回复(2011-7-16 03:21):讲的是指2011年1月份发生的冷冬现象。
IP: 219.143.229.*   [123]toneysu27   2011-7-13 11:20
杨教授,你好 !根据您的博文,下半年发生拉尼娜或厄尔尼诺事件的概率大吗?南方城市会发生08年类似的冰灾气象吗?
我的回复(2011-7-16 03:19):发生厄尔尼诺的可能性较大,如果厄尔尼诺发生,2010年规模的低温冻害可能发生。
IP: 125.107.152.*   [122]lnxiaohz   2011-7-11 08:14
杨教授,我从您博客得知,今年下半年将有低温冻害,请问,大概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是前冬还是后冬发生低温冻害的可能性大?顺祝您身体健康,寿比南山!
我的回复(2011-7-11 14:08):关键在于厄尔尼诺事件的发生时间,后冬可能性大。
IP: 122.90.187.*   [121]xiangxindashi   2011-7-8 16:44
杨教授,你好,我业余研究地震预测,在地震论坛http://www.dizhenluntan.com/注册名为象形记忆祖师,欢迎你去那里发表气象研究,我有些问题会请教你,我相信气象与地震有密切的关系。
我的回复(2011-7-9 05:46):欢迎交流,谢谢!
IP: 124.207.252.*   [120]gaoguoliang   2011-6-23 08:02
杨学祥教授,向您致敬!恭贺您对日本6月份将发生大地震的预报成功!6月23日周四清晨六点五十,也就是北京时间五点五十分,日本本州岛发生里氏六点七级地震。

地震震中位于本州岛东部海域,距离青森县的八户市八十六公里,NHK电视台当时的直播画面显示当地震感强烈。另外震中距离岩手县盛冈市则约有一百公里,距离东京有五二十七公里。这次震源深度二十公里。日本气象厅发布预警,称岩手县可能会有高度半米的海啸。

希望您预报此次地震不会发生海啸的预测也会成功!这是中国地震预报理论的又一次胜利!向您表示祝贺和崇高的敬意!
我的回复(2011-6-23 13:41):这是潮汐预警,不是地震预警,只是涉及到余震问题。谢谢!
IP: 221.199.41.*   [119]zdllyh   2011-6-21 09:51
杨教授您好:  您为科学事业献身,为我们了解更多,您辛苦了。您曾与辽宁日报记者的对话,使我们知道了地球磁场强度减弱的情况,除了自然因素以外,我个人认为,还有人为的因素在里面。就针对地磁场减弱,我写了一篇猜想,共3500多字,因是第一次写作,不知如何发表,稿件应投向那里,报刊和杂志还应有那些要求,请您在百忙之中,能给以回答,拜谢了。
我的回复(2011-6-23 13:55):关于地磁方面的文章可试投《地球科学进展》或《地球物理学进展》,到该杂志网站浏览已发表的文章和投稿要求。
IP: 116.252.66.*   [118]qmj1430728846   2011-6-19 04:15
要开放观念,敢于创新试错、敢于挑战权威、敢于争当一流;  
给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的邮件:
地球系统模拟器工程负责人--的邮件:
给清华大学----顾秉林校长--的邮件:
                覃明捷古地球复原图构思与地球膨裂、膨胀论
注明:本人研究古地球复原图多年,构思是前中国顶级科学家以及世界科学家没发现的。构思与前辈的古地球为非对称膨胀论及中国学校流行的板块构造理论教程不一样,古地球复原图构思很有研究价值,地球膨裂、膨胀的结论是根据古地球复原图构思得出“古地球复原真金不怕火炼 ”。
一、构思:   
1、把北美大陆、南美大陆东海岸和欧亚大陆、 非洲大陆西海岸大西洋大洋中脊裂缝回缩。   
2、同时把非洲大陆东海岸-印度半岛-澳大利亚-南极洲印度洋底裂缝回缩,这时大西洋和印度洋消失,
这时非洲大陆东海岸-印度半岛-澳大利亚-南极洲重合在一起了。(大西洋的美国墨西哥湾和美国纽约与南美大陆非洲大陆重合相连)。
3、同时东太平洋海丘和南极太平洋海岭裂缝回缩后,(澳大利亚和南极威尔克斯地连接)。南美非洲大陆-印度-澳大利亚-南极洲同时向太平洋方向叠加,这时问题出现了
①南美和非洲大陆的南端巴塔哥尼亚山脉从南极1/3大陆架上面滑过,过程中把南极洲、澳大利亚推入太平洋(从菲尔希纳陆缘冰向罗斯陆缘冰-经过澳大利亚悉尼)。向北太平洋叠加到白令海太平洋边和亚洲-北美大陆相连。
②澳大利亚北边的(新几内亚)以马鲁古海峡为分界线,向(中国台湾岛)连接,澳大利亚在菲律宾海。澳大利亚和南极威尔克斯地连接,古南极在日本海沟和西北太平洋海盘白令海之间。
③太平洋沿岸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及亚洲大陆太平洋沿岸萨哈林岛和勘察加半岛相连、韩国和日本北海道岛相连、中国福州和琉球海沟相连、马里亚纳海沟和皇帝海山东微调。
④北美州东海岸--欧亚大陆--澳大利亚--南极洲-- 非洲大陆--南美大陆--北美大陆--欧亚大陆,都连接在一起了,因为地球是圆的 。
个人认为,古地球是个较小的实心球体,是现在的1/4左右,现在的地球是个空心的球体,岩石金属矿物球壳内为高温高压的熔融体,好比我们见到的水泥混凝土搅拌车搅拌罐。高温高压使地球岩石金属矿物球壳缓慢胀裂,地壳深处的熔融岩浆,经火山活动沿地壳裂缝上升到地壳上部或地表时,由于海底压力大,熔融体多数向裂缝两边对称发布,是地球球体自我修复过程。 地球膨裂、膨胀: 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在逐渐扩大,地球在逐渐膨裂,体积在不断增加 。
澳大利亚、南极、非洲南美大陆从亚洲大陆东海岸、和北美大陆西海岸180度向西南胀裂,非洲南美大陆推着南极洲、澳大利亚经过太平洋沿岸胀裂到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过程中非洲南美大陆先在整个南极洲大陆架上面滑过,之后非洲南美大陆的南端巴塔哥尼亚山脉经过澳大利亚悉尼从南极1/3大陆架上面滑过,(经过澳大利亚悉尼从罗斯陆缘冰-向菲尔希纳陆缘冰)过程中把南极洲、澳大利亚推出太平洋,南极洲大陆拖出一条大尾巴。南美非洲大陆180度胀裂到墨西哥湾海地附近,为地球膨裂分界线,太平洋沿岸以及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墨西哥湾海地附近地震频繁,震级高。
二、建议
建议向“3D World Map”三维动画设计师把地球每条裂缝回缩-地球逐渐缩小(原各大陆微调或不调)先大西洋、印度洋后太平洋,就是地球未膨裂的古地球原型,古地球体积较小,为实心球体。三维动画可以模拟地球膨裂过程。
三、地球膨裂、膨胀的“动力”:
古地球是个较小的实心球体,球体由冰层覆盖,球内岩石含有各种金属矿物质,古地球旋转速度较快,旋转离心力大,电生磁,磁生电形成强大的南北极地磁脉冲对流,南出北进。我们所有见的地球膨裂、膨胀都和南极有关。古地球膨裂、膨胀的真正原因为地球地磁南出北进,强大的地磁脉冲在地球内部受阻产生地磁微波辐射。(南极为正极、北极负极)
地磁微波辐射一碰到各种金属矿物质就发生反射、反应、熔解。地磁微波辐射能产生每秒钟振动频率为约25亿次的微波,金属根本没有办法吸收或传导它;含有各种金属矿物质的岩石进行反射、反应、熔解,高温高压形成分裂后排列相对平衡稳定的岩石金属矿物球壳,分裂后的地磁线较弱。在胀裂过程中地球表面冰水流入裂缝,外冷内热加快膨裂、膨胀过程。膨裂处剧烈的水分子运动产生了大量的热能,含有各种元素的矿物质分解在水中,形成海水。
四 、结论:
1. 古地球是个较小的实心球体,现在的地球是个空心的球体,球壳为分裂后排列相对平衡稳定岩石金属矿物,地磁线较弱。
2.古地球到现在北极地移较小,在北冰洋附近。没发现地极倒转现象,古地球到现在南极大陆在地移 。(澳大利亚在菲律宾海。澳大利亚和南极威尔克斯地连接,古南极在日本海沟和西北太平洋海盘之间)。
3.地球在逐渐膨裂、膨胀和 地磁线有关,南出北进。产生裂缝后地磁线发生改变,异性相吸、同性相折使各洲快速分离。
4. 太平洋是同一时期膨裂膨胀的,只是早期膨裂速度较快。
5. 古地球膨裂、膨胀的原因为地球地磁线南出北进,强大的地磁脉冲在地球内部受阻产生地磁微波辐射。地球内部高温高压使岩石金属矿物球壳缓慢胀裂,加上潮汐力和 地球自转离心力的作用。现在的地球从北向南像个大喇叭膨裂膨胀,就像从北极吹气的气球和地磁线北进南出有很大关系。  (南极为正极、北极负极)
   
   http://user.qzone.qq.com/1430728846/blog/1304625968   作者:覃明捷2011.5.6
我的回复(2011-6-23 13:49):欢迎交流。
IP: 116.252.66.*   [117]qmj1430728846   2011-6-19 04:09
杨学祥教授:
您好!覃明捷—古地球复原图构思与地球膨裂、膨胀的结论(最新版)有评论陈志耕博士地球动力研究所所长      http://user.qzone.qq.com/1430728846/blog/1304625968           2011.6.19最新复原图构思,值得一看。有空请一访,并给予意见为感。广西南宁覃明捷
我的回复(2011-6-23 13:50):拜读大作。
IP: 124.207.252.*   [116]gaoguoliang   2011-6-17 04:50
从2007年开始的未来6年,先是马克诺特彗星喷发物质进入地球空间,已经连续3年给地球造成冰雪灾害、台风灾害和地震灾害,今后还将继续影响几年。紧接着,又有两年前在火星木星轨道之间发生超级爆发的17P霍尔姆斯彗星的爆发物质在未来的3年后也进入地球空间,继续引发冰雪、风灾和连续大地震。地球未来的灾害来自天上,是天地间高能电磁载体碰撞爆发的结果。
我的分析完全借助于现代科技的大量实验观测结果。但现代科学的基础理论过于滞后,就是已经取得了极有价值的实验观测事实,他们也得不出正确的科学结论。悲哀啊!呵呵!

看看那些只有在南半球澳大利亚等地拍摄到的马克诺特彗星的大量照片,其中,由多个长串分裂彗星的彗发组成的特殊扇型大彗尾,其最前锋已经降落到地平线附近,而此时的照片中在夕阳余辉下马克诺特彗星的主核同金星同时处于地平线上。这就意味着南半球是最接近黄道面附近的马克诺特彗尾的波及范围的。
现在南半球果然大震了。天上肯定有大量的来自马克诺特彗星分裂爆发的小中子星核或小彗星核,就像在汶川大震前天上布满这类高能电磁载体一样,这有香港科大卫星云图为证。
只有天上具有这这强磁条件同地下液流层中涌动的强磁载体在一定的电磁力程范围内碰撞爆发,才能形成地震。天上和地下的强磁条件缺一不可。这就是统一电磁力场新理论的地震电磁碰撞爆发物理机制。
实践是检验科学理论的标准。
IP: 124.207.252.*   [115]gaoguoliang   2011-6-17 04:34
杨学祥教授:您好!再次向您推荐韩行高先生的遗文,这是他临去逝时发的最后一篇文章:地球近3年来严重自然灾害的天文因素简介
亲爱的地震吧网友同志们,恐怕没有机会介绍我已经许诺的关于地球近年来严重自然灾害的天文因素的问题了,现提前把一篇未公开的论文提要介绍给大家。除了这个马克诺特彗星外,还有两年前在火星木星轨道之间大爆发的17P/霍尔姆斯彗星的爆炸喷发物质3年后也将进入地球轨道。地球多难,但不会毁灭。望诸位多多保重。
也许该说再见了。--科学希望之声4

马克诺特彗星特征及其彗尾尘埃物质
进入地球空间所带来的严重危害

内容提要:当现代科学仍然将彗星当作“大雪球”的“太空垃圾”的时候,当数以千万计的天文爱好者争相欣赏这颗2006年8 月被发现的,编号为 C/2006P1的马克诺特(McNaught)――这颗30年来最亮的大彗星的无比壮观的奇景的时候,可曾想到没有:正是这颗于2007年1月份过近日点的大彗星,已经连续3年给地球带来了严重的冰雪灾害、台风灾害和地震灾害,而且还有在未来几年内继续影响地球的趋势。对观测图片的研究表明,这是一颗在接近太阳时已经分裂出多颗彗星核的长串彗星群,每个彗星核各自发出的彗发构成了麦克诺特彗星的整体彗尾展现出非常特殊的扇形,彗尾末端散开呈现辐射状;其中最宽的彗发,阔逾10度,长达35度,弯曲超过135度,与黄道光几乎重叠。这意味着这颗近日距仅0.17AU的彗星喷发的大量彗星物质在太阳风的作用下已经进入黄道面,在地球的春分和秋分前后很宽的一个时段必将进入地球空间。中国的风云2C同步气象卫星的辐射扫描计以其独特的频率通带和信号门限特征在卫星云图上同时记录了来自空间的彗星物质的特征,表现出在特定纬度范围内的大亮团和大亮线,并同地球上2007年初以来发生的大规模冰雪灾害、台风灾害和地震灾害的能够在时间规模、范围分布方面表现出相当的规律性和对应关系。本文详细介绍马克诺特彗星的特征,彗尾物质的组成(衰变的小中子星核或小彗星核,一种高能电磁载体)及其严重危害,并简单介绍香港科技大学接收处理的风云2C卫星云图所显示的应是来自马克诺特彗星的小彗星核的形态及其同自然灾害在时空上的对应关系。(将有专文介绍香港科大云图)说明地球上的任何一个突发性的自然灾害必然对应着一个确切的天文因素。那些把诸如全球变暖、厄尔尼诺或大气环流异常当作是解释所有突性自然灾变的万能大筐的现代科学的认识是很不到位的。
关键词 ……
(2009年9月完稿,待发)

您是否在沈阳有朋友?我一直想去找韩行高先生的家人,去找他的《统一电磁力场物质结构理论》全文,这是一个重要的遗作!是对王锡玉先生开创的宇宙物质成因学的进一步阐述。
IP: 121.61.83.*   [114]wangyuanwen   2011-6-16 21:31
您好,还在前一段时间,我看您的博文我就知道今年会发生涝害,但是我不知道会这么严重,我是湖北嘉鱼县的,我家的二十亩地都被淹了,玉米也都倒了,我想问问在下半年还会有灾害性天气吗,冷冬会发生吗,是偏早发生还是偏晚发生,谢谢您!
IP: 122.73.124.*   [113]cqdb3721   2011-6-15 18:42
印尼地震预测回顾
印尼马鲁古海北部    (769) 自动 2分17秒 2011-06-13 22:31:25.450 2.61 126.41 66 7.1(Mw) 1.3
http://hi.baidu.com/cqdb3745/album/item/778085c0a3113f953bdb4979.html#
2011052620:44预测印尼或所罗门一带》6,2011060420:07预测印尼或所罗门一线或有7-8级地震,2011061322:03再次截图提出预警,2011061322:31发生
IP: 122.73.124.*   [112]cqdb3721   2011-6-15 18:32
日本地震预测与发生
http://9327.teacup.com/tokaiama/bbs/4021
震源地 福島県東方はるか沖 (南相馬市鹿島区北海老 東方約232.6㎞沖)
震源時 2011/06/14 22:06:52.98
緯度 37.756N
経度 143.630E
深さ 33.2km
マグニチュード 6.5
IP: 125.107.157.*   [111]lnxiaohz   2011-6-14 09:15
杨学祥老师,您在博文中有言:2011年1-5月和8-11月,月亮近地潮和日月大潮的时间间隔不超过3天,为强潮汐时期;6-7月和12月,月亮近地潮和日月大潮的时间间隔超过3天,为弱潮汐时期。2011年1-5月为强潮汐时期,这个冬天有点冷,强寒潮、沙尘暴和倒春寒发生的几率增大。           意思是说:今年下半年只有8-11月比较冷,12月份和1月份比不上8-11月份冷,是吗?您太专业了,我天天关注您的博客,我发现您很对!
我的回复(2011-6-14 17:55):潮汐强弱不能改变季节性的冷暖变化,只是在季节性变化中增强或减弱冷暖程度。
IP: 221.234.39.*   [110]A393233208A   2011-6-5 23:31
师傅  今天怎么没更新?  等着看呢...谢谢..
IP: 222.216.92.*   [109]qmj1430728846   2011-6-3 16:54
杨学祥教授:
您好!覃明捷—古地球复原图构思与地球膨裂、膨胀的结论(最新版)有评论陈志耕博士地球动力研究所所长      http://user.qzone.qq.com/1430728846/blog/1304625968         有空请一访,并给予意见为感。广西南宁覃明捷2011.6.3
我的回复(2011-6-4 20:04):陈博士的意见很中肯。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21:2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