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化- 杨学祥工作室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杨学祥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退休教授,从事全球变化研究。

博文

2012还是2015:为什么1960年特大灾害频发?

已有 10394 次阅读 2012-1-4 06:38 |个人分类:科技点评|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月亮赤纬角, 灾害链, 拉马德雷, 冷位相

               2012还是2015:为什么1960年特大灾害频发?

                             杨学祥

 

      1960521622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在智利发生了二十世纪震级最大的震群型地震,在南北1400公里长的狭窄地带,连续发生了数百次地震,其中超过8级的3次,超过7级的10次,最大主震为8.9级,为世界地震史所罕见。这次地震导致数万人死亡和失踪,200万人无家可归;码头全部瘫痪,瓦尔的维亚城被淹没,智利国内经济遭受巨大损失,并引发了世界上影响范围最大、也是最严重的一次地震海啸。

    在19597月,华东地区长江发洪水。据灾害中心数据, 因为淹水和接下来歉收所带来的饥荒,洪水直接带来的死亡人数估计达两百万,而且别的地区也多少受到影响。这场灾害被列为20世纪死亡人数最多的灾害的第七名。在1960年,55%的耕地或多或少遭受到干旱或者其它恶劣天气,其中60%的耕地根本就没有降雨。大英百科全书1958年至1962年年鉴也报告了异常天气。这些天气包括香港在1959年六月的5天之中超过30英寸的总降水,这也代表了同期整个华南天气状况。所有这些因素导致1959年中国粮食产量较1958年下降15%,而1960年产量又在此基础上再下降15%,中国大陆地区的粮食、棉花产量跌落到相应1951年的水平。这就是著名的三年自然灾害时期。

       2012年的世界末日只是一个没有历史证据和科学论证的预言,1960年的特大灾害经过了三大拉马德雷周期的科学验证:

       1890-1924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全球发生8.5级以上地震6次(1900年以来国外数据为2次),1889年、1899-1900年、1918-1919年全球爆发了流感大流行。

       1947-1976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发生8.5级以上地震11次(7次),1952195719601964年都发生了9级以上特大地震,19541957196919721976年中国东北发生严重低温冻害,195519571964196919721977年中国南方遭遇严重低温冻害。1957-1958年、1968-1969年、1976-1977年世界发生了流感大流行。

       2000-2030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全球8.5级以上地震已发生5次,9级以上特大地震已发生2次;2008年中国南方遭遇罕见的冰雪冻灾;2010年北半球遭遇低温暴雪袭击;2009年世界爆发了流感大流行。

    拉马德雷现象三大周期表明,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是8.5级以上地震频发时期,拉马德雷冷位相前17年是9级特大地震频发时期。

       Sidorenkov列出了1900-2010年地球旋转速率中引潮力(D)的变化曲线,认为自然过程极端事件的发生与18.6年的周期变化有关,D的极小值在190319231942196019781997;最大值为191419321950196919882007年,下一个极小值可能发生在2015-2016年。

       1960年是月亮赤纬角最小值年,是中国特大旱灾频发的年份;1960年处于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前17年,是9级特大地震频发的时段。

       2014-2016年是月亮赤纬角最小值年,处于拉马德雷冷位相前17年,是中国特大干旱和全球9级特大地震爆发几率非常高的年份,我们必须做好预防更大灾害的准备。

       5千年世界末日的轮回不符合世界历史事实,2012年的世界末日一定不会发生;但不是说世界因此平安无事,人们可以安享太平。金融危机遍布全球,局部战争连绵不断,拉马德雷冷位相灾害链是激发矛盾的导火索。

    关注2014-2016年月亮赤纬角极小值导致的全球灾害。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384153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517202

 

相关新闻:

 

智利大地震(great Chilean earthquakes of

  智利中南部海岸地区从1960521开始发生一系列的大地震。20世纪板块边界大地震中最突出的事件。从北面的康塞普西翁市到南面的瓦尔的维亚市,在一个月之内发生77级以上地震,其中有 3次是 7.7 级以上的巨大地震,最大的一次为8.9级。由于面波震级MS的饱和效应,8.9并不能说明此震规模之巨大,如按矩震级MW计算 ,此震应为 9.5级(见震级)。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板块边界巨大地震的破裂面是非常之大的,超过了面波震级所表示的范围。

  由于此震规模巨大,地球的整体受到首都圣地亚哥市容一次罕见的冲击,因而发生地球自由振荡,圣地亚哥至蒙特港沿岸的城镇遭到破坏,5 700多人遇难。此外,地震激发的海啸也是罕见的,15小时后,高达15的巨浪袭击了夏威夷群岛。23小时后,6高的海浪猛扑日本海港和码头,压塌了一座房屋。这次海啸在日本造成800人死亡,15万人无家可归。 并且伴有剧烈的火山爆发。

http://baike.soso.com/v7657695.htm?pid=baike.box

 

    1960521622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在智利发生了二十世纪震级最大的震群型地震,在南北1400公里长的狭窄地带,连续发生了数百次地震,其中超过8级的3次,超过7级的10次,最大主震为8.9级,为世界地震史所罕见。这次地震导致数万人死亡和失踪,200万人无家可归;码头全部瘫痪,瓦尔的维亚城被淹没,智利国内经济遭受巨大损失,并引发了世界上影响范围最大、也是最严重的一次地震海啸。

http://www.hudong.com/wiki/%e6%99%ba%e5%88%a9%e5%a4%a7%e5%9c%b0%e9%9c%87

 

三年:1959---1961

  在19597月,华东地区长江发洪水。据灾害中心数据, 因为淹水和接下来歉收所带来的饥荒,洪水直接带来的死亡人数估计达两百万,而且别的地区也多少受到影响。这场灾害被列为20世纪死亡人数最多的灾害的第七名。

  在1960年,55%的耕地或多或少遭受到干旱或者其它恶劣天气,其中60%的耕地根本就没有降雨。大英百科全书1958年至1962年年鉴也报告了异常天气。这些天气包括香港在1959年六月的5天之中超过30英寸的总降水,这也代表了同期整个华南天气状况。

  所有这些因素导致1959年中国粮食产量较1958年下降15%,而1960年产量又在此基础上再下降15%,中国大陆地区的粮食、棉花产量跌落到相应1951年的水平。 直到大跃进结束之后的1962年,粮食产量才开始回升。

http://baike.soso.com/ShowLemma.e?sp=l7541508&ch=w.search.baike.unelite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蓝永超研究员根据代表黄河上游流域径流动态变化的唐乃亥水文站1920年至2004年的径流系列统计资料,以及此间数十个气象站四十余年的降水观测数据得出结论:从上世纪二十年代初到九十年代,黄河大体上经历了五个枯水期和四个丰水期。每个丰、枯水期的持续时间长短不一,枯水期持续时间为四至十五年,平均为九年;丰水段持续时间为七至十四年,平均为九点二五年。黄河上游每个丰、枯水周期平均持续时间基本相同,一个完整的丰枯循环周期大约在十八年左右[12]

 

    18.6年是典型的潮汐周期,月亮轨道与地球赤道之间的夹角称为月亮赤纬角,在18.5-28.5度之间变化,周期为18.6年。郭增建等人在1991年提出月亮潮迫使地球放气的观点,当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时,它的直下点远离中国主大陆,所以在中国主大陆引起的地壳鼓起就小,因此地下放出“带热水汽”就少,这样就不易诱使热带气团与高纬冷气团在中国大陆上相碰,因此雨量减少,会形成干旱[13]。历史上,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时的1941-1943年(河南大旱)、1959-1960年(山西大旱)、1977-1978(山西、长江中下游大旱)1995-1997年(华北、辽宁、吉林等地连续4-5年大旱)中国北方都发生了大旱;月亮赤纬角最大值时的1932年(松花江大水)、1933年和1935年(黄河特大水)、1951年(辽河大水)、1969年(松花江大水)、1986年(辽河大水)中国北方都发生了大水[9]。最大的月亮赤纬角增大潮汐南北震荡的幅度,激发大气和海洋的南北摆动[8]。表2.12.2(略)有很好的对应关系,表明降水与潮汐的相关性。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326079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525264.html

上一篇:印尼苏门答腊岛亚齐省发生5.3级地震:关注元旦潮汐组合
下一篇:谁能拯救美国:奥巴马应该关注国内民生
收藏 IP: 202.98.17.*| 热度|

5 吴飞鹏 钟炳 张骥 吴吉良 nipy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6 03:1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